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寻找情感的外显的语言,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把握朱自清的真实而微妙的心路历程。
2、过程与方法: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内心的微妙变化,再探究、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的原因,抓住作家的心路历程来触通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抓住作家的人格的复杂性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学阶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欣赏能力,而且进入了解自我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如何启迪、导引学生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的人生轨道,寻找生命的通途,珍惜生命,是人文教育的关键。贾平凹对散文的本质作了如下透视:“散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2】散文的深层教学就要抓住这一“情”字来进行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
所以,我在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时,明确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本为根基,引领学习者立足文本,以开阔的阅读教学观为理念,扩大本位需求的外延,开掘文本的新意。设计以鉴赏、诱导、探究的方法,从两个教学环节(两课时)的开展实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课时鉴赏课文写景部分的内容,先欣赏作者如何写尽一物之微,以提高学生对写景的方法和技巧的鉴赏能力:再诱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内心变化,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怀,抓住作家的人格的复杂性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落实精神层面的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以这片美静雅的荷塘月色想触通什么人生题目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作者想暂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作者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荷塘月色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让学生先讨论这个故事触通什么人生大道理)
1、教师导入:关于散文,佘树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散文的艺术魅力》中有“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的观点,我们上一节课鉴赏了月色下荷塘的美景,感受到作者写景的精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谓写尽了清华园荷塘月色这“一物之微”(板书:一物之微),但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板书:触通了什么人生大题目)?(暂停一会观察学生的反应)
在大家进行探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探讨人生奥秘(板书:探讨人生奥秘)的小故事,填写最后一句话。
[幻灯片出示]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心灵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里面种上
。
2、学生讨论、填写(一分钟的时间)
二、探讨“杂草”形成的原因
1、教师发问:大家觉得该如何铲除心灵的‘杂草’,我们暂且不必急于亮出药方。我们先来看看一代文豪朱自清心里有没有一些“杂草”?大家如何得知?
学生发言,教师可适时点拨方法,如寻找情感的外露语言,就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并边评点。
2、延引旁问:大家在生活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肯定有心里的不宁静的时候,一般是什么因素造成?(引导学生从切身体会的角度,"将心会心"体会作者心理变化,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3、探究揣摩作者不宁静的因由
承前发问,引发讨论:由刚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大家的发言可知,人生的道路上,引发心里不宁静的因素挺多的,1927年7月的朱自清心里有一些“杂草”,形成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呢?
教师可适时点拨探讨角度方法:如知人论世,从时代和作者自身的情况分析。
示例1:从写作时间可探知,有可能是面临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派别的选择的矛盾而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是具有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的传统中年知识分子,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血腥屠杀”,但他们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青年知识分子那样,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那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心里徘徊。这一点,可从陈竹隐女士的话语中可感知。
[幻灯片出示]
陈竹隐女士在《忆佩弦》:“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示例2:从文章具体语段入手:我也像超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处”,可窥探作者内在性格是有着矛盾要求的人,而且作者是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一代人,要完全脱离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尽管他们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们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如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是可能是作者内在的性格矛盾,以及他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造成内心的不宁静。
[幻灯片出示]
朱自清在《一封信》:“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明确:明白1927年7月作为一个学者的朱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清他面临着几个与学者无关的人生的选择,这些人生的选择困扰着他,使他开篇即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处于人生进退失据的困境中的苦闷和徘徊。
现实生活不可避免的给作者带来困扰和徘
( http: / / www.21cnjy.com )徊。所以在《一封信》中这样讲:“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幻灯片出示]
三、探析杂草的消除办法,触通的人生道理
朱自清的内心被“不宁静”占据着,它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东西去驱赶这些“不宁静”,清除走内心的这些“不宁静”的“杂草”。那么能怎样驱赶“不宁静”的东西是什么呢?
1、教师插入讲述王国维的故事,正反类比,启引学生思索。
王国维的遗书[幻灯片出示]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
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父字。
教师讲述:当时,人们对王国维的死因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讨,众说纷纭。我们现在虽然没办法知道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我们知道,才华横溢,扬名中外的王国维选择死,肯定有着不得已的苦衷,是人生最无奈的选择,而且我们更知道在那个搞革命的动乱时局中,在新旧文化激变的时代中,许多像王国维、朱自清的文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地挣扎着,想为自己找一个生命的出口。朱自清就在他的《哪里走》中说: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朱自清《哪里走》)
(幻灯片出示
)
2、那么,朱自清需要找到心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依据”,需要能驱赶这些“不宁静”的东西。能驱赶“不宁静”的东西是什么呢?大家快速阅读原文,阅读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阅读时大家要注意文中带有启示性的语句。
(板书:立足原文)
启示性的语句:(幻灯片出示
)
(1)寻找出口的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2)出口封闭的
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明确: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正是朱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清给自己寻找到的一个生命的出口。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他期待“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来占据不宁静的心,于是他踏着月色去了,去寻找一个属于学者朱自清的生命的出口。深夜清华园的荷塘的确给了朱自清一个生命的出口,这从“受用”一词就看得分明。“受用”不是受罪,“受用”是享受,“受用”是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引发了朱自清许多美好的想象与联想。这通过文中的多个比喻就可明白。但这些比喻的意境美感呈现一种递减的效应,烂漫情怀的浓度正越来越淡。这就正暗示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这个生命的出口随着朱自清的“受用”正越来越小,越来越淡出朱自清的内心,“不宁静”的“杂草”正又回到他的心中。毕竟,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再美总也缺少点什么似的,那会是什么呢?
此时,朱自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一个“忽然想起”,原来深夜清华园的荷塘月色缺少了人的活动,有了人的活动,荷塘才真正活起来了。另一个生命的出口在朱自清面前出现了。那是南朝时期的荷塘艳事,那是喜爱古典文学,沉湎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朱自清的生命的又一个出口。可惜这个出口旋即又封闭了。但作者触景生情,“于是又记起……”借惦记江南来排解心中的不宁静但又最终回归无奈的现实。从这情感的起伏,从心灵里那微妙的律动,我们可以知道学者朱自清毕竟在1927年7月的一个夜晚为自己“不宁静”的心探寻了三次出口,苦闷彷徨不可能遁迹,但内心毕竟减轻了负荷,现代人不正可以从他那里学一点给生命一个高雅的出口的方法吗?才不会出现像王国维大师一样在人生痛苦至极的情况下,找不到生命的依凭而痛失宝贵的生命。
所以,《荷塘月色》触通的正是这样一个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道理: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心事,谁都会有内心不宁静的时候,当生命处于困境时,一个人就要善于给自己找一个生命的出口。(幻灯片出示
)
四、表达交流
(依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当我们心灵有“杂草”,
要想铲除心灵的
“杂草”,那就要在心里种上(
)。
(幻灯片出示
)
【教学思考】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情感散文,如果没有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的情感方面深挖,很难实现新课程的要求,将“知识本位”转变为“学生学习本位”,所以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扩大需求的外延,实现“超文本”阅读的教学新意。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教学环节能环环相扣,探究分析能紧扣文本内容,学生也能关注到关键的语句,快速找到切入口;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入作家的情感世界,把握朱自清的真实的微妙的心路历程,并引导学生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会心”的效果,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还不错,能切切实实地引发学生的人生意识思维活动。
不足之初:学生意兴还很浓,受到感染的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想发言,可下课铃已响,以后留在自由发言的时间应充分些,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
参阅资料
【1】:贾平凹.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创造[M]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2
另外:
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
【课后延伸训练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
( http: / / www.21cnjy.com )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
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根植”与“移植”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答:
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2、答案: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3、答案:(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
4、答案:(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