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4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20: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21·世纪
教育网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21教育网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辅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展示1)。(1分)
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秋天的景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些诗人笔下往往会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也会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更会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源:21cnj
y.co
m】
那是不是秋天就该如这些诗句这般悲字当头,带着浓重的悲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感受作者笔下不一样的秋景图。
先来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镜,这里的词题是长沙,那写了关于长沙的什么呢?我们具体来学习。二、整体感知。(3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全班齐读此词。并思考概括,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点评齐读:老师发现呀,刚才同学们读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时很整齐,声音也比较洪亮,但是情感表达还不够。那是因为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还不够了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得还不够。没关系,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学习。
3、好,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什么呢?
板书——(上片:看——眼前寒秋之景,下片:忆——追忆峥嵘往事。)三、师生情感朗诵。
(一)整体发问环节。(5分)
1、(大屏幕展示)同学们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大屏幕,这里有三组方向。我们正好是三组同学,那么我们就以组为单位,请第一组同学从写作背景这一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讨论,你是如何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的?并推荐一位组员来朗诵这首诗,看你们是如何演绎。第二第三组请分别从意象、炼字这一角度进行讨论研究,一样请分别推荐一位组员进行朗诵。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讨论交流。开始。(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进行交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把这首词朗诵出来。)
(二)、个别回答交流,学生朗诵环节。
第一组:写作背景。(6分钟)
1、好。时间到。第一组哪位同学来给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一下,从写作背景这一角度进行学习研究,你是如何把握这首词的情感的?(首先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背景下完成的,归纳一下。)21·cn·jy·com
2、一边听学生归纳陈述写作背景,一边播放大屏显示写作背景幕概要。
3、所以,从同学们表述的写作背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师可以归纳,抒情主人公是一个雄姿英发、志向远大的、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形象。既然如此,我们就把这一形象代入毛泽东身上,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时年32岁的毛泽东,面对破涛汹涌的湘江,临江独立,气势不凡,满怀激情;面对眼前的山光水色,抚今追昔,回忆起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心中汹涌澎湃。(大屏幕展示5)——同学们看一下你脑子里想象的是不是这样的画面?—多么气势不凡的一个进步青年形象!所以,同学们觉得在这首词的朗诵上我们的气势应该是(关于气势的词语有哪些?——气势宏伟、气势宏大、气势恢宏、气势不凡、气贯长虹)。2·1·c·n·j·y
所以:基调——气势宏大(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声音——(是尖锐的、柔情蜜语般的么?)浑厚、饱满,稍显低沉;
节奏——(轻快的赶紧读完了背完了是么?)缓慢,处理上应该有急有缓。
4、非常好!那么有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推荐第一组的朗诵成员。——有请。
5、请问一下,你读谁主沉浮这句时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要用一种比较高亢的声音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诗人不禁豪情万丈、大有改造旧中国的壮志与信心。所以这里不是问,是志在必得的底气。)第二组
意象(7分)
1、(大屏幕展示6)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意象的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齐读意象概念)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也就是诗人要借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www-2-1-cnjy-com
2、所以这首词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来,请第二组同学们来发言。
上片:万山(红遍)——火红的山象征火热的革命激情、层林、江(静),百舸(群舟竞发的壮观场面)、雄鹰、鱼(动)【版权所有:21教育】
下片:百侣、飞舟
3、那么这首词在意象(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觉)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呢?
有静有动,动静结合。
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画面?(这些景物是很萧条、很颓废的么——不是)视野辽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所以在作者笔下这个寒秋是爽朗的、活泼的、生机盎然的、生机勃勃的。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意象为表达情感服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立意是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那结合背景,进一步可以看出革命者胸怀火热的激情(就向这火红的枫叶一样)、奋发向上、势不可挡。2-1-c-n-j-y
面对熟悉的景物想起了当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登畅谈天下大事,出现了百侣(虚词)。一代青年学生凌云壮志、万丈豪情,不正像到中流击水的时代的弄潮儿么?他们站在历史的浪尖上,以雷霆万钧、气吞山河之势,走在时代的前列,起到了革命的旗帜的作用。从这些意象我们感受到的意境是——雄浑豪放、志存高远、催人奋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所以,那第二组同学的意思是不是提醒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家,在朗诵时,读到这些意象我们应该加重语气,放缓速度来凸显这些意象应该呈现的作者气吞山河气势情感。对么?非常好!所以第二组推荐的朗诵成员是?有请!  21
cnjy
com
5、对朗诵稍作点评。第三组:炼字。(6分)
1、给同学们读读你认为用得好的字。
立——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砥柱中流的伟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2、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字用得好么?
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视野开阔。
万——写出山之多,莽莽群山,层峦叠嶂之态,
遍——写出红之广,
层——山林的层次感立体感,
尽——红得通透,
染——化静为动,颜色是染上去的,红之深,
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碧)
透——江水清澈见底
“百舸争流”中的“争”——写出群舟竞相行驶,,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21cnjy.com
“鹰击长空”——
“击”(飞,表达不出搏击长空的气势与向上的力量)——显示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气势。www.21-cn-jy.com
“翔”——本是写鸟的动词,用在此,写尽了鱼在水中的自由、轻快的状态,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犹如在天空飞翔,也表明了速度极快,富有前进的力量。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所以这些字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把山红水绿的优美静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啊!
3、所以第三组同学认为读到这些字眼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气应该加强,加重,才能彰显诗人的气势,才能表达这些景物的生机勃勃之态是么?好,有请被推荐的朗诵成员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对朗诵稍作点评。
(三)、再请学生读及教师示范朗诵环节。(视频及背景音乐播放)(4分)
1、经过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后呀,我相信同学们此时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的朗诵一次。
2、这位同学读得确实挺好的。看到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们认真精彩的朗诵,再结合同学们分析的几方面的注意事项,老师也心里痒痒的,也想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谢谢同学们热情的掌声。如果同学们觉得老师朗诵的有值得同学们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加以学习。四、联想扩写。(8分)21
cnjy
com
1、现在大家是不是都想朗诵、都有种跃跃欲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的冲动呢?是因为美丽的秋景图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是么?那我们就在脑子里保存这个画面感,并通过写作把它写下来。(请拿出纸和笔进行写作,等一下和大家分享你的作品)。
2、请同学来朗读你的作品。教师加以点评。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一些朗诵的基本技巧。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多看多了解毛泽东的诗词,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朗诵更多诗歌【出处:21教育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