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歌行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歌行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07: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
短歌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通过时代背景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归隐的原因。
2、品味诗中质朴、淡中有味的语言,掌握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对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有所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和了解,并且,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然而学生知识面还不够开阔,对作者的情感理解和诗歌的评价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将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创新形式,把自主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斟酌和思考,并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来源:21cnj
y.co
m】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难点:品味诗中质朴、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一、温故知新,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么几句话,“采菊东篱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悠悠见南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这两句话分别是来自于哪篇课文呢?《饮酒》《桃花源记》这两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可谓世外桃源,那里景色怡人,那里民风淳朴,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向往的理想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么美好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那么,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领着大家,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21
cnjy
com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始祖,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他为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他的田园诗对后代影响很大,特别是到了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文本初读,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情感
(3)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性格
羁鸟:关在笼中的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
(4)解题:
通过看标题,我们指导诗人要回归到田园生活,那么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呢?
明确:“归”字是诗眼。
四、立足“归”字,拓展研读
(一)穿越时空,角色扮演
——角色:陶渊明,记者(两个小组大pk)
全班同学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以“归”字为核心来进行采访,采访思路如下: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二)小结归纳,理清脉络
诗歌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来)
明确:
1.缘何?(无俗韵、爱丘山)
2.从何?(尘网、樊笼)
3.何处?(归园田)
4.如何?(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

(三)立足文本,研读赏析
为何而归?
找出诗人表达归隐愿望的句子,学生齐读。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1cnjy.com
2、如何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无”与“性”?
明确:一个“无”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情趣和本领,“性”是指人的本性或天性。
——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21·世纪
教育网
3、诗人既然“性本爱丘山”,
又为何要出仕呢?一个“误”字看出了什么?(生自由讨论)
明确:原因有三:
(1)贵族后裔,理应继承先祖;(2)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3)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炼字:
“误落”、“三十”体现出环境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劣,时间之久。入仕做官,非陶渊明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出无限的辛酸,又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之情,想迫切离开它。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理想,要养家糊口。只能当官,走仕途之路,但是,当时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也是他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中“羁鸟”、“池鱼”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指什么?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1-c-n-j-y
明确: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久违的田园;
“恋”、“思”,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情和心恋田园的情怀。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首尾呼应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生活,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归园田
过渡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
是怎么样的田园生活,什么样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十余”、“
八九”,虽然简陋、朴素的几间草屋,却能带给陶渊明带来满足和愉悦,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散适、淡泊的心境。21·cn·jy·com
2、这一段话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的手法:
静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2)远近结合的手法:
“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
3、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久在樊笼,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眼前的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www.21-cn-jy.com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如何理解“无尘杂”、“有余闲”?
明确:写出田园生活之乐。一是“无尘杂”,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现实官场的黑暗;二是:“有余闲”没有了客套的应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一无一有”,与现实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诗人求之不得、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2·1·c·n·j·y
2、“自然”指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
明确:“自然”指的是田园生活和自己的本性,即是诗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庸俗污浊的官场的厌恶和对悠闲、恬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小结: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师生畅谈,品读诗歌(讨论交流)
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
洁身自好
清高孤傲
不同流合污
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特色分析
1、首尾呼应。
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首尾呼应之妙。
2、情景交融。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3、比喻生动。
诗人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诗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彩。21教育网
4、白描手法的运用。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共同探究,课外拓展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请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阐明自己的观点。www-2-1-cnjy-com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