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准确理解考点“形象”一词的意思。
2、能迅速把握古诗作品中的形象,并作具体的分析。
3、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针对学生选修唐宋诗词元曲诗歌单元,以此为依据切入高考古诗鉴赏能力的要求,给学生以方法指导。
2、根据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的薄弱环节,与学生一起摸索一些能准确把握诗中形象的方法规律,以提高学生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选“形象”来指导,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读懂诗人的情感特点,学生读诗善于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情感,营造一种:“读诗—鉴赏”的氛围;
2、领悟诗歌中的内容,了解古人的情感,从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3、领悟读诗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读不懂诗歌的害怕心理。
2重点难点
1、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意境。
2、领悟读诗方法,从根本上改变读不懂诗歌的害怕心理。
3教学过程
3.1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过李白杜甫的诗,大家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三首:李白《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杜甫《旅夜书怀》。点明高考的能力要求,以2002年以来以主观题型考查为例。 明确“形象”的具体含义。
(二)方法指导
1、抓题眼猜“形象”。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找诗眼立“形象”。 如高考题: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是诗眼。考题要求学生找出诗眼来再联系全诗分析。 学生鉴赏: 朱淑真《秋夜》(2004年福建卷)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要求学生先找出诗中的题眼和诗眼,再揣摩两者在全诗中的作用。
3、从关键句中把握“形象”。
如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学生鉴赏: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利用注释或典故补充“形象” 。
如杜甫《客至》诗下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就写出一个因客人来而喜悦招待的形象。 学生鉴赏:
(1)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严蕊《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5、综合诗中意象为“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山雨出霁,万物为之一新,初秋的晚上,空气清新,景色美妙,傍晚时分,渔舟唱晚。表明诗人留恋美景,有隐居的愿望。 学生鉴赏: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通过诵读再造“形象”。 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7、在“翻译”中构建“形象”。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三)摩拳擦掌试一试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两道题: 孤 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前人认为诗中的三、四句是全篇警策,入情入理,妙入毫巅。你同意这 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四)反馈阶段
1、分析评价学生的答题情况。
2、明确参考答案。
3、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抓主要景物来写,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②根据描摹出的图景,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其氛围特点,或凄凉、孤清,或生机勃勃等。
③根据诗歌的情境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4、答题失误常有两点:
①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②描摹时物物具到,不分主次。
(五)总结、梳理本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诵诗比赛
通过班与班之间进行朗诵诗歌比赛。
课件12张PPT。诗无达诂 问君能有几多愁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几种
方法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对诗歌来说就是意境,既倾注着诗人
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方法指导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你认为诗中塑造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秋 夜
(南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
四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
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
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高考福建题)
方法:抓题眼或诗眼立“形象”。方法:利用关键句把握“形象”。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
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2005年
山东卷)
方法:描绘意象,构建“形象”。
孤 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1)描写了一只孤雁失群后的仓皇、孤寂的形象。暮
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它
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好
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影单心怯,
几次盘旋。
(2)从孤雁的彷徨苦况看出作者已把自己孤凄的情感
熔铸在孤雁的身上了。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作者
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作品?
由此可知它写了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方法:利用注释或典故补充“形象”。 课后强化练习
布置作业: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三)总结答题技巧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抓主要景物来写,
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2、根据描摹出的图景,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其氛围
特点,或凄凉、孤清,或生机勃勃等。
3、根据诗歌的情境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容易失误有以下两点:
1、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2、描摹时物物具到,不分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