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6)

文档属性

名称 5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30 21:0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主要内容
备注
【教学背景】本课是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经典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高一的学生尚未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探究,这就使意象和意境等相关知识成为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诗歌的鉴赏中,情感的体验是最重要的一环,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体会诗人情感,获得审美的体验,也是现代诗单元学习必须要把握的重点内容。【学生情况】平行班,基础一般,不宜涉及太深的理论知识;班级学生气氛活跃,适合于诵读、表演。
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2:情感审美方法:诵读、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徐志摩以及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分析意象,领悟意境,鉴赏本诗过程方法:诵读法、视听结合法、讨论探究法情感价值: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建筑美、音乐美
1.诵读:情读、美读2.视听结合:形象分析、联想与想象3.讨论探究:学生主体,鼓励发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诗歌,融入诗境;
分析意象、意境,体会情感。难点: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分析“三美”理论及其体现。
利用视频、图片、背景音乐和歌曲等辅助素材,反复诵读,攻克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40分钟
【教学步骤】1、导入(3分钟)展示pp
( http: / / www.21cnjy.com )t:用故事的方式陈述徐志摩的生平,主要侧重志摩的“才”和“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897-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志摩之“才”:北京大学,留学美国、英国,剑桥大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新月社”
、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志摩之“情”: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徐志摩曾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还说过:“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康桥一方面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另一方面也因为与林徽因美丽的爱情,所以这个地方于他而言,是一个灵魂的“栖居之所”,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一点也不为过。引出课题。
故事的趣味性和语言的感染力,吸引注意,调动气氛。“才、情”展示,除了介绍诗人,也为后文体会诗歌情感做铺垫。引发学生兴趣。
2、诵读(6分钟)学生自由读;展示经典视频《再别康桥》;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齐声读。
方法:诵读法1.自由诵读,着力于第一印象感悟;2.视频结合文字、画面和音乐、朗诵,综合感知;(视听结合)3.学生齐读时播放背景音乐,舒缓节奏、营造氛围。
3、意象、意境分析(10分钟)学生齐读时,教师引导他们带上感情。同时提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思考“本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过渡到第三个环节“意象-意境分析”,在这里主要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分四步走。第一步,想象自己身在剑桥,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学生起来一节一节地读,一节一节地分析景物和意象。第二步,脑海中,这些意象组合之后,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明确: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两端的棵棵垂柳……诗人陶醉在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傍晚夕阳的映照下,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或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追寻着如彩虹一般美妙的梦想……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画面带我们走入了一种怎样的境界,也就是说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这里同样让学生讨论、探究,请学生起来说。第四步,导入到“情感分析”,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徜徉在美丽的剑桥河畔,而“我”即将要再次离别,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目标1:分析意象、意境,鉴赏本诗。方法:联想与想象讨论探究法抒情化的语言,引导学生闭着眼睛遐想,力图使他们在脑海中展现这样的美丽画面,感性认知。
4、情感分析(5分钟)(学生讨论探究、发言)总结学生发言,指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明确:“轻轻的”反复使用,奠定了难舍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的基调;康河泛舟美好的回忆,深深的眷恋,进而产生“寻梦”的幻想;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氛围:宁静、温柔、祥和;感情:热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恋、不舍。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诗歌感情从离别的惆怅到对康桥的欣喜和眷念,再到热爱以至欢歌而达到高潮,又陡然低落,归于沉寂,满怀苍凉与无奈,最后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正是一种“热烈的柔情”。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徘徊留恋,依依惜别。
目标2:诗人情感方法:讨论探究法精讲、点拨精讲时,佐以一幅简单的情绪起伏曲线,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作者起伏波动的情绪、情感。
5、体会“三美”(6分钟)请一个学生起来,配合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其他学生感受这首诗带来的美感。一幅幅的图画就构成了“画面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押韵、叠词、首尾回环呼应等形式展现了“音乐美”:
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重复吟咏,使感情自然流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则体现了“建筑美”:全诗七个小节,每一节都是四句话;每句话都是6-8字,句式匀称。补充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
目标2:体会“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目标1:了解“三美”理论。
6、情感升华(4分钟)伴着康河各色美丽的景象,播放蔡琴版的《再别康桥》,展现一场温婉动人的试听盛宴。引导学生静静聆听或者轻轻哼唱,感受经典的魅力。
目标2:情感升华,审美体验方法:视听结合法重在感悟,教师不作过多解释,留给学生自己审美的空间。
7、扩展阅读(3分钟)《沙扬娜拉》是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经典之作。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引导学生诵读,体会二者情感的不同。
目标:扩展阅读,加深理解。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8、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3分钟)总结课堂,再一次诵读《再别康桥》;课后作业,写出《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目标:强化效果、加深情感体验。方法:诵读法
【附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着重体现两条线:1、意象、意境分析到“情感美”;2、“画面、音乐、建筑”三美到“情感美”。
物象—意象
意境
押韵
叠词
首尾相应
节的匀称
句的均齐
音乐美
画面美
建筑美
三美
感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