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奥数思维之典型应用题精讲精练讲义(通用版)
专题11 比例解行程问题
【第一部分:知识归纳】
一、基本概念
1、比例解行程问题是通过建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2、特点:
(1)各运动物体的速度比保持不变
(2)时间相同时,路程比=速度比
(3)路程相同时,时间比=速度比的反比
二、核心比例关系
1. 基本比例关系
(1)当时间相同:路程比 = 速度比(S :S = V :V )
(2)当路程相同:时间比 = 速度反比(t :t = V :V )
(3)当速度相同:路程比 = 时间比(S :S = t :t )
2. 比例公式
(1)速度比:V甲:V乙 = S甲:S乙(时间相同)
(2)时间比:t甲:t乙 = V乙:V甲(路程相同)
(3)路程比:S甲:S乙 = (V甲×t甲):(V乙×t乙)
三、常见题型与解题方法
1. 已知速度比求路程
例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速度比为3:2。当甲到达B地时,乙还差30km。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答:设AB距离为S
时间相同,路程比=速度比=3:2
甲走S时,乙走(2/3)S
S - (2/3)S = 30 → S = 90km
2. 已知时间比求速度
例题:小明和小红从学校到公园,小明用时40分钟,小红用时1小时。求他们的速度比。
解答:路程相同,时间比=40:60=2:3
速度比=时间比的反比=3:2
3. 分段比例问题
例题:一段路程,前一半时间速度为60km/h,后一半时间速度为40km/h。求全程平均速度。
解答:设总时间为2t
前段路程=60t,后段路程=40t
总路程=60t+40t=100t
平均速度=100t/2t=50km/h
四、解题技巧
(1)确定不变量:找出题目中保持不变的量(时间、路程或速度)
(2)建立比例关系:根据不变量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
(3)设单位量:设一个量为"1"或"k"简化计算
(4)画线段图:用图形直观表示比例关系
(5)检查单位:确保所有单位统一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
1. 两车分别从南京、宿迁两地同时相对开出,行驶4小时后,两车相遇后又相距75千米。已知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全程的,请你计算出南京、宿迁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班与乙班学生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公园,两班的步行速度相等都是千米/小时,学校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这辆汽车恰好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使两班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公园,设两地相距千米,那么各个班的步行距离是多少?
3.甲、乙两车从相距330千米的A、B两城相向而行,甲车先从A城出发,过一段时间后,乙车才从B城出发,并且甲车的速度是乙车速度的。当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驶了30千米,则甲车开出 千米,乙车才出发。
4. 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何时能同时到达城里
5.甲、乙两辆车从A城开往B城,速度是55于米/小时,上午10点,甲车已行的路程是乙车已行的路程的5倍:中午12点,甲车已行的路程是乙车已行的路程的3倍.问乙车比甲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6.如右图,A,B 是圆的直径的两端,甲在 A 点,乙在 B 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两人在 C 点第一次相遇,在 D 点第二次相遇.已知 C 离 A 有 80 米,D 离 B 有 60 米,求这个圆的周长.
7.某人从家去学校时,的路程走路,的路程骑车:从学校回家时,前的时间走路,后的时间骑车。结果去学校的时间比回家所用的时间多0.5小时,已知他走路每小时行8千米,骑车每小时行16千米.则此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8. 欧欧、小美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小美的速度是欧欧的,相遇后,欧欧的速度减少,小美的速度增加,这样,当欧欧到达B地时,小美距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9.(行程问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如果把车速提高 , 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 1 小时到达;如要按原速行驶 120 千米后, 再将速度提高 , 则可提前 40 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和乙的速度比是4:3. 相遇后,甲的速度增加1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7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行程问题)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卡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行了3小时后,两车已行路程与剩下路程的比是2:3,卡车和货车还需要经过几小时相遇?
12.甲、乙二人分别开私家小娇车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春游。已知当甲走了全程的时,乙离B地还有60千米;当甲再走剩下路程的一半时,乙正好走到AB的中点(全程中,甲、乙速度均不变)
(1)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若甲用1小时跑完全程,则乙跑完全程的速度是多少?
13.汽车比预定的速度慢9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到达时间比预定时间多,如果要使到达时间比预定时间提早半小时,速度必需比预定的增加,求甲,乙间的距离。
14.(按比例分配)白先生乘出租车从A城出发到C城。车行至A,C两城正中间的B城,蓝先生和黄先生也搭乘此车,一起到了C城。其后,他们又乘同一辆车返回。蓝先生在中途B城下了车,白先生和黄先生一起回到A城。他们约定,在共同乘车的地区内,车费由乘车的人均分。已知从A城到C城的来回车费为96元,他们三个人应各出多少元
15.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8时,比快车从异地到甲地所需时间多。一直两车同时开出,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48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16.一座石台的下底面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它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个虫子巢穴,虫甲每分爬6厘米,虫乙每分爬10厘米,甲沿正方形的边由A→B→C→D→A不停的爬行,甲先爬行2厘米后,乙沿甲爬行过的路线追赶甲,当乙遇到甲后,乙就立即沿原路返回巢穴,然后乙再沿甲爬行过的路线追赶甲……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时,乙爬行了多长时间?
17.一辆货车从甲地往乙地运货,然后空车返回,再继续运货。已知装满货物每时行50千米,空车每时行70千米。不计装卸货物时间,9时往返五次。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18.从学校到家,妹妹步行需16分钟,哥哥骑自行车需5分钟。按这样的速度,兄妹二人同时从家和学校相向而行,相遇时,妹妹行了250米,问从学校到家这段路有多长?
19.A,B两地相距1800米,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又走了8分到达B地,乙又走了18分到达A地。甲、乙二人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20.小明和小光同时从解放军营地回校执行任务,小光步行速度是小明的倍,营地有一辆摩托车,只能搭乘一人,它的速度是小明步行速度的16倍。为了使小光和小明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小明和小光需要步行的距离之比是多少?
21.甲、乙两人步行速度之比是3∶2,甲、乙分别由A,B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则1时后相遇。若同向而行,则甲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乙?
22.(行程问题)甲、乙两人分别从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12 小时相遇。相遇后, 甲、乙两人分别按原来速度继续前进,再过 10 小时, 甲到达 地, 此时乙离 地还有 10 千米,则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3.甲、乙两人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行完全程要8小时,相遇时甲、乙所行路程比是5:3,并且甲比乙多行12千米,求乙的速度。
24.甲、乙两汽车先后从A地出发到B地去,当甲车到达A,B两地中点时,乙车走了全程的;当甲车到达地时,乙车走了全程的。求甲、乙两车车速之比。
25.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9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30%,那么也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6.王叔叔开车从北京到上海,从开始出发,车速即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1/9,结果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返回时,按原计划的速度行驶 280 千米后,将车速提高1/6,于是提前1 小时 40 分到达北京.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7.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2∶3∶5,某人骑车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6∶5∶4。已知他走平路时速度为4.5千米/时,全程用了5时。问:全程多少千米?
28.逐梦星辰,探索宇宙!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我国载人空站“天宫”飞行76.8千米仅需10秒,因此, “天宫”内的航天员们大约每1.5小时就要经历一次日出与日落。那么“天宫”飞行192千米需要多久?(用比例知识解答)
29.如图,甲、乙二人分别在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于E处相遇后,甲继续向B地行走,乙则休息了14分钟,再继续向A地行走。甲和乙到达B和A后立即折返,仍在E处相遇,已知甲分钟行走60米,乙每分钟行走80米,则A和B两地相( )米。
30.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时间的比。
31.自行车轮胎安装在前轮上行驶5000千米后报废,若安装在后轮上只能行驶3000千米。为行驶尽可能多的路,如果采用当自行车行驶一定路程后将前后轮胎调换的方法,那么安装在自行车上的一对轮胎最多可行驶多少千米
【关键词】3750千米
32.卡车与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相遇后两车继续向前行驶.当小轿车到达甲地、卡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点距甲城220千米,已知,卡车与小轿车的速度比是3: 4,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33. 一辆汽车从A城开往B城,3小时行了24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行1小时可到达中点。A、B两座城市相距多少千米?
34.A、B两地相距24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途中某处相遇后,甲又继续行驶18分钟到达B地, 乙又继续行进50分钟到达A地, 请问: 甲比乙每分钟多走多少米?
35.甲乙两车在一条长10千米的环形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相反方向同时开出,甲车行4千米与乙车相遇,相遇后两车速度各加10%继续前进,按此规律每次相遇后速度都增加 10%,第三次相遇时甲车离出发点多少千米?
36.一辆汽车按计划行驶了小时,剩下的路程用计划速度的继续行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计划的时间迟了2时。如果按计划速度行驶的路程再增加 60千米,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计划时间只迟1时。问:计划速度是多少?全程有多远?
37.(行程问题)小明家离外婆家有2500米的路程,其中平路占,到外婆家上山路是下山路的,小明从家出发,用了50分钟到达外婆家。已知小明上山路的速度比平路慢20%,下山路的速度比平路快20%,照这样计算,小明从外婆家返回家里要走多少分钟
38.李明和张亮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距两地中点15千米处相遇.已知李明和张亮速度的比是2: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9.江叔叔自驾去婺(wu)源游玩,下面是他驾车从“小桥流水人家”景区到“卧龙谷”景区行驶路程与耗油量之间的关系统计表。
路程/km 10 20 30 40 50 …
耗油量/L 1 2 3 4 5 …
(1)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对应耗油量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2)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成 比例关系,“小桥流水人家”景区到“卧龙谷”景区的路程有75km,汽车需耗油 L。
(3)游览完“卧龙谷”景区后,江叔叔还想去60km外的“鸳鸯湖”景区参观,此时油箱里大约还剩下30L油,他游览完“鸳鸯湖”景区后,按原路返回“小桥流水人家”景区。中途他需要加油吗
40.一条环形道路,周长为2千米.甲、乙、丙3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每人环行2周.现有自行车2辆,乙和丙骑自行车出发,甲步行出发,中途乙和丙下车步行,把自行车留给其他人骑.已知甲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乙和丙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3人骑车的速度都是每小时20千米.请你设计一种走法,使3个人2辆车同时到达终点.那么环行2周最少要用多少分钟
41.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甲出发后1时乙从B地出发到C地,乙出发后1时丙突然想起要通知甲、乙一件重要事情,于是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为使丙从B地出发到最终赶回B地所用时间最少,丙应当先追甲再返回追乙,还是先追乙再返回追甲?
42.如图5,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卡车载有6箱药品,从甲地开往乙地,同时,一辆摩托车从乙地出发,与卡车相向而行,卡车速度是40千米/小时,摩托车速度是80千米/小时。摩托车与卡车相遇后,从卡车上卸下2箱药品运回乙港。摩托车到达乙地卸下药品后,又立即掉头…摩托车每次与卡车相遇,都从卡车上卸下2箱药品运回乙地,那么将全部的6箱药品都运送到乙地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这时摩托车一共行驶了多少路程?
43.甲、乙、丙三人进行 200 米赛跑,当甲到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 40 米,丙离终点还有 50 米,如果甲、乙、丙赛跑的速度都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44. 小明、小颖比赛登楼梯,他们从一幢高楼的地面(一楼)出发,到达25楼后返回地面。当小明到达4楼时,小颖刚到3楼。如果他们保持固定的速度,那么小明到达25楼后返回地面途中,将与小颖在几楼相遇 (注: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楼梯均属于一楼,以下类推)
45. 如图所示,A,B,C三地之间有三条公路相连,三条公路的路程之比AB:BC:AC=2:4:5。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甲车沿方向行驶,乙车沿方向行驶,小时后在B地和C地之间的D地相遇,已知汽车沿方向和方向行驶的速度都是每小时60千米,沿方向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沿方向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75千米,求C,D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6.A到B的公路分成两段,第一段汽车速度30千米/小时,第二段汽车速度60千米/小时,第一段路是第二段路的1.5倍长,现在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第一次迎面相遇处距A地22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7.A、B两地相距24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途中某处相遇后,甲又继续行进18分钟到达B地, 乙又继续行进50分钟到达 A 地, 请问: 甲比乙每分钟多走多少米?
48.一辆大巴从广州开往韶关,行了一段路程后,离韶关还有210千米,接着又行驶了全程的20%,这时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的比时3:2。广州、韶光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解:
=
=
=450( 千米 )
答:南京、宿迁两地相距450千米.
【解析】我们可以将南京和宿迁之间的距离设为单位“1”。两车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占全程的 ,所以在4小时内,两车行驶的距离占全程的。两车相遇后又相距75千米,所以全程的距离是千米。
2.解:根据题意,可得
BD:BA
=1:[(12 1)÷2]
=1:5.5
1+5.5+1=7.5(份)
150÷7.5=20(千米),
答:各个班的步行距离为20千米.
【解析】由于汽车速度是甲乙两班步行速度的12倍,设乙班步行1份,汽车载甲班到A点开始返回到B点相遇,这样得出BD:BA=1:[(12 1)÷2]=1:5.5,汽车从A点返回最终与乙班同时到达C点,汽车又行走了12份,所以总路程分成1+5.5+1=7.5(份),所以每份=150÷7.5=20(千米),所以各个班的步行距离为20千米.
3.55
【解析】解:相遇时乙车行了:
(330 30)÷2
=300÷2
=150( 千米 ) ;
甲车行了: 330 150=180( 千米 ) ;
乙车出发时,甲车行了:
=180 125
=55( 千米 ) ;
答:甲车开出 55 千米,乙车才出发。
故答案为: 55.
【分析】两车相遇时共行驶330千米,但是甲多行30千米,可以求出两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可得甲车行驶180千米,乙车行驶150千米,由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六分之五可以知道,当乙车行驶150千米的时候,甲车实际只行驶了千米,那么可以知道在乙车出发之前,甲车已经行驶了180-125=55千米.
4.解:设哥哥步行了x千米,骑马行了51-x千米。弟弟则相反,步行了51-x千米,骑马行了x千米。
解得x = 30(千米)
于是,哥哥步行了30千米,骑马行了21千米;弟弟步行了21千米,骑马行了30千米。
(小时)
由于两人同时出发并最终同时到达,因此弟弟到达城市所需时间也应为7.75小时。
答:早晨6点动身,经过7小时45分钟后,即下午1点45分,两人能同时到达城里。
【解析】设哥哥步行了x千米,骑马行了51-x千米。弟弟则相反,步行了51-x千米,骑马行了x千米。根据两人的行进速度,可以得到以下等量关系式:哥哥步行时间 + 哥哥骑马时间 = 弟弟步行时间 + 弟弟骑马时间,将具体数值代入等量关系式中进行求解。
5.解:路程差不变,画图:
图中粗线是10点到12点2小时走的路程为1份,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比乙多走4份.则乙车比甲车晚出发8小时.
【解析】根据路程差不变,可画图:10点到12点2小时走的路程为1份,甲比乙多走4份,据此即可求解
6.解:根据题意,可得
(80×3-60)×2
=180×2
=360(米)
答:这个圆的周长为360米。
【解析】第一次相遇于C点,距A点80米,此时甲行80米,甲乙共行圆的半个周长,即每行半周甲就行80米。第二次相遇于D点,此时两人共行1周半即3个半周,则甲一共走了80×3=240米。D点距B点60米,即此时甲行的路程比半周多60米,那么圆形场地的半周长为240-60=180米,周长为180×2=360米。
7.解:
答:此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78千米。
【解析】将家到学校的距离看作单位“1”,结合“速度=路程÷时间”求出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再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结合已知条件求出从学校回家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接下来,利用减法求的0.5小时所对应的分率,再结合分数除法的意义列式求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8.解:
=
=
45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450千米。
【解析】把全程看作单位“1”,相遇时欧欧走了全程的,小美走了全程的,欧欧到达B地时,小美距离A地10千米。由此可知10千米占全程的,用除法即可求出全程。
9.解:如果把车速提高,则用时是原来的。
原来全程用时:(小时)
速度提高,则用时是原来的。
剩下路程原来用时:(小时)
前120千米行驶的时间:(小时)
车速为:(千米/时)
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
【解析】如果把车速提高,则用时是原来的,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则原来全程用时(小时),速度提高,则用时是原来的,提前40分钟到达,则剩下路程原来用时(小时),用速度小时走120千米,走120千米用时(小时),则原速为(千米/时),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10.解:相遇后两人的速度比是:
4×(1+10%):3×(1+20%)
=4.4:3.6
=11:9
4+3=7
答:A、B两地相距77千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出相遇后两人行驶的速度比,根据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即可解答。
根据出发时,甲和乙的速度比是4:3,相遇后,甲的速度增加10%,乙的速度增加20%,可得:相遇后两人的速度比是(4+4×10%):(3+3×20%)=11:9,把两地间的距离看作单位“1”,当相遇后,甲到达B地时,甲就行驶了全程的,根据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据此求出相遇后乙行驶的路程占总路程的量,然后根据相遇地点距A站的距离是全程的,进而求出乙车再相遇后行驶的量比相遇地点距A站的距离少的量,也就是17千米占两地间距离的分率,依据分数除法意义即可解答。
11.解:600×÷3
=600×÷3
=240÷3
=80(千米/时)
600-80×3
=600-240
=360(千米)
360÷80=4.5(小时)
答:卡车和货车还需要经过4.5小时相遇。
【解析】根据题意, 3小时行的路程占全程的 ,用除法计算可得3小时行的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得两车的速度和;再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用剩下的路程除以两车的速度和,即可求出还需要几小时相遇。
12.(1)解:(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0千米.
(2)解:根据题意,甲用了1小时跑完全程,则两车的速度比为;
则:(千米/时)
答: 乙跑完全程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解析】(1)根据题意,甲走了全程的 ,还剩下,因此剩下路程的一半即为,此时乙走到了中点,说明:乙两次走的路程相等,均为,60千米即为全程的,计算即可得出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根据题意,甲用了1小时跑完全程,则两车的速度比为,那么两车的速度比为4:3,计算即可得出乙跑完全程的速度是多少.
13.解:(1+):1=8:7
预定速度9÷(8-7)×8=72(千米/小时)
(1+):1=7:6
预定时间0.5÷(7-6)×7=3.5(小时)
72×3.5=252(千米)
答:甲、乙间的距离是252千米.
【解析】 根据"到达时间比预定时间多"可以知道到达时间与预定时间的比是8: 7,则说面实际速度与预定的速度比是7: 8,再根据实际速度比预定速度慢9千米可以求出汽车的预定速度;再根据"速度必需比预定的增加,可以求出速度与预定速度比是7: 6,则所花时间与预定时间的比是6:7,再根据"达时间比预定时间提早半小时"可以求出预定时间.
14.解:如图:
从A到C的单程车费:96÷2=48(元),
由于AB=BC,所以从B城到C城的来回车费等于从A到C的单程车费,由它们三人均分,
所以蓝先生应付的车费:48÷3=16(元);
从B城返回A城的车费由白、黄两人均分,
所以黄先生应付车费:48÷2÷2+16
=12+16
=28(元);
从A到B的车费由白先生1人付,再加上他从C返回A的车费,
所以百先生应付车费:48÷2+28
=24+28
=52(元);
答:白先生出52元,黄先生出28元,蓝先生出16元.
【解析】 已知B城在A、C两城正中间,A城到C城的来回车费为96元,那么A城到C城的单程车费是96÷2=48元,从B城到C城的来回车费由它们三人均分,由此可以求出蓝先生应付的车费,从B城返回A城的车费由白、黄两人均分,据此可以求出黄先生应付的车费,进而求出白先生应付车费多少元,据此解答.
15.解:根据题意,可得
=
=
=6(小时)
=
(小时)
=
=336(千米)
答: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36千米
【解析】根据题意,可先求出快车从乙地到甲地的时间,即(小时),快车行驶的速度就就是全程的,慢车行驶的速度就是全程的,相遇时间就是(小时),,慢车就走了全程的,快车比慢车多行驶了全程的,它对应的量是48千米,求单位的量用除法,进而求出甲乙两地的路程.
16.解:10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10×4×100=4000厘米,每次乙从起点出发追及,乙行的路程不能超过4000厘米.
如右图表格分析可得:
甲从A处追及乙 甲乙距离差(厘米) 乙追及甲所用时间(分钟) 乙返回A点所用时间(分钟) 乙每次返回A点时,甲爬行的距离(厘米)
第一次追及 2 2÷(10-6)=0.5 0.5 6×0.5×2=6
第二次追及 8 8÷(10-6)=2 2 6×2×2=24
第三次追及 32 32÷(10-6)=8 8 6×8×2=96
第四次追及 128 128÷(10-6)=32 32 6×32×2=384
第五次追及 512 512÷(10-6)=128 128 6×128×2=1536
(6×128=768)
第六次追及 2048 2048÷(10-6)=512 512 6×512×2=3072
①当第五次追及时,甲乙相距512厘米,乙追上甲用时128分钟的时间里甲向前爬行了768厘米,此时甲共爬行了512+768=1280厘米
②当第六次追及时,甲乙相距2048厘米,乙追上甲用时512分钟的时间里甲向前爬行了3072厘米,此时甲共爬行了2048+3072=5120厘米,已经超过了一圈的长度4000厘米,
由上述两条可得: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是在第五次追及时,此时甲共行了1280-2=1278厘米.
1278÷6=213(分钟).
答:在甲爬行的一圈内,乙最后一次追上甲时,乙爬行了213分钟.
【解析】此题是反复追及问题.可以依次分析:每一次追及时甲乙的距离差、追及所用的时间及每次追及甲向前爬行的距离,而且甲所行的总路程不能超过4000厘米.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17.解:根据题意,可得
单次往返的时间:9÷5=1.8(小时)
满载货车和空车的速度比:50:70=5:7
满载货车和空车的时间比:7:5
满载货车的行驶时间:
1.8×(7÷12)
=1.8×7÷12
=12.6÷12
=1.05(小时)
空车的行驶时间:
1.8× (5÷12)
=1.8×5÷12
=9÷12
=0.75(小时)
甲、乙两地的距离:50×1.05=52.5(千米)
答: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2.5千米
【解析】根据题目,可知车辆在9小时内往返了5次,则单次往返的时间就是9小时除以5,即1.8小时。货车装满货物和空车的速度,可得出它们的速度比为5:7。因为速度越快,走完一定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满载货车的行驶时间占比比空车多,按照速度比,其对应的时间的比应为7:5。最后,可根据满载货车的速度和时间,算出甲、乙两地的距离。
18.解:妹妹所行路程:哥哥所行路程=5:16
250÷=800(米)
250+800=1050(米)
答:从学校到家这段路有1050米。
【解析】因为速度比是时间的反比,所以妹妹的速度:哥哥的速度=5:16,那么相同时间下,妹妹所行路程:哥哥所行路程也是5:16,即妹妹所行路程是哥哥所行路程的,用妹妹所行路程除以求出哥哥所行路程,再把两人所行路程相加即可求出学校到家得距离。
19.解:设甲每分钟走x米,乙每分钟走y米,
则由题意得:8x+18y=1800,…①
甲总共用时为,乙总共用时为,
甲比乙少用了18-8=10分钟,
即有:…②
由将①变形为x=代入②,
解得:x=90,y=60,
即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60米;
答: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60米.
【解析】本题中甲、乙的速度都是未知的,可分别设出来,根据“相遇后甲又走了8分到达B地,乙又走了18分到达A地”可得:相遇后甲8分钟行的路程+乙18分钟行的路程=1800米;由于甲乙在相遇时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而在相遇后用的时间不同,所以都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相差18-8=10分钟;根据这两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解答即可.
20.解:设小明的速度为v,小明步行距离为m,小光步行距离为n.
16m+n=12n+m
m:n=11:15
答:它们的步行的路程比为11:15
【解析】根据条件,设小明速度为v,则小光速度和摩托车的速度可以用v的代数式表示,再令小明步行距离为m,小光步行距离为n,所求即m:n 为使到达时间最短,摩托车在全程中被充分利用,因此相应地,小明骑摩托车距离为n,小光骑摩托车距离为m 根据两人时间相等,即可解答此题.
21.解:根据题意,可得
(3+2)×1÷(3-2)
=5÷1
=5(小时)
答:甲需要5小时才能追上乙
【解析】分析本题题意可得:由“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是3:2”可把甲的速度看作“3”,乙的速度看作“2”,则两地的路程就为(3+2)×1=5;因为两人的速度差为3-2=1,那么同向而行,甲追上乙需要的时间为:5÷1=5(小时).
22.解:10(1-x10 )
=10(1-)
=10
=60(千米)
答:两地相距60千米。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全程当作单位“1”,然后根据工程问题求出10千米占全程的分率.
23.解:12÷(-)
=12÷
=48(千米)
48÷8×
=6×
=3.6(千米/时)
答:乙的速度是3.6千米/时。
【解析】由于相遇时甲、乙所行的路程比是5:3,则甲行了全程的 ,乙行了全程的,并且甲比乙多行12千米,所以全程为12÷(-);求出全程后根据路程与甲行完全程要8小时即能求出甲的速度,然后根据甲、乙所行的路程比是5:3,即乙的速度是甲的 ,即可求出乙的速度。
24.解:根据题意,可得
=
=
=15:14
答: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 15:14
【解析】把从A地到B地的路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乙两车是先后出发的,但甲从两地中点开始到B地这段时间两车的时间相同,这时甲行驶了全程的,乙行驶了全程的,然后根据时间相同,路程的比等于速度的比,据此解答即可.
25.解:根据题意,可得
=
=6(小时)。
=
(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
=
(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
【解析】时间与速度成反比,车速提高,所用时间为原来的,原来需要(时)。同理,车速提高了,所用时间是原来的。因为提前小时到达,所以车速提高后的这段路原来用(时)。甲、乙两地相距(千米)
26.解:原车速与提高后的车速比为
则时间比为10:9,所以比原计划少用了,原计划的时间为:(小时);
1小时40分钟=小时
则后一段的时间比为:
后一段的预计时间是
=
=84(千米/时)
15×84=1260(千米)
答: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为1260千米。
【解析】 【分析】由“从开始出发,车速就比原计划的速度提高了”可知,原车速与比原计划提高后的车速比为;又因路程一定,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即时间比为10:9,从而可求原计划的时间为:1.5×10=15小时;因1小时40分钟=小时,同理可得后一段的时间比为,则后一段的预计时间是;于是可求汽车速度为84(千米/小时),再据“速度×时间=总路程”即可求出两地的距离。答:北京、上海两市间的路程为1260千米。
27.解:根据题意,可得
5×[5÷(6+5+4)]
=5×[5÷15]
=
=(小时)
(千米)
3÷(2+3+5)
=3÷10
=
=
=25(千米)
答:全程25千米
【解析】全程用时为5小时,根据时间比例6:5:4,可以计算出平路所用的时间为:5×[5÷(6+5+4)]=5×[5÷15]== 小时;已知平路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结合平路所用的时间小时,可以求出平路的路程为:千米;已知平路的路程占全程的比例为3÷(2+3+5)=,结合已知的平路路程7.5千米,可以求出全程的长度为:=25千米
28.解:已知“天宫”飞行76.8千米用时10秒,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可建立比例式:路程1/时间1 = 路程2/时间2。
设飞行192千米所需时间为秒,则比例式为:
解得:
答: 那么“天宫”飞行192千米需要25秒
【解析】 根据已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比例关系求解未知距离所需时间。题目给出“天宫”飞行76.8千米需10秒,要求计算飞行192千米所需时间,需建立路程与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29.解:设甲乙第一次相遇用x分钟,那么甲行了60x米、乙行了80x米;第二次甲行了80x×2米、乙行了60x×2米;
根据甲比乙多行14分钟,可得方程:
(80x×2)÷60-(60x×2)÷80=14,
x=12;
AB长是:12×(60+80)=1680(米).
答:A和B两地相距1680米.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设甲乙第一次相遇用X分钟,那么,第一次相遇,甲行了60X米、乙行了80X米;第二次相遇,甲走到B地,再到E处,走了第一次相遇时乙的路程的2倍,即走了80X×2米;乙走了60X×2米,但是甲比乙多用了14分钟,根据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即可.
30.解: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x千米,则甲车去时的时间为小时,返回的时间小时为,则
甲车往返的平均速度为:
=
=48(千米)
甲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
乙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
时间比:
=25:24
答: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的比是25:24.
【解析】可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x千米,分别求出去时的时间和返回的时间,再根据往返的总路程÷往返的总时间=往返的平均速度,求出甲车的速度,再用时间=路程÷速度求出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化简即可求解.
31.解:设每个新轮胎报废时的总磨损量为k,则安装在前轮的轮胎每行驶1km磨损量为,安装在后轮的轮胎每行驶1km的磨损量为,
又设一对新轮胎交换位置前走了xkm,交换位置后走了ykm.
分别以一个轮胎的总磨损量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有,
两式相加,得
则 x+y=3750(千米).
答:安装在自行车上的一对轮胎最多可行驶3750千米。
【解析】设每个新轮胎报废时的总磨损量为k,一对新轮胎交换位置前走了xkm,交换位置后走了ykm,根据交换前磨损总量和交换后的磨损总量相等,可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32.解: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
(2x-220):(x+220)=4:3
(2x-220)×3=(x+220)×4
6x-660=4x+880
2x=1540
x=770
答:甲、乙两城相距770千米。
【解析】根据题意,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行了3个全程,卡车与小轿车的速度比是3:4,那么所行路程比也是3:4;若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则小轿车行了(2x-220)千米,卡车行了(x+220)千米,由此列方程为(2x-220):(x+220)=4:3,解方程即可。
33.解:设A、B两座城市相距x千米。
246:3=x:(3+1)
3x=246×4
3x=984
x=328
答:A、B两座城市相距328千米。
【解析】先设定一个变量来表示 A、B两座城市的距离,再根据汽车3小时行了246千米,所以每小时行驶的距离是246÷3千米,题目中说, 再行1小时可到达中点 ,也就是说总的行驶时间是3+1=4小时,所以可以列出比例方程,并解比例方程即可。
34.解:设两人相遇时间为x分钟,
50:x=x:18
x2=50×18
x2=900
x=30
甲的速度:2400÷(30+18)=50(米/分钟)
乙的速度:2400÷(30+50)=30(米/分钟)
甲比乙每分钟多走 :50-30=20(米)
答: 甲比乙每分钟多走20米。
【解析】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路程相等,速度比等于时间反比,列出等式求出相遇时间;甲的速度=A、B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相遇后甲又行驶的时间),乙的速度=A、B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相遇后乙又行驶的时间),最后用甲乙速度相减即可。
35.解: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4:(10-4)=4:6=2:3;
因为每次相遇后速度都增加 10%;所以每次相遇时,甲乙行的路程之比不变;因此每次相遇时甲车行的路程都是4千米,
所以第三次相遇时甲车离出发点:4×3-10=2(千米)。
答︰第三次相遇时甲车离出发点2千米。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速度x时间=路程,可得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据此求出开始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多少:然后根据每次相遇后两车速度各加10%,可得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不变,所以每次相遇时,甲乙行的路程之比不变,因此每次相遇时甲车行的路程都是4千米,求出第三次相遇时田车行驶的路程是4×3=12(千米),再用它减去环形公路的长度,求出第三次相遇时甲车离出发点多少千米即可。
36.解:根据题意,可得
60÷1=60(千米/小时)
=36(千米/小时)
36×2÷(60-36)
=72÷24
=3(小时)
60×(3+1)
=60×4
=240(千米)
答:计划速度是60千米/小时,全程有240千米远.
【解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由按计划速度行驶的路程再增加60千米,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计划时间只迟1小时,可求计划速度;由于一辆汽车按计划速度行驶1小时,剩下路程用计划速度的继续行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计划时间迟了2小时,根据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可求剩下路程的时间,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求全程有多远.
37.解:平路: (米)
上山路:(2500-500)÷(2+3)×2=800(米)
下山路:2500-500-800=1200(米)
各路段的速度比:平路:上山:下山=1:(1-20%):(1+20%)=5:4:6
相对应的时间比:(500÷5):(800÷4):(1200÷6)=1:2:2
可知平路的时间是:50÷(1+2+2)×1=10(分钟)
平路速度:500÷10=50(米/分)
上山速度:50÷5×4=40(米/分)
下山速度:50÷5×6=60(米/分)
从外婆家返回家里所用的时间为 (分)
答:小明从外婆家返回家里要走分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把总路程看成单位“1”,依次求出平路、上山路与下山路的路程比、速度比和所用的时间比,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进行计算即可。
38.解:(15×2)÷(5-2)
=30÷3
=10(千米)
10×(2+5)
=10×7
=70(千米)
答:两地相距70千米。
【解析】两人的速度比是2:5,那么两人的路程比也是2:5,把李明行的路程看作2份,张亮行的路程看作5份,张亮比李明多行的(15×2)千米就是(5-2)份,据此求出每份的长度,再乘(2+5)即可求出两地距离。
39.(1)
(2)正;7.5
(3)解:60÷10=6(L)
6×2+7.5=19.5(L)
19.5<30
答:中途他不需要加油。
【解析】解:(2) 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成
正比例关系,因为他们比值一定,
设汽车需耗油x工,
75:x=10:1,
解得x=7.5,所以汽车需耗油7.5。
故答案为:正,7.5
【分析】(1)根据题目所给表格画图即可
(2)观察图中数据之间的关系:
耗油量与路程的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关系。
已知耗油量与路程成正比例,设汽车需耗油x工,可以列出比例方程75:x=10:1,解得x=7.5,所以汽车需耗油7.5。
(3)首先计算出 去60km外的“鸳鸯湖”景区参观 需要的油,再加上 按原路返回“小桥流水人家”景区 需要的油数即可得出答案,再和30进行比较
40.解:甲先步行,乙、丙骑车,乙、丙追上甲时,时间是:
=
=(小时),
甲走:(千米),
乙、丙则都骑了:(千米).
剩下的路程若甲全骑车,还需要:
=
=(小时),
乙、丙各走一半骑一半需要:
=
=
=
=(小时),
说明甲先到.应让甲多走一段,让车给乙、丙,设乙和丙分别多骑x千米,则甲少骑2x千米,保证3人2车同时到达.
甲被套圈时还剩(千米),乙、丙各剩千米,乙、丙还应分别骑千米,走千米,
甲则骑千米,走2x千米,根据同时到达时间相等,列方程:
解得:(千米).
套圈后还需要时间:
=
=
=
=(小时).
全程时间:
=
=
(小时)
=19.2(分钟).
答:最少用19.2分钟.
【解析】每人环行2周,行2×2=4千米,3人共行4×3=12(千米).若路是直的,2辆自行车只能行4×2=8(千米),3人合走12-8=4(千米).但因为是环行,则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2个骑车人乙和丙先套步行者甲1圈,然后乙或丙将车给甲,如果在剩下的路程里,甲骑车能够追上合用1辆车的乙和丙,就一定能找到一种走法,使3人2辆车同时到达,并且由于自行车多行了1圈,3人合走少1圈,而使时间最短.
41.解:先追乙,再追甲:
(1×1)÷(3-1)×2+(1×3)÷(3-1)×2
=1+3
=4(小时),
先追甲,再追乙:
(1×2)÷(3-1)×2+(1×3)÷(3-1)×2
=2+3
=5(小时),
4小时<5小时,所以先追乙,再追甲用的时间少.
答:先追乙,再追甲用的时间少.
【解析】此题应把甲的速度看作“1”,则乙的速度也是“1”,丙的速度则是“3”;如果先追乙返回,时间是1÷(3-1)×2=1小时,再追甲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共用去3+1=4小时,如果先追甲返回,时间是2÷(3-1)×2=2小时,再追乙后返回,时间是3÷(3-1)×2=3小时,共用去2+3=5小时,所以先追乙时间最少.故先追乙再返回追甲.
42.解:第一次相遇所及时间为:360÷(80+40)=3(小时),
此时摩托车行了80×3=240(千米);
第二次相遇:相遇后摩托车返回乙地时又行了240千米,用时3小时.
时汽车又向前行了120千米,距乙地还有240-120=120(千米),
摩托车从乙地掉头驶向汽车,第二次相遇时所用时间为120÷(40+80)=1(小时);
第三次相遇:摩托车行80千米,装上药品后摩托车到达乙地后又行80千米,汽车行40千米,
距乙地还有80-40=40(千米)用时1小时;
第三相遇则用时40÷(80+40)=(小时),
相遇后摩托车行(千米),之后又行千米,用时
(小时).
所以摩托车共行:(千米);
共用时间:(小时).
答:全部的6箱药品运到乙地,至少小时,这时摩托车一共行驶千米.
【解析】共6箱药品,每次运两箱,共需相遇三次才能运完,本题已知总路程及两人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每次相遇时摩托车行驶的路程及时间即可.
43.解:当甲到达终点时,乙跑了200 - 40 = 160米,丙跑了200 - 50 = 150米。
此时,他们的速度比为160 : 150 = 16 : 15,即丙的速度是乙的;
当乙跑完200米时,丙应该跑了200× = 187.5米;
因此,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200 - 187.5 = 12.5米。
答: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2.5米。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对速度比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分析甲、乙、丙三人的跑步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他们的速度比,进而推算出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的距离。首先,我们根据题意,当甲到达终点时,乙和丙分别跑了多少米,从而可以确定他们之间的速度比。接着,我们利用乙的速度比来计算当乙到达终点时,丙应该跑了多少米。最后,我们用总距离减去丙跑的距离,即可得到丙离终点的距离。
44.解:小明和小颖两人速度比:(4-1):(3-1)=3:2,
小明到达25楼时,小颖到达:
(25-1)÷3×2+1
=24÷3×2+1
=8×2+1
=17(楼)
此时他们两人相距:25-17=8(层),
(层)
17+3.2=20.2(楼)≈20楼 (两人在20楼相遇)
答:两人在20楼相遇。
【解析】到4楼共3层楼梯,到3楼共2层楼梯,相同时间两人登楼梯层数的比就是两人的速度比是3:2。小明到达25楼共登了(25-1)层楼梯,用(25-1)除以3乘2,再加上1就是小颖到达的楼数。根据两人的楼数判断两人的距离是几层。然后用两人的距离×即可求出小颖又登的层数,再加上原来登的层数就是两人相遇的楼数。
45.解:设AB为2a,BC为4a,CA为5a,CD为x千米,可得:
即6a+8a-2x=495
14a-2x=495①
即4a+x=165
a=37.5
将a代入②,可得:
4×37.5+x=165
解得:x=15
答:求C、D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5千米
【解析】由于是AB:BC:AC=2:4:5,设AB为2a,BC为4a,CA为5a,CD为x千米,则相遇时,甲车行了AB与BD,即2a与4a-x,由于甲在AB每小时行60千米,则在AB用了小时,沿B→C方向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则在BD用了小时,又相遇时间是小时,由此可得:,同理,乙车在AC段用了小时,在CD段用了小时,根据相遇时间可得:,分析①②式求出x即可.
46.解:第一段路程:第二段路程=1.5:1=3:2
把第一段路程看作3份,第二段路程看作2份,总路程就是这样的:3+2=5(份)
乙行驶完第二段路程,甲行驶完:2÷(60÷30)
=2÷2
=1(份)
每人还需要再行驶:(5-2-1)÷2
=2÷2
=1(份)
22÷(1+1)×(3+2)
=22÷2×5
=11×5
=55(千米)
答:A、B两地相距55千米。
【解析】第一段路程:第二段路程=1.5:1=3:2,把第一段路程看作3份,第二段路程看作2份,总路程就是这样的:3+2=5(份);乙行驶完第二段路程,甲行驶完:2÷(60÷30)=1(份),此时每人还需要再行驶(5-2-1)÷2=1(份),即相遇时,甲行驶了2份,也就是22千米对应的是2份,据此用22千米除以2求出每份的长度,再乘路程的总份数即可解答。
47.解:设两人的相遇时间为a分钟,可得:
50:a=a:18
a2=900
a=30
2400÷(30+18)
=2400÷48
=500(米)
2400÷(30+50)
=2400÷80
=300(米)
500-300=200(米)
答: 甲比乙每分钟多走 200米 。
【解析】设两车的相遇时间为a分钟,根据“甲、乙速度比=时间的反比”,列出比例50:a=a:18,解此比例求出相遇时间;甲的速度=A、B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相遇后甲又行驶的时间),乙的速度=A、B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相遇后乙又行驶的时间),再用甲的速度减去乙的速度即可。
48.解:3+2=5
210÷(20%+)
=210÷(
=210×
=350(千米)
答:广州、韶关两地相距350千米。
【解析】根据这时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的比是3:2,则未行路程占全程的。而全程的与全程的20%的和是210千米,用210千米除以自己所占的分率即可得到广州、韶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