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 )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jìng( )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yè( )。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震hàn( )。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偏僻 狡辩 和颜悦色 振耳欲聋
B.燎原 帷幕 人情事故 出类拔萃
C.眼眶 喧哗 慢不经心 销声匿迹
D.浮躁 震撼 川流不息 天衣无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逢节假日,动物园的游客常常是络绎不绝。
B.一路上风雪载途使多年没有返回家乡的她对回家的期盼更加强烈了。
C.现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植被们耷拉着脑袋没有一点精神气。
D.庄子一直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从不刻意追求物质享受,所以给人的印象难免有些邋遢与不修边幅。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B.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C.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
D.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把这些关系导入互联网中,对习惯了与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聊天的网民来说,无疑是捅破了虚拟和现实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实现了互联网和真实生活的“无缝连接”。
②仅3年多时间,微信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上的“巨鳄”。
③沉淀在手机通讯录和邮箱联系人中的关系是个人最稳定的社交关系。
④微信的4.0版本正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随后又逐渐增加了评论、隐私、收藏等功能。
⑤这种模式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得到传播,在国内首先有了“米聊”,随后又出现了“微信”。
①⑤②④③ B.②④①⑤③ C.③①⑤④② D.④⑤②③①
7.仿写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阅读。
他在社会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后更是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1)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是________,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想要知道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名著知识积累,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乐曲(贝多芬)
下联:炼钢铁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
9.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2) ,子宁不来 (《诗经·子衿》)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4)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 , ”。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无奈心情的句子是“ , ”。
10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解读“和”字】
(1)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①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材料和小篆的“和”字,你了解了汉字的构造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写“和”歌】
(2)同学们编写了一曲《“和”字歌》。
____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
____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
____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
__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
你积累了一组关于“和”的叠词,这些词语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
①和和顺顺 ②和和乐乐 ③和和睦睦 ④和和美美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制作“和”报】
(3)同学们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以下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12.诗中意中人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3)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树独先天下春
——漫话梅花
□ 贾祖璋
王象晋《群芳谱》曾以“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为遗憾,的确这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除了每种植物的花和果实都有特定的形态构造以外,一株植物,营养物质有限。用来滋养美丽巨大的花朵,就难以再结出鲜美肥硕的果实;反之,丰于果实,就只能啬于花朵。不过,普遍之中,也会有特殊,如梅杏桃李等便是既有好花,又有美实,两者兼具。而且都是我国原产的名花和名果,尤其值得重视。这里单说冰清玉洁,香幽粉艳,“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
《左传》:“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醯醢”是醋和酱,把梅与醋酱盐并列,可见当时梅是作调味品用的。
尽人皆知的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是关于梅子生食的较早记载。《齐民要术》引《诗义疏》:“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杏而黑耳。实赤于杏而酢,亦可生啖也。煮而曝干为酥,置羹臛(huò,肉羹)齑(jī,细末)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除了作调味品外,生食和制作蜜饯,与现代相同。又制成乌梅和白梅用做下气、除热、安心药,也早有记载。
《说苑》记载越国使者赠送梁王一枝梅花,大概当时中原一带梅花还是稀有之物,所以会千里迢迢,带去作为礼品。晋代陆机从南方折一枝梅花,托人带到长安,送给至友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达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是较早的重视梅花的两个故事。
梁何逊在扬州,官舍有梅一株,他常在树下欣赏吟咏。后来在洛阳,又想起梅花,便再去扬州,正逢梅花盛开,竟终日看花不止。何逊是一位喜爱梅花的诗人,所以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但是,从晋代到六朝,诗人歌咏梅花,大部分还只是慨叹梅花的易于飘落。
可惜阶下梅,飘荡逐风回。(鲍泉《咏梅花》)
从飘荡消落转变为不“信笛中吹”,进而推崇它素艳清香,突出耐寒的习性,对梅花的看法逐步向宋代人的思想靠近。
与陶渊明爱菊一样,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物以人贵,孤山梅花,就为人所称道。林逋的梅花诗,又多名句传诵于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山园小梅》)
小国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梅花》)
宋代其他诗人,对梅花也极为推崇,如:
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赠春无限意,和雪不知寒。(王硅)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苏轼)
到了南宋,诗人范成大著《范村梅谱》,称梅花为“天下尤物”,说经营园林,首先要种梅树,愈多愈好,其他花木,无关轻重,把梅提高到一个特殊的地位。
同时,梅花就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各种诗文除了散见于各家的诗文集以外,更有人把咏梅诗选成总集,如前述杨万里《和梅诗序》说,那位和梅诗作者陈唏颜搜集到的原作有八百篇之多。而且早在北宋已有总集《梅苑》,后来又有《梅花鼓吹》等多种。另有几种《梅花百咏》则是个人咏梅诗的专集。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名臣于谦,也有一本《梅花百咏》,他是借高洁清远的梅花精神来抒发自己忠贞刚毅的性格吧。史可法殉国后,扬州梅花岭上给他筑了一座衣冠冢,增添后人凭吊景仰的情怀。
从魏晋六朝到唐代,似乎没有什么关于梅的品种的记载,北宋梅尧臣有《读吴正仲重台梅花诗》,“重台梅”就是说的台阁梅。石曼卿、苏轼有《红梅》诗。宋徽宗赵佶《御制艮岳记》“植梅以万数,绿萼承跌,芬芳馥郁……号绿萼华堂”。堂以“绿萼华”名,一就因为万数梅树都是绿萼梅。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隐庄梅……盖早梅,香甚烈而大。”这是北宋时代四个梅花品种的记载。
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是关于梅花最早也是唯一的记录。范成大搜集当时苏州地区所有的各种梅树,陆续栽种在家园里,每得一种,记录一种,汇成一帙,再加前后序文,便成这本《梅谱》。过去都说这书记“所居范村之梅,凡十二种”。实际上第五种“古梅”,并不是梅的一个品种。第十二种“蜡梅”,他自己就说“本非梅类”。所以记载的梅一共是十种:江梅、早梅、官城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湘梅、红梅、鸳鸯梅和杏梅。其中,从重叶梅至鸳鸯梅五种是花梅,其他五种则是果梅。
依据目前的调查和研究,全国梅树品种已在二百种以上。随着果树园艺和花卉园艺的日益发展,花实齐美的梅树将对我们有用。我们将对它更加重视和珍爱。 (有删改)
17.“荔枝无好花,牡丹无美实”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梅在古代的实用价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举越国使者的故事与陆机的诗,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宋代及宋代以后的文人推崇梅,寄寓着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北宋时期记载梅的品种有哪四种?歌词中唱道“红岩上红梅开……”中的“红梅”是否能结果食用?根据文中知识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一条街浓缩了一个时代
谢冕
一条街,几座坊巷,卷起了这个时代上空的漫天风云,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一个奇迹。
这条街是福州的南后街,这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是出将入相的衣冠锦绣之地,是花团锦簇的文化名街。
三坊七巷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据统计,这里先后出过十位尚书、十位总督、三位海军总长、一百五十一位进士,以及众多的诗人学者。衣锦、文儒、光禄、朱紫,但看这些命名,代表的是渊博、儒雅、高贵、品味和韵致。一首诗表达了这里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殊风韵:“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幽幽墨香中,朗朗书声里,闽都遗韵,左海风流,唯此为盛。
光禄坊有一座“光禄吟台”,现在成了榕城诗人墨客吟诗歌吹的场所。吟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间。当时的福州太守程师孟,善文墨,有政绩,修道山亭,曾请文豪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太守常小憩光禄坊,闽山保福寺僧人为此镌刻“光禄吟台”以彰其德。曾任光禄卿的太守有感赋诗曰:“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颜光禄指南朝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每忆登临却自回。”睿智若此,谦恭若此,由此可见其人风雅。
文儒坊旧称儒林坊,正是儒林学士汇聚之所。其实三坊七巷诉说的不仅是文士诗家,这里也记述了那些守疆卫国、叱咤风云的赤血男儿。远去岁月的鼎盛,已是历史的光荣记忆,就近代中国而言,从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战、黄花岗起义,都有八闽男儿的泪痕与血迹。多么难忘的的历史印记!
林则徐纪念馆在宫巷。在那里,我们不仅听到他的华彩诗文,更听到他临阵一呼的气势。时势艰难,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书写了浩气长存的一片丹心。可惜的是壮志不酬,谪迁万里,他为此阅尽人间苦乐,却是矢志不移。先后任职多地总督,几度出任钦差大臣,屡进屡出,屡升屡降,实为常人所难承受。他是一个文人,却充当了号令三军的统帅;他有伟大的抱负,却为时势所不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还激励着万千国人。
粉墙黛瓦之间,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台楼阁,那些游廊曲径,无不充盈着、流荡着一股浩然正气。近代以来一批优秀人物从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广袤的国土和世界,传播新思想,引进新事物,他们一步步地前行着,改造着帝国的积弊,并引向新的开端。为开发民智,为改变国运,他们无所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谱写并传播着一曲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条街、几座坊巷,灯影梧桐,碧血斜阳,这里的沉思和呐喊几乎托起了一个时代。
旧时的南后街并不宽敞,很窄,街两旁都是店铺,那是一条缤纷灿烂的文化街。这里的繁盛,旧时就有人将之与北京的琉璃厂相比拟:“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还开怀。”
近时读到一组竹枝词,其中一首谈到福州灯市:“中亭列炬耀如绳,桥北桥南最不胜。犹是春江花月夜,十年梦断后街灯。”记得幼时,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灯总是首选南后街。那里灯月交辉、流光溢彩,极尽一时之盛。而且那里不仅是展出,还有销售,那里的灯彩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艺传统。
这是一条让人感动并引为骄傲的街道,这是我们的心灵系之的家园。一条街,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22.请简要概括文中“三坊七巷”的特点。
23.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的诗句,简要分析程太守的形象特征。
24.请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理解“托起了一个时代”的内涵。
2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写作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这才是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③600字以上,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
1.谙 劲 咽 撼 2.D 3.C 4.B 5.A 6.C 7..示例一: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 能给人们带来希望 示例二: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 能绽放出生命之蕊 8.(1)保尔·柯察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2)示例:写下一页页辉煌篇章 9.(1)萧萧班马鸣 (2)纵我不往 (3)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4)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5)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6)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10、9.(1)①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 ②通过发音、意义和形状来构造 (2)A (3)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和平演讲
1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12.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3.(1)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以……为子 (4)憎恨
14.(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5.(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6.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7、意思:能结出甘美果实的,花朵却不好看;而花朵美丽的,果实却不鲜美。原因:植物营养物质有限,不能同时滋养花与实。
18、作调味品 生食 制作蜜饯 药用
19、说明当时梅花在中原一带还是稀有之物。
20、以梅的素艳清香、耐寒的品质自况;以梅的高洁清远来抒发自己的刚毅性格。
21、台阁梅、红梅、绿萼梅、大隐庄梅(早梅)。不能,红梅为花梅,并非果梅。
22、①历史悠久;②人才辈出;③文化厚重;④名声显赫;⑤繁盛。
23、①“喜独来”写出程太守的闲适、清雅;②“野僧题石作吟台”写出程太守有德政、受爱戴;③“无诗可比”“却自回”写出程太守的谦恭、睿智;④赋这首诗表现程太守风雅、善文墨。
24、①传播思想,开发民智;②激浊扬清,弘扬正气;③勇赴国难,挽救民族;④改写历史,影响巨大。
25、①南后街走出了许多影响近代历史的风流名士;②南后街的许多仁人志士参与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③南后街的许多文士诗家影响着近代的文学和思想;④表达了作者对南后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