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4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20: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
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创作的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2.就本词的内容和手法做一些鉴赏分析。
3.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顶真(顶针)修辞手法的特点。
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词的境界美。  21
cnjy
com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2.就本词的内容和手法做一些鉴赏分析。
3.明确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顶真(顶针)修辞手法的特点。www-2-1-cnjy-com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积累字音:
喇叭声咽(yè)
哽咽(yè)
咽(yān)喉
狼吞虎咽(yàn)
残阳如血(xuè)
血(xiě)淋淋
题解:
忆秦娥:词牌名。唐李白曾作《忆秦娥》词,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该词牌源于此。46字,上下两阕,每阕各五句,多用入(仄)声韵。2-1-c-n-j-y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拔1440米,处于遵义、桐梓之间,是由川入黔的要道,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写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中央红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征时,于1935年1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的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来源:21cnj
y.co
m】
听读欣赏: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基本解读: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霜晨月:下霜的早晨,月亮还没有落下去。
1.词一开始,点明什么时间和怎样的环境?
时间:残月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2.
词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词人以西风、霜晨、残月、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雁(雁叫)等几个意象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3.
写景还是写人?想象一下人物的活动和精神气概。
虽只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21·cn·jy·com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碎:细碎,杂乱。
咽(yè):本义是声音因梗塞受阻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到的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4.重复使用“霜晨月”的作用?
又一个“霜晨月”,这一方面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因《忆秦娥》词牌规定,上下两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www.21-cn-jy.com
另一方面又与下两句构成完整的画面:在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幽蓝、残月如钩、寒霜落地的拂晓时刻,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出处:21教育名师】
5.后两句主要从哪种感觉角度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途中所闻,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分析一下“碎”和“咽”两字的妙处。
“碎”、“咽”二字,生动细致,曲折传神。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
“碎”,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2·1·c·n·j·y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纡盘,军号声不像平地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了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7.词的上阕,作者所见有哪些事物?作者所闻有哪些事物?结合在一起有怎样的效果?
上阕所见有:广渺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排成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雁、铺满地的白霜,所闻有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这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21教育网
8.概括一下,词的上阕写了什么情景,渲染了什么气氛?
词的上阕,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版权所有:21教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漫道:莫道,不要说。
从头越:重新跨越。
9.分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运用的修辞和整句的含意。
娄山关坚固险峻,易守难攻。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如铁”
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而又以“漫道”两字轻轻抹倒,意谓:不要说守备森严的雄关真是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因此,“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10.解释一下“从头越”,并品味其深层含意。
“从头”
,有重新开始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红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如今红军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
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关。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苍山:青山。
残阳:夕阳。
11.“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诗人把山比做海,以血形容太阳。
12.思考课后第二题。这两个个比喻修辞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21·世纪
教育网
这两个比喻十分奇特,生动贴切,且富有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
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
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13.总结一下,词的下阕写了什么情景?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主旨:
通览全词,概括全文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但前进的道路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写作特色:
从“实(明)”和“虚(暗)”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粤教版参考答案: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总结“顶针”这一修辞格的特点与作用,加深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认识,尝试用这一修辞格写作。21cnjy.com
这些句子都用了哪种修辞格(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这些句子用了“顶真(针)”的修辞手法。顶
( http: / / www.21cnjy.com )针,就是临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顶针的作用,是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贯,音律流畅,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等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