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1)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实词(1)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20:2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0张PPT。文言实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它们是: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一.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早,同音通假)牛刀小试1、“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2、“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直-值,同音通假) (被-披,音近通假) ①同音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如:列缺霹雳
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再如:“列”通“裂”“直”通“值”“禽”通“擒”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善刀而藏之
“坐”通“座”,座位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②双声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勿内诸侯
卒然边境有急
属予作文以记之“内”通“纳”“卒”通“猝”“属”通“嘱”,嘱咐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见”通“现”,露出。
③音同形异通假
如:手裁举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而为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再如:
“裁”通“才”“得”通“德”,感激“蚤”通“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倍”通“背”,背叛“离”通“罹”,遭遇④音异形近通假:
秦王不说。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或师焉,或不焉。
暴霜露说,同“悦”女:同“汝”不,同“否”“暴”同“曝” 晒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张良出,要项伯
4、赢粮而景从
5、暴秦之欲无厌
“受”通“授”:传授“倍”通“背”:违背“要”通“邀”:邀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厌”通“餍”:满足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考生必须熟悉这些情况,才能准确理解古书内容。(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①如“雏”,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
②如“甘”的本义是“甜”;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
③如“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④如“秋”,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牛刀小试江河好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专指长江和黄河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指女子相貌好看 泛指美好的事物、品质等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①如“怨”,古义是“恨”的意思;今义的“怨”,由古义的“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
②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的“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如“迁”,古义的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今义的“迁”,只剩下“迁移、变换”这一义项。牛刀小试金亲戚古义:古义:今义:今义:泛指一切金属 专指黄金 指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 仅指因婚姻联成的亲属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①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②如“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的“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③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
④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牛刀小试狱走古义:古义:今义:今义:案件、官司监狱 逃跑 步行 牛刀小试闻假古义:古义:今义:今义:听见嗅到借 假期、虚假巩固练习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古:父亲。 今:祖父。2、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古:外交使者。 今:出门时带的包裹。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古:公开地批评议论。 今:造谣,中伤。(4)词义感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彩的变化。1、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
2、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义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3、如“锻炼”,古代有“玩弄法律、陷人入罪”的意思,贬义词;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
4、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的“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牛刀小试恨乖古义:古义:今义:今义:遗憾仇恨偏执,不驯顺 听话,安顺牛刀小试泼辣古义:今义:凶悍,蛮横不讲理多指勇猛,有魄力巩固练习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杰出,英俊。 今:生活作风放纵。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迎接。 今:奉承,拍马屁。3、下流多谤议。古:地位或处境低下的人。 今:品质卑鄙。(5)名称说法改变1、一种情况是名称说法改变。如“寡”改称“少”,“市”改称“买”,“道”“曰”改称“说”;“日”改称“太阳”,“目”改称“眼睛”,“邦”改称“国家”。
2、另一种情况是增加一个语素变复音词。如“率”变为“率领”,“国”变为“国都”,“手”变为“亲手”等。巩固练习1、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古:大腿。 今:臀部,屁股。2、愿为市鞍马。古:买。 今:城镇,集市。3、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告诫,告诉。 今:感谢。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这个词的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一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 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信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②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④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诚实,忠诚,信用相信使者,送信的人确实,实在,的确⑤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⑥欲信大义于天下。(《赤壁之战》)
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⑧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随意,随便同“伸”,伸张真诚的誓言可靠的⑨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⑩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信物、凭据音讯、消息守信用牛刀小试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2、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动词,离开 动词,前往 形容词,过去的 助词,表示动作的趋势 还有的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理解这类词更要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促织》)
成妻纳钱案上(《促织》)
接受 进献、给予 收进 交出 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但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则群聚而笑之 群:成群牛刀小试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而相如廷叱之
③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一)名词的活用(2)名词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 用匣子装牛刀小试①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②大楚兴,陈胜王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⑤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⑥质于秦。缟素:穿孝服
王:称王目:示眼色水:游泳原:推究质: 做人质(一)名词的活用(3)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 “以……为老师”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①孟尝君客我
②友风子雨
③幕天席地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牛刀小试(一)名词的活用(4)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题: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习题: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生:使……复活 ;肉:使……长肉将:使(任命)……为将军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找出其中重点词语的用法: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例题: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习题: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将军身披坚执锐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二)形容词的活用(2)形容词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例题: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习题:①火尚足以明也
②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明:照明、照亮多:推崇,赞许(二)形容词的活用(3)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例题: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习题:①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
②患志之不立
小:认为……小患:以……为忧患③不耻下问、不远万里
(二)形容词的活用(4)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例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习题: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苦:使……困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愚:使……愚笨
③富国强民
(三)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题: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金银珠宝
习题: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
②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亡、北:败逃的敌人(军队)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心得
(三)动词的活用(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例题: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使……活命
习题: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来:使……来,安,使……安定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三)动词的活用(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例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习题: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死国:为国事而死(四)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意义相近: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2)意义相对:
“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取“入”的意义。(3)意义相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只有“亡”的意义)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只有“远”的意义)
③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答司马谏议书》)(只有“众”的意义)
巩固练习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3、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①语境分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③语法分析法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辨析实词词义的方法②结构分析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④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⑤邻字帮助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⑦古今比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辨析实词词义的方法⑥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⑧代入检验法
(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⑨字音推断法
(由字音作推断)
⑩构字推断法
(根据构字法推断词义正误)
辨析实词词义的方法①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 ”。随着,和着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分析:从上文看,“哀毁逾礼”是说母亲去世,由于悲哀过度丧事超过了一般的礼节。“每至……”是“每到……的时候”;再从字形看,“踊”从“足”,是“跳跃”的意思,与“哭”并列,是说痛哭及极度悲哀的情状,因而可推断为“ ”。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顿绝方苏”是“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呢,还是“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叩首晕倒②结构分析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而应译为“疲惫”。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③语法分析法③语法分析法(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
“烟波微茫信难求。”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楚王贪而信张仪。”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 “信义” 作主语,可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状语,确实)(谓语,坚信)(谓语,相信) (“之” 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1.庭除甚芜??? 除:废弃。
例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台阶)(行商做买卖的人和旅客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1.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例2.崔杼相之。
例3.善才绳之。祠:祭祀相:辅佐绳:捆绑。
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
例1.意季布匿其所。
例2. 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意:料想雨: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 cuàn,灶 )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可以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
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 ”,“锐”解
“ ”才能搭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
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当然,这需要考生对教材的熟练。④联想推断法 2001年全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归附)
汉·贾谊《论积贮疏》(登、登上)⑤邻字帮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
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 ”的意思。 疲劳年幼
求全责备——求,
民殷国富——富,
登峰造极——登,
文过饰非——饰,
扶危济困——扶,
比肩接踵——接,
怜香惜玉——惜,
心驰神往——往,怜—爱惜、爱
驰— 向往以 成 语 为 例责— 要求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殷—富裕造—登上,到达文—掩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济—扶助比—紧接着,紧挨着含义相同相近: 党同伐异——伐,攻击;
夙兴夜寐——夜,晚;
寤寐求之——寐,睡觉;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寤,醒来含义相反相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者,秦也,非天下也
拈轻怕重
言简意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相同或相反相对)
1、张良出, 项伯
2、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寡助之至,亲戚 之
4、臣以险衅,夙遭 凶
5、拜送书于
6、唯大王与群臣 计议之 要生畔闵庭孰邀性叛悯,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熟,全面成熟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练一练 D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A练一练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或师焉,或不焉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句读之不知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9、日理万机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名作动 成为敌兵名作动 长腿名作动 做名作状 向南、向北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名作状 每天10、不可理喻
11、未雨绸缪
12、先礼后兵
13、春华秋实
14、风雨同舟
15、耳闻目睹
16、乌合之众
17、蜂拥而至
18、衣冠禽兽
19、道听途说名作状 用道理名作动 下雨 名作动 以礼相待、动用武力名作动 开花、结果名作状 在道路上,在途中 名作状 用眼睛、用耳朵名作动 乘船名作动 穿衣戴帽名作状 像乌鸦一样名作状 像蜜蜂一样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⑤古之遗爱也(恩惠)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1、爱通“薆”,隐藏,躲藏⑥2.【卷六】【木部】本
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
2盖亦反其本矣
3本在冀州之南
4今存其本不忍废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
6若止印三二本
7本末倒置
8抑本其成败之迹
A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B本来,原来
C版本,稿本
D草本的根或茎干
E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F探求、考查
G根本,基础
H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3.“兵”: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略”“战略,战术”等义。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4左右欲兵之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兵器,军械士兵,军队用兵策略,战略用兵器杀人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4、【卷八】【从部】从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疾容切
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慈用切推导提示:“ 从 ” 的本义是“ 跟随 ” ,引申出
“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
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
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92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4樊哙从良坐
5从此道至吾军
6弟走从军阿姨死
7其从如云
8欲不可从
9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A听从,顺从
B向---学习
C跟随,随从
D办事
E由,自
F参与
G依傍
H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堂房亲属
I从容,舒缓,不急迫
J随从的人
K放纵
L通“纵”,东西为横,南北
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
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M从事,官名
CABGEFJKHLMDI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 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 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 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5、【卷十四】【部】除
从余聲。直魚切
殿陛也。殿謂宮殿。殿陛謂之除。94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台阶
清除,去掉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台阶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 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6、“ 道 ” 本义是 “ 大路 ” 。路的作用是 “ 引导 ”人到某地 ,故有 “ 引导 ”之义(后写“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961怀其璧,从径道亡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于是废先王之道
5伐无道,诛暴秦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7臣之所好者,道也
8道不同,不相为谋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10故园谁道有书来
11道之以政
12道义:路,道路
取道
道理,规律
主张,思想,学说
道义
说,谈论
道理、规律
意向
走路、赶路
料想
通导、引导
道德和正义7、“过”,度也。引伸爲有過之過。釋言。郵,過也。謂郵亭是人所過。愆郵是人之過。皆是。分別平去聲者,俗說也。从辵。咼聲。古禾切。十七部。98经过,通过
超过
胜过
过分,过于
错误,过失
责备
访问
到,到来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
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
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
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4以其境过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7今公子故过之
8一日,大母过余曰 99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素善留侯张良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善刀而藏之
5先主曰"善"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好事,好的行为
友好,亲善
擅长:善于
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优点、长处
做好 、处理好
喜欢、羡慕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
“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
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
“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
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