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将中国古代央地关系概括为“分割式的地方分权”“极端的中央集权”“分寄式中央集权”三种模式。下列属于“分割式的地方分权”的制度是( )
①内外服制 ②郡县制 ③行省制 ④分封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春秋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出当时( )
A.华夏认同已成为社会共识 B.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基本消除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文化互动助推社会封建化转型
3.下面是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最早形成于( )
注:距离(准)京畿越近的区域越重要
A.汉景帝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宣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4.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旨在减轻贫困缓和社会矛盾 B.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促进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D.有效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一税法不但明确地把田税与田亩联系在一起,而且在户税中也加入了财产和田产的因素;客观上解决了国家征税的税基和税负之间的矛盾关系,达到了“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的目的。下列对该税法阐述合理的是( )
A.旨在保障农时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扩大了税收征收名录,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C.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D.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6.朱熹认为:“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由此可知,朱熹主张( )
A.知行合一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发明本心
7.下面为元朝行省平章政事(掌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职)的民族身份及所占比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蒙古人、色目人 汉人(包括汉人与南人) 总计
蒙古人 色目人 蒙古色目未详分 合计
人数(人) 45 49 167 261 57 318
百分比(%) 14.2 16.3 51.6 82.1 17.9 100.0
A.汉人支持是元朝政权建立的关键因素 B.统治者注重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C.地方治理注重集权和分权的相互统一 D.国家统一致使民族关系日益缓和
8.明朝,江南的松江、嘉定等地出现了“十田九棉”的现象,当地百姓往往需要“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并迫使政府作出了两地赋税永久折银的规定。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增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繁荣发展
C.赋税货币化转型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趋势
9.19世纪中后期,浙江绍兴文人马赓良曾在自述这一时期的经历时说:“乞人饿半死……自云富家子,良田连阡陌 一旦遭兵燹,坐视铜山失。奔走已三年,妖氛未得息 有田不能耕,升斗何由得 ”导致文中描述的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中法战争
10.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在谈及清王朝的最后时光时,都是把预备立宪作为王朝末路的关键节点:“清孝钦后自西安还,复貌行新政,以敷衍民意。 清廷乃于前六年(1906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由此可推知( )
A.清政府实现政体转变 B.预备立宪的群众基础雄厚
C.晚清立宪具有欺骗性 D.立宪改革阻止了革命爆发
11.阅读下表,由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份 展览 展品内容概述
1915年 全国国货展览会 包括农牧产品、手工制品和机器制品
1928年 中华国货展览会 机制品开始占据主体地位
1929年 西湖博览会 机制产品已确立主体地位;特别设有“参考陈列所”陈列外国商品
A.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B.工业化进程受到欧战的影响
C.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12.下图是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漫画作品《选举运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C.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权的建设
D.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3.1950年底,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执行一九五一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总概算的指示》,当时拟定的1951年国家财政支出概算中,国防经费加预备费超过总数的50%,而经济文化建设和行政业务费合计只占42%。据此可知,这一指示意在( )
A.摆脱经济束缚 B.恢复国民经济
C.服务三大改造 D.巩固人民政权
14.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落实《宣言》所明确的宗旨和原则及其倡导的海上务实合作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果。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南海主权的归属问题得到了解决
C.中国外交以东南亚主权国家为中心
D.大国外交成为当代外交的着力点
15.下表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的部分重要论述”。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时间 论述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
中共十七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新时代以来 提出“共享发展”“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A.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B.牢记自身的初心和使命
C.推动社会生产资料实行按需分配
D.不断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16.有学者指出,石器时代,当生态承载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食物采集者只有向食物生产者进行转变,通过种植和驯养才能增加食物的供给总量。这一转变推动了“农业革命”的出现。该学者意在强调“农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恶化 B.劳动效率的低下
C.领地范围的狭小 D.人口增长的压力
17.《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打断别人骨头的人也要被打断骨头;挖出奴隶眼睛或是打断奴隶骨头的人则要赔偿奴隶价格的一半。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 )
A.具有一定的等级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安全
C.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D.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8.乌纳斯法老是古埃及第五王朝的末代君主,其修建的金字塔是第一个刻有铭文的丧葬建筑。铭文分散地镂刻于金字塔的墙壁、石棺等处,展示了亡魂的复活步骤:国王再生于努恩鸿渊,而后乘坐拉神之舟在天际航行,他被等同于众神并且统领寰宇(如下图)。该铭文( )
A.可用于研究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B.反映出宗教主导埃及的社会生活
C.折射出古埃及王权与神权联系密切
D.因神话色彩浓厚而缺乏史学价值
19.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地区或文明发展之初总会缺乏这样或那样的资源,尤其是土地和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如金属、马匹和某些特定的物品等。侵略拥有这些资源但实力又不足以自卫的地区,是扩大资源最为直接和经济的手段。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早期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B.古代文明发展具有一致性
C.区域经济交流的必要性 D.世界文明呈现多元化格局
20.11世纪,诺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后,重置伯爵领,仅在边陲要地设置伯爵负责戍边;同时直接任命诺曼贵族为各地郡守,郡守也由地方辅官转变为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司法上的主要责任人。威廉一世的这些改革( )
A.有助于促进封建王权的强化 B.动摇了封君封臣制度的根基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D.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21.11世纪,拉丁语逐渐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西部,并取代古希腊语成为当地政府与教会工作的主体语言;巴尔干半岛也呈现出天主教与东正教并立的现象。这些现象( )
A.表明宗教矛盾主导地缘冲突 B.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C.反映了基督教文明不断扩张 D.受罗马帝国分裂直接影响
22.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热心赞助学者对印度式算术进行研究和运用,阿拉伯学者还热心于翻译古希腊数学文献,尤其是重视与航海有关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三角学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阿拉伯帝国( )
A.采用政教合一的体制 B.文化发展的氛围良好
C.拥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D.社会经济与商贸繁荣
23.13世纪的日本法典《贞永式目》,摒弃了朝廷的律令体系,以武士社会的“道理”即实践道德和先例为基础立法,并确认守护(地方官)负责管辖“大犯三条”,即谋叛、杀人,以及“山贼、海贼、强盗”等重罪,原庄园领主不能管辖上述案件。这体现出当时日本( )
A.中央集权国家初步形成 B.天皇的权威有所提升
C.幕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24.阿克苏姆的进口商品涵盖罗马的布匹、玻璃、铁器,印度的香料,波斯的丝绸,以及埃及的葡萄酒和橄榄油,这些商品被大量分销到远至非洲内陆、西非等地。阿克苏姆人还与波斯商人合作,将十多种非洲本土奢侈品转运至印度、罗马。这表明阿克苏姆( )
A.区域贸易枢纽地位凸显 B.依附于区域性大帝国
C.垄断了撒哈拉商路贸易 D.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
25.在距今约4500年的尤卡坦半岛奎罗遗址上,考古学家至少发现了三种玉米,这三种玉米均比现代的玉米粒小,但又与野生玉米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当时( )
A.玛雅人发展了原始农业 B.印加人的食物来源以采集为主
C.印第安人注重粮食储备 D.阿兹特克人高超的作物栽培技术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注意到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对应的历史事件,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的主要举措。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3世纪危机为标志的社会大动荡,使罗马帝国,尤其是帝国西部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而帝国东部的危机相对缓和,内外形势也相对稳定。戴克里先、马克西米安、李锡尼等皇帝都选择在帝国东部生活。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通过战争结束罗马帝国四帝共治的时代后,选择迁都到欧亚非交通接合点的君士坦丁堡,帝国最大的城市罗马以及元老院因此滑落到政治生活的边缘。拜占庭文明就此拉开了历史序幕。
——摘编自胡长江《帝国的再生: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原因论析》
材料二 拜占庭文明融汇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亚洲东方文化,并发展出丰富而独特的文明,包括法律、宗教、教育、艺术等方面。在法律上,查士丁尼一世执政时期,拜占庭在继承古希腊罗马法的同时,构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备法律体系。在文化上,拜占庭不仅在蛮族入侵时代为传统学者和珍贵古典文籍提供了庇护所,还发展出以东正教为核心的宗教文化体系。此外,拜占庭在与西亚地区的军事征服中,也影响着西亚文明的发展。总之,拜占庭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一份珍贵与不可抹灭的财富。
——摘编自杨龙《浅析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拜占庭文明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D B B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B D A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C A A
26.(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
(2)特点:洋米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呈现阶段性;洋米进口呈现地域性特征,南方地区进口远高于北方地区。 原因:西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粮食相对过剩,向中国大量倾销粮食;近代通商口岸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增加;南北方饮食习惯的差异。
27.(1)方案: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2)主要举措: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凝聚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同时也注重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革命力量;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激发了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8.(1)原因:帝国西部社会的衰退(罗马东西两部分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君士坦丁堡优越的政治、经济位置;构建君主专制体制的需要(强化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影响:保存了大量西方古典文化遗存,为近代西方文明发展提供文化基础;促进了古典法律文化的发展,为近代世界法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发展出东正教文化,促进了斯拉夫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了阿拉伯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