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分析+课时教案+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分析+课时教案+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14:18: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教科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微小世界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 “微小世界” 为主题,涵盖从放大镜的认识与使用,到借助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包括观察微小物体、生物细胞及水中微生物,了解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等关键要素。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体会观察工具发展对认知的推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命活动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学探究需借助合适工具与方法。 学习内容:认识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的特点与使用方法;观察不同微小物体、生物细胞及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 学业要求:能正确操作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描述微小物体、细胞及微生物的特征;阐述观察工具发展与科学认知的关联;说明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与以往年级联系:低年级对周围世界初步观察,中年级学习简单观察方法与工具使用,本单元深化对微观世界观察,提升观察能力与认知深度。 与未来年级联系:为初中生物学细胞结构、微生物学,物理学光学原理等知识学习打基础。 方法能力: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观察结果,培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理解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联系,如细胞结构与生物功能、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观察与探究基础,对周围世界好奇,掌握简单观察工具使用,但微观世界认知模糊。放大镜、显微镜操作技能要求高,学生操作可能不规范,需教师指导;对微观世界知识渴望但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教学需多联系生活实例、提供直观材料辅助。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观察工具发展拓展人类视野,推动对微观世界认知,体会科学技术与认知发展关系。 认识微观世界物质多样性,理解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基于放大镜、显微镜原理与观察现象,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微观结构与功能关系。 对观察结果质疑、批判思考,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发展创新思维。 探究实践 熟练规范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制作高质量临时装片,准确记录与处理观察数据。 经历完整科学探究流程,从微观角度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探究、得出结论,提升实践能力。 责任态度 秉持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如实记录与汇报结果。 认识科学技术两面性,关注微生物对健康影响,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化活动 第一课时:《放大镜》 学习目标 识别放大镜构造,阐述其放大原理。 能正确操作放大镜观察物体并描述特征。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多样物体并绘制记录,依绘制准确性与描述详细度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提问放大镜构造与原理理解情况。 学习体验 任务一:观察放大镜(自学问题) 自主观察放大镜,思考构造特点与放大原理。 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纸张纤维等,记录特点。 任务二:探究放大原理(交流展示) 小组实验,用不同透明材料制作类似放大镜装置,比较效果。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解释放大原理,教师补充。 任务三:拓展应用(总结迁移) 总结放大镜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讨论生活中放大镜应用实例,思考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怎样放得更大》 学习目标 说明组合凸透镜放大效果及显微镜发明原理。 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并了解操作要点。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自制简易显微镜并展示放大效果,依制作合理性与放大效果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解释组合凸透镜放大原理的书面作业。 学习体验 任务一:认识组合凸透镜(自学问题) 阅读教材了解组合凸透镜放大效果,思考显微镜发明思路。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物体,感受放大变化。 任务二:自制简易显微镜(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自制简易显微镜,测试放大倍数。 小组展示制作过程与成果,分享经验问题,教师点评。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组合凸透镜原理与简易显微镜制作要点。 思考显微镜发明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第三课时:《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学习目标 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并记录特征。 运用比较分类方法分析观察结果。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选择多种微小物体观察并分类记录,依观察准确性与分类合理性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观察学生使用放大镜规范性与分析讨论参与度。 学习体验 任务一:选择观察对象(自学问题) 自主选择身边微小物体,如昆虫、植物种子等。 思考观察重点与记录方式。 任务二:细致观察与记录(交流展示) 小组内用放大镜观察所选物体,记录特征。 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比较异同,尝试分类。 任务三:总结反思(总结迁移) 总结不同微小物体特征与观察方法。 思考微小物体特征与其生活环境、功能的联系。 第四课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学习目标 掌握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绘制结构。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制作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展示细胞结构绘图,依装片制作质量与绘图准确性评价。 其他证据:观察学生制作装片操作过程规范性。 学习体验 任务一:学习装片制作(自学问题) 阅读教材或观看视频,了解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制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准备实验材料与工具。 任务二:制作与观察(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小组代表展示观察到的细胞图像,分享制作经验与问题解决方法。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装片制作要点与细胞结构特点。 思考细胞结构与洋葱功能的关系。 第五课时:《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学习目标 制作多种生物材料临时装片,观察不同生物细胞结构。 归纳细胞基本结构,理解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制作多种装片观察并对比不同细胞结构,依装片制作与结构对比分析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总结细胞基本结构的书面报告。 学习体验 任务一:选择生物材料(自学问题) 自主选择不同生物材料,如黄瓜、番茄等。 思考不同材料装片制作方法异同。 任务二:制作、观察与对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制作装片,观察细胞结构并记录。 小组交流不同细胞结构特点,比较异同,绘制表格。 任务三:总结归纳(总结迁移) 总结细胞基本结构与不同点。 思考细胞结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第六课时:《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学习目标 采集水样,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水中微生物。 识别常见水中微生物,描述其形态与运动方式。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采集水样观察并记录水中微生物,依采集观察记录情况评价。 其他证据:课堂提问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特征的描述。 学习体验 任务一:水样采集与准备(自学问题) 了解水样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地点采集水样。 准备观察所需材料工具,思考水样处理方法。 任务二:观察与记录(交流展示) 小组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记录形态、运动方式。 小组分享观察到的微生物,讨论特点与生活环境关系。 任务三:总结拓展(总结迁移) 总结常见水中微生物特征与观察方法。 思考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七课时:《微生物与健康》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害影响。 形成关注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学生举例阐述微生物与健康关系并提出健康生活建议,依举例合理性与建议可行性评价。 其他证据:学生撰写的关于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短文。 学习体验 任务一:资料收集与整理(自学问题) 通过书籍、网络收集微生物与健康关系资料。 整理资料,思考微生物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任务二:讨论与交流(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微生物对健康的有益与有害方面,形成观点。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深入探讨。 任务三:总结行动(总结迁移) 总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要点。 制定个人健康生活小计划,关注微生物影响。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及时反馈指导。 作业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报告、书面作业等,评估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 测验评价:单元学习中进行小测验,检查放大镜、显微镜使用,细胞、微生物知识等重点内容掌握情况。 项目评价:让学生以 “微小世界的奥秘” 为主题制作手抄报、演示文稿或实物模型等,综合评价知识整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时《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熟练且规范地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标本,掌握取水、放置脱脂棉纤维、盖盖玻片等关键步骤,确保装片制作成功,为后续观察提供良好条件。
熟练运用显微镜对自制的水中微小生物玻片标本进行观察,能够准确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光圈等,清晰呈现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行为。并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形态、运动方式、结构特点等,如绘制微小生物的大致轮廓,标注其特殊结构或运动轨迹,配以简洁文字说明。
通过多次观察不同水样中的微小生物,尝试探究不同环境水样(如池塘水、河水、井水等)中微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异,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观察实验,控制变量(如水样来源、观察时间、显微镜倍数等),收集和整理观察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二)科学思维能力
对观察到的多种微小生物的形态、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比较草履虫和变形虫的运动方式、外形特点,归纳总结出水中微小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多样性和共性,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行为表现,如对光线、温度变化的反应,推理其可能的生存需求和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方式,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针对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如某些微小生物聚集在特定区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探究和解释,培养质疑和探究精神。
(三)科学素养
深刻认识到水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小生物,它们形态各异,如草履虫呈草鞋状、绿藻具有规则的形状等,且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如能生长、繁殖、对环境刺激有反应等,构建对微观生物世界的科学认知。
理解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参与物质循环、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
了解显微镜等科学观察工具的发展对揭示微观世界奥秘的重要推动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边界。
(四)责任态度
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观察结果,不随意篡改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讨论分析等任务,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想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持续保持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观察研究微小生物及整个微观世界的兴趣,增强对科学学习的热爱和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操作技能,包括制作高质量的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清晰找到并观察微小生物,准确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通过绘图和文字描述,加深对微小生物的认识。
借助资料,识别常见的水中微小生物,如草履虫、水蚤、变形虫、绿藻等,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丰富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种类的认知。
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水中微小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会运动、能生长繁殖、对环境有需求等,构建 “微生物是生物” 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难点
从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各种现象中,准确分析和判断其具有的生物特征,区分微小生物与非生物的微小颗粒,理解微小生物的生命活动本质,建立 “微生物是生物” 这一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
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准确识别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排除杂质、气泡等干扰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形态相似的微小生物或结构细微的部分,能够清晰分辨并准确记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是较大挑战。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设计合理的探究方案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基础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展示一些自然水域(如池塘、河流)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在这些水中,除了我们能看到的鱼、水草,你们觉得还有其他东西吗?”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微生物知识,思考水中是否存在微小生物。接着,拿出一杯提前准备好的池塘水,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提问他们是否看到了什么微小的物体,引发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的好奇。 通过熟悉的自然水域情境和直观的水样观察,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的探究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肉眼观察与讨论: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杯水样(可以是池塘水、河水或提前培养的含微小生物的水),让学生用肉眼仔细观察水中是否有微小物体。 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如看到有颗粒状物体漂浮、有隐约移动的小点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小物体可能是什么,是不是生物,引发学生讨论。 制作玻片标本: 教师示范水中微小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脱脂棉纤维(解释其作用是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便于观察);将滴管竖直在纤维上滴水; 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以 45 度角慢慢盖上标本,避免产生气泡;最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示范结束后,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玻片标本,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检查学生制作的标本是否合格,及时纠正问题。 显微镜观察与记录: 学生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调节显微镜至清晰看到微小生物。教师再次强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避免压碎玻片等。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铅笔在记录纸上绘制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形态,标注其名称(若已知)或特征(如形状、颜色、是否运动及运动方式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微小生物,尝试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果能看清)。 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学生的观察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照资料识别微小生物: 学生观察记录完成后,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常见水中微小生物的资料(图片、文字介绍),包括草履虫、水蚤、变形虫、钟形虫、绿藻、衣藻等。学生对照资料,尝试识别自己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种类,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名称、生活习性和特征。小组内交流讨论识别结果,若有不同意见,共同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肉眼观察、玻片标本制作、显微镜观察及资料对照识别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深入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
(三)生活应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水中微小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思考,如在环境监测方面,某些微小生物的存在或数量变化可以反映水质的好坏;在食品工业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于发酵制作面包、酿酒等;在医药领域,一些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等药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分享生活中与水中微小生物相关的应用案例,并解释其原理。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水中微小生物知识的实际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如 “我们今天观察到了哪些水中微小生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是什么?” 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共同回顾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种类、形态特征、生物特征,以及玻片标本制作和显微镜观察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强调微小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观察工具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水中微小生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全面。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为限制其运动,可在载玻片上放一些( )。2、草履虫的形状像( ),靠( )运动。
3、水中微小生物(选填 “有” 或 “没有”)生物的特征,如( )(列举一个生物特征)。
4、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玻片标本时,取水要用滴管在水样( )处吸取。
答案及解析:
脱脂棉纤维。解析:脱脂棉纤维可以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
2、草鞋、纤毛。解析:草履虫外形似草鞋,通过体表的纤毛摆动来运动,这是草履虫的典型特征,考查学生对常见微小生物形态和运动方式的了解。
3、有、会运动(或能繁殖、对环境有需求等其他合理生物特征)。解析:强调水中微小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确微生物属于生物范畴,可从多个生物特征中任选一个作答。
4、靠近水面。解析:靠近水面处微小生物相对更密集,能提高观察到微小生物的概率,考查学生对玻片标本制作关键步骤的掌握。
(二)、判断题
1、水中所有微小的物体都是生物。( )
2、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玻片标本时,盖盖玻片要快速放下。( )
3、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时,只能用低倍镜。( )
4、微小生物对人类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
答案及解析:
1、×。解析:水中有些微小物体可能是灰尘微粒、杂质等,并非都是生物,考查学生对水中微小物体的正确判断。
2、×。解析:盖盖玻片应缓慢以 45 度角放下,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考查玻片标本制作的规范操作。
3、×。解析:先用低倍镜找到微小生物,再换高倍镜观察其细微结构,以全面了解微小生物,考查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4、×。解析:微小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有诸多益处,如酵母菌发酵、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等,并非只有坏处,考查学生对微小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全面认识。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水中微小生物的是( )
A. 小鱼 B. 草履虫 C. 蝌蚪
2、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发现视野中有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不动,移动玻片污点也不动,污点可能在( )
A. 目镜 B. 玻片 C. 物镜
3、以下哪种不是水中微小生物的特征( )
A. 会长大 B. 不会运动 C. 能繁殖
答案及解析:
1、B。解析:小鱼和蝌蚪体型相对较大,草履虫是典型的水中微小生物,考查学生对微小生物概念的理解和常见微小生物种类的认知。
2、C。解析: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污点都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目镜和玻片上,极有可能在物镜上,考查学生对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判断方法的掌握。
3、B。解析:水中微小生物具有生物特征,会运动、能长大、能繁殖,“不会运动” 不符合微小生物特征,考查学生对微小生物基本特征的记忆。
(四)、简答题
1、请简述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玻片标本的步骤。
2、举例说明水中微小生物对环境的需求(至少举两个例子)。
3、如何判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答案及解析:
步骤如下:①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
②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脱脂棉纤维;
③滴管竖直在纤维上滴水;
④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以 45 度角慢慢盖上标本;
⑤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解析:考查学生对玻片标本制作流程的记忆和表述能力,要求准确完整地写出各步骤。
2、例如,草履虫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水流平缓的水域,说明其对食物和水流环境有需求;绿藻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表明其对光照有需求。解析:考查学生对微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需要举例说明微小生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需求,可从食物、光照、温度、水流等方面举例。
3、可以通过观察微小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特征来判断,如是否会运动(主动改变位置)、是否能生长(体积、形态变化)、是否能繁殖(产生新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有反应(如遇到光线变化、温度变化有相应行为改变)等,若具有这些生物特征,则可能是生物,反之可能是非生物。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判断依据的掌握,需要从多个生物特征方面进行阐述,明确判断方法。
(五)、科学探究题
小明想探究不同温度的水对水中微小生物分布的影响,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答案及解析: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材料:多个相同的烧杯、等量的含有微小生物的水样、温度计、加热装置、冰块。
实验步骤:
① 将多个相同的烧杯编号为 1、2、3、4……
② 在每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含有微小生物的水样。
③ 利用加热装置和冰块,将 1 号烧杯的水温调节至 5℃,2 号烧杯水温调节至 15℃,3 号烧杯水温调节至 25℃,4 号烧杯水温调节至 35℃……(设置至少三个不同温度组),用温度计测量并确保水温稳定。
④ 将调好水温的烧杯放在相同的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下静置一段时间(如 30 分钟)。
⑤ 时间到后,分别从每个烧杯中取等量的水样制作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水样中微小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如在视野中的位置、聚集程度等)。
⑥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2 - 3 次,取平均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假设: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水中微小生物数量可能先增多后减少,在适宜温度下数量最多。
预期结果:如果假设成立,可能会观察到在 25℃左右水样中的微小生物数量相对较多,5℃和 35℃水样中的微小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且不同温度下水样中微小生物的分布位置和聚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解析:考查学生根据给定问题设计科学探究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材料准备、步骤规划、假设提出和预期结果分析等方面。要求实验设计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能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微小生物分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第六课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

利川市谋道镇中台小学 张可贵
新知导入
自然水域展示
在这些水中,除了我们能看到的鱼、水草,你们觉得还有其他东西吗?
探究新知
让我们用肉眼观察,你们看到微小的物体了吗?
水样观察
探究新知
肉眼观察与讨论
用肉眼仔细观察水中是否有微小物体,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思考它们可能是什么,是不是生物。
探究新知
水样杯
制作玻片标本 - 材料准备
载玻片、盖玻片
脱脂棉纤维
滴管
探究新知
制作玻片标本 - 示范步骤
第一步,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
第二步,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脱脂棉纤维,它可以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便于观察。
探究新知
制作玻片标本 - 示范步骤
第三步:将滴管竖直在纤维上滴水
第四步,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以 45 度角慢慢盖上标本,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探究新知
制作玻片标本 - 示范步骤
第五步,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玻片标本制作完成。
探究新知
显微镜观察与记录 - 观察记录引导
将制作好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调节显微镜至清晰看到微小生物,用铅笔在记录纸上绘制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形态,标注其名称或特征
探究新知
草履虫:身体呈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像一只倒放的草鞋。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
对照资料识别微小生物 - 常见微小生物资料
探究新知
水蚤: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 5 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水蚤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其数量变化可反映水质情况。
对照资料识别微小生物 - 常见微小生物资料
探究新知
对照资料识别微小生物 - 常见微小生物资料
变形虫: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一层薄的细胞膜。身体可以不断改变形状,靠伪足运动和摄食,生活在清水池塘或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
探究新知
对照资料,尝试识别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种类,小组内交流讨论识别结果,若有不同意见,共同查阅资料或请教教师。
对照资料识别微小生物 - 小组交流讨论
探究新知
生活应用 -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方面,某些微小生物的存在或数量变化可以反映水质的好坏。
探究新知
在食品工业中,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于发酵制作面包、酿酒等。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使面包蓬松,啤酒产生气泡。
生活应用 - 食品工业
制作面包
酿造啤酒
探究新知
在医药领域,一些微生物可以用于生产抗生素等药物。例如,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
生活应用 - 医药领域
生产抗生素等药物
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用什么收获?
www.21cnjy.com
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