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了解徐志摩以及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分析意象,领悟意境,鉴赏本诗
2、过程方法:诵读法、视听结合法、讨论探究法
3、情感价值:体会诗人情感
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建筑美、音乐美
2学情分析
1、平行班,基础一般,不宜涉及太深的理论知识;
2、班级学生气氛活跃,适合于诵读、表演。
3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融入诗境;
分析意象、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分析“三美”理论及其体现。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再别康桥》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3分钟)
展示ppt:再别康桥
徐志摩
展示ppt:用故事的方式陈述徐志摩的生平,主要侧重志摩的“才”和“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志摩的“才”: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
1924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9月,第二本诗集《冷翡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8年2月,与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
志摩的“情”:
1916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期间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1922年3月与元配张幼仪离异。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北平与上海之间奔忙,而1931年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据说是为了看林徽因的一场建筑学讲座,但他却未能到达北京。
这位大才子大诗人的生命就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消逝了,引来了中外多少叹惋痛惜啊,但是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诗歌,却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再别康桥》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一首。康桥,今天通称剑桥,一说剑桥很多人都知道。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他曾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还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他对康桥所怀的深情不仅仅是读书时的校园这么简单。康桥一方面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另一方面也因为与林徽因美丽的爱情,所以这个地方于他而言,是一个灵魂的“栖居之所”,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一点也不为过。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旷世奇才的传世之作,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看看美丽的剑桥,也可以闭上眼睛跟着志摩的脚步,徜徉其中。
展示视频《再别康桥》。
2、提出学习目标(1分钟)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展示ppt: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这首诗内容、形式、感情等各方面的美,然后将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下来。”
3、诗歌录音及朗诵(3分钟)
师:“好,同学们跟随着音乐,轻轻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声读一遍,自己来感悟其中的美。要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康桥的柔波和水草哦!而且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齐读。
4、意象、意境及情感分析(15分钟)
师:“好,同学们读得相当不错,很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字音也比较准,但是这首诗呢,大家可以感觉到,是一种淡淡的离别忧愁,所以同学们这样大声地朗读,很激情的样子,就不是很符合诗歌的情境,同学们可以更慢一点,更轻柔一点地读。现在,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讲一讲,在这首诗里面,你‘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说,这首诗有哪些具体的意象。”(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请学生一节一节地读,一节一节地分析:(意象5分钟)
某某,你先来朗读一遍第一节,然后说说看有什么意象?
云彩。
很好,某某你来读第二节。
生读,指出意象:金柳、波光、艳影
新娘?新娘是不是可以看到有一个新娘子在那里?没有,是比喻。为什么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新娘”是“我”心中之情感的流露,把“金柳”比喻成“新娘”,表现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
很好,好,某某,你来说第三节:青荇、水草;
第四节:潭水(天上虹);
第五节:长篙、星辉;
第六节:夏虫、康桥;
第七节:云彩。
看看这些物象,本来只是客观的事物,云啊,柳树啊,水草啊,那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变成了什么?
——云彩、金柳(新娘)、艳影、青荇(颜色),都很有颜色和动感。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对,从物象到诗中意象,最关键的就是加注了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感,那这里对于康桥,作者是一种怎样的情啊?你看,充满了这么多艳丽的颜色,而且还有招摇啊,荡漾啊……对,充满了喜爱之情,但是现在却要离开了,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转为不舍。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在作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的渗透下,就渲染出了一种气氛,也形成了一幅幅的画面,这就是诗歌中所谓的意境,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某某,你来描述一下。(意境5分钟)
提问学生描述。
展示ppt:
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两端的棵棵垂柳……诗人陶醉在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傍晚夕阳的映照下,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或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追寻着如彩虹一般美妙的梦想……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又轻轻地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不错,大家描述的画面都很美,作者描述出这么多景物,它们的颜色鲜艳美丽,动态十足,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很有美感。来,同学们,随着诗人徜徉在这一幅幅画面中,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情感5分钟)
明确:氛围:宁静、温柔、祥和;感情: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依恋、不舍。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诗歌感情从离别的惆怅到对康桥的欣喜和眷念,再到热爱以至欢歌而达到高潮,在第六节又陡然低落,归于沉寂,满怀苍凉与无奈,最后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一种热烈的柔情。
思考:诗人先写“轻轻的我走了”,后写“悄悄的我走了”试分析“轻轻”“悄悄”的妙用。
最后诗人“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由于诗人对康桥世界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愿其纯洁受到半点污染,不愿破坏这种心境和氛围,故用轻轻和悄悄。
好,我们用一两个词来整体概括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徘徊留恋,依依惜别。
5、朗读诗歌,体验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6分钟)
师:“非常好,现在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诵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同学们带着这份感情,再去细细体味,注意将自己变成诗中那个即将别离的‘我’,去感受,去体验。”播放背景音乐,一生读。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展示ppt“绘画美”:全诗描述了一幅幅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韵脚和叠词。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叠词的使用,使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明确: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是句末的押韵,明确本诗押韵的字;其次是叠词的使用,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轻、油油、悄悄,也包括放歌、沉默等词的重复吟咏,使感情自然流出;其三是首节和末节的呼应,从“轻轻的走”到“悄悄的走”,从“轻轻招手”,“作别云彩”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句式和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一方面又呈现了作者感情和心态的细微变化。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全诗七个小节,每一节都是四句话;每句话都是6-8字,句式匀称。
展示ppt:从之前的三美,引出闻一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的格律》“三美”理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师:“大家知道吗?这首《再别康桥》被改编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曲,而且有很多个版本,老师听了觉得蔡琴的这个版本相当不错,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说现在很多歌手歌喉不错,音色很好的话,那么可以说,蔡琴是一个用灵魂在歌唱的歌者。大家课后也可以找其他的来听听。听的时候可以跟着吟唱或轻轻地诵读,从心灵深处去感悟!”(听歌4分钟)
6、扩展阅读(3分钟)
师:“现在来看看徐志摩写的另外一首离别诗,不过这次他离别的不是景,而是人,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日本女郎。”展示ppt: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师:“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音译。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日本,此行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诗就写于这一时期,原是18小节的长诗,再版时诗人拿掉了前面17小节,只剩下题为“赠日本女郎”的最后一个小节。正是这短短的一个小节,成为了经典。大家也可以课后查阅一点资料,对比地读一读,看看作者的两首诗,有哪些异同。”
(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处理。)
7、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2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徐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摩与《再别康桥》,探讨了诗中的的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感情,也感受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验收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大家都能够背诵了不?能够背诵的话一起背诵一遍,还不太熟练的地方参看一下课本。”(生齐背)
“今天课后的作业就是继续背诵这首诗,要注意背出韵律、感情、背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