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08: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诵读品味诗歌,感受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味,讨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诗歌内容理解上问题不大,但是在赏析上,如表现手法,诗歌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幻灯1)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3)
三、作者简介
1、(幻灯4、5)陶渊明:
名潜,字元亮,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横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权利斗争剧烈,因此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士族同流合污,因此作者一直处在时官时隐,举棋不定的状态中,作者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当过一些小官,公元405年,当了83天彭泽令后就完全归隐。
2、相关资料:
A、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B、补充东晋时代背景。(门阀政治)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C、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四、一读:听朗读,体会作者感情。(幻灯6)
五、二思:以“归”字为核心,思考作者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幻灯7)
(以下内容通过板书补充)
明确:解题,把握思路。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明确:“归”字
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2、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六、三品: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幻灯8)
明确:
1、写景八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例:方宅十余亩:(幻灯9)
南山那十几亩地,是我一锄一耙开垦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那里有我洒播的汗水,也满盛着我收获的喜悦。最爱的是那满眼盈盈的绿色,它总是洗刷着我的疲劳,给我清凉和慰藉。我像呵护着小儿女一样,呵护着我的庄稼。我喜欢看细小的玉米苗长成翠袖临风的少女,也喜欢听瘦瘦的豆荚渐渐成熟渐渐饱满发出的爆裂的声响。收获时节斟一杯自家酿制的米酒,煮一碟自家生产的毛豆,又怎能不让我激情满怀,诗情喷涌呢?补充内容: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尝试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写景八句体现的陶诗意境。(幻灯10)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履,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幻灯11)
八、背诵诗歌。(幻灯12)附:课后拓展:
1、陶诗风格探究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清新隽永、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听听古今学者对陶诗风格的评价: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陶诗语平淡,出于自然。”
苏者聪《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真实新颖,恬静淡远,朴素自然最能体现陶诗的艺术风格”。
朱家驰《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指出陶诗艺术特色是“言约旨远,意味隽永,常以精粹的文字包蕴无限丰实的内涵”。
2、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小结:
这些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附:板书设计
“为何而归”?“归向何处”?
性本爱丘山园田
(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归
“从何而归”“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无、有、久、复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鄙弃)(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