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9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29 20:3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3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1.2学时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1.3学时难点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年4月12日,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发生“四一二”政变。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附:荷塘月色》珍贵的背景资料
1、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
( http: / / www.21cnjy.com )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简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二)学生朗诵课文,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和感情并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三)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四)鉴赏课文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
2、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渐渐”写出了时间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
3、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4、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5、“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6、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
7、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
8、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五、小结。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2.2学时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2.3学时难点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鉴赏课文
9、“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
( http: / / www.21cnjy.com );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荷叶少女般得纤柔娇美、绰约丰姿。化静为动,形神兼备,赋予了荷叶以勃勃生机。
10、“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1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
( http: / / www.21cnjy.com )、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1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http: / / www.21cnjy.com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13、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
——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1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1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1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17、“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
——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1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19、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0、(《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21、“今晚若有采莲人,……这令我到底
( http: / / www.21cnjy.com )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22、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五)总结全文: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