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第6章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清单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主要由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都属于自然灾害。那什么样的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呢?比如人为的火灾(如果是因为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就不是自然灾害,因为其主导因素是人的行为)、交通事故等就不属于自然灾害范畴。
2.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繁多。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拥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干旱、寒潮、台风、洪涝等气象灾害;还有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分布地域:广。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区,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例如,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台湾岛及附近海域;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西部山区;干旱在北方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都较为常见。
发生频率: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国每年都会发生多次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比如每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每年的台风季节,东南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损失:大。自然灾害常常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场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
1.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震灾害:会导致建筑物损坏或倒塌,交通、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并引发其他严重的___次生___灾害。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可能导致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___不稳定___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___滑动___的现象,危害巨大。滑坡发生时,会破坏甚至掩埋山麓的交通线、房屋、农田等。例如,在山区,如果连续降雨,山坡上的岩土体含水量增加,重量增大,就容易发生滑坡。
泥石流:是指___山区___突然爆发的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它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___强___,能在顷刻之间造成严重危害,如摧毁房屋、交通设施,毁坏土地、淤积水库等。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如破碎的岩石、土壤等)、充足的水源(如暴雨、冰雪融化等)和陡峻的地形(山谷等)。
2. 气象与洪涝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寒潮、台风、洪涝灾害。
寒潮:受寒潮影响的地区,可能发生___霜冻___、冻害等多种灾害。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当寒潮来袭时,农作物可能会遭受冻害,牲畜可能会被冻伤,交通也会受到影响。
台风:是指形成于___西北___太平洋较强的热带气旋。其也能带来丰沛的___降水___,缓解局部地区旱情。但台风常引发狂风、暴雨和巨浪,从而威胁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台风中心附近风力可达12级以上,狂风会吹倒建筑物、树木等,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
洪灾:是指因大雨、融雪等引起的洪水泛滥,从而淹没农田,毁坏设施的灾害;
涝灾:是指雨量过多或过于集中造成的积水成灾。
洪涝: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危害面积广、造成损失大等特点。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夏季降水集中,一旦降雨量过大,就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淹没大量农田和房屋。
3.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等。风暴潮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会淹没沿海低地,破坏沿海建筑和基础设施。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引起,能掀起巨大的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海浪在风的作用下形成,过大的海浪会影响海上航行和渔业作业。赤潮是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会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 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害、鼠害等。病虫害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比如蝗虫灾害,大量蝗虫会啃食农作物,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鼠害不仅会破坏农作物,还会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例如,田鼠会在农田里打洞,破坏庄稼的根系,还会偷吃粮食。
三、洪涝灾害的防治
1. 防灾减灾体系:灾害___监测___与预警、灾害防御、救灾准备、灾中___救援___、灾后恢复等。
灾害监测与预警: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气象卫星、地面气象站、水文站等,对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例如,当气象部门监测到台风即将登陆时,会提前发布台风预警信号,提醒沿海地区居民做好防风、防雨准备。
灾害防御: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工程性措施包括修建防洪堤、水库、排水系统等;非工程性措施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等。
救灾准备:提前储备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饮用水等,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灾中救援: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对受灾群众进行营救,提供医疗救助、食品和饮用水供应等,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地震发生后,消防队员、武警战士等救援队伍会迅速赶到现场,解救被困群众。
灾后恢复: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房屋等进行重建和修复,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开展心理疏导等工作,使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从而减少洪水的发生。同时,森林还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暴雨的形成。
河道整治:对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加固等,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使洪水能够顺利通过。例如,对弯曲的河道进行裁弯取直,能够缩短河道长度,增加水流速度,减少洪水在河道内的停留时间。
修筑水利枢纽工程:如水库、水闸等,可以调节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起到防洪和灌溉的作用。例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洪水期可以拦蓄大量洪水,减轻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对雨情、水情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准确地发布洪涝灾害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避险时间。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防汛物资,如沙袋、救生衣、冲锋舟等,以便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四、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1. 地震
分布: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_地区和___台湾___岛及附近海域。
危害:导致建筑物损坏或倒塌,交通、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2. 滑坡
分布:中西部山区,以___西南___地区最为集中。
危害:破坏甚至掩埋山麓的交通线、房屋、农田等。在西南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且集中,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滑坡灾害较为频繁。例如,一些山区公路经常因为滑坡而中断交通,山区的居民房屋也可能被滑坡掩埋。
3. 泥石流
分布: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特别是地势起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地区。
危害:摧毁房屋、交通设施,毁坏土地、淤积水库等。如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房屋被冲毁,县城部分地区被泥石流掩埋,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瘫痪。
4. 干旱
分布:分布广泛,以___华北___地区的春旱和___长江中下游___地区的伏旱最为典型。
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雨季尚未到来,降水稀少,加上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容易发生春旱,影响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伏旱,对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5. 寒潮
分布:除___青藏高原___、云贵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危害:引发大风、雨雪、霜冻等灾害。当寒潮来袭时,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牲畜受冻;南方地区可能出现雨雪天气,影响交通和电力供应,蔬菜等农作物也会受到冻害。
6. 台风
分布:集中在___广东___、台湾、海南、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危害:常引发狂风、暴雨和巨浪,从而威胁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台风登陆时,狂风会吹倒建筑物、广告牌等,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巨浪会冲击沿海堤岸,破坏沿海养殖设施和渔船。
7. 洪涝灾害
分布:长江中下游和___东南沿海___地区多发。
危害:淹没农田、毁坏设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东南沿海地区除了降水丰富外,还容易受到台风带来的暴雨影响,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五、思考问答
1.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自然灾害都是单独发生的吗?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小活动,证明一种自然灾害常常可以引发其他一种或多种自然灾害。
答案:自然灾害往往不是单独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会引发其他一种或多种自然灾害。例如,台风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震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小活动设计:可以用一些沙子、泥土堆成一个小山坡模型(模拟山区地形),在山坡上放置一些小树枝(代表树木)和小石子(代表建筑物等)。然后用喷壶向山坡喷水(模拟暴雨天气),当喷水量足够大时,会发现山坡上的沙子、泥土开始下滑(模拟滑坡),如果下滑的物质遇到水流,就可能形成泥石流,冲毁山坡上的小树枝和小石子,以此证明暴雨(气象灾害)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2. 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地震使得岩石破碎,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同时,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大,山高谷深,坡度陡峻,具备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条件。而且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夏季多暴雨,充足的水源激发了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此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破坏植被等,也增加了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 面对台风和洪涝灾害,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预防和应对措施?
答案:面对台风,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台风来临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台风预警信息;检查并加固门窗、广告牌等室外设施;收起阳台、窗台等室外的花盆、杂物等;准备好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手电筒、药品等;住在低洼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居民,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远离危险区域,如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避免在河边、海边停留。面对洪涝灾害,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平时要了解居住地区的地势和排水情况,熟悉附近的避难场所和逃生路线;洪涝灾害发生前,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准备好沙袋等防洪物资,必要时对房屋门口等进行封堵;如果居住在低洼地区,要提前将重要物品和电器等转移到高处。洪涝灾害发生时,要迅速向高处转移,如屋顶、高楼等;如果被洪水围困,要及时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贸然涉水过河,避免被洪水冲走。
4.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来防治洪涝灾害?
答案:传统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地面被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城市在降雨时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内涝。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建设下沉式绿地,绿地可以收集和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雨水花园能够净化雨水,同时调节雨水的流量;透水铺装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风险。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来防治洪涝灾害。
答案汇总
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繁多
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
造成损失:大
2. 自然灾害的种类
地震与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
地震灾害引发:次生
滑坡岩体或土体性质:不稳定;运动方向:滑动
泥石流发生地:山区;破坏力:强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寒潮、台风、洪涝灾害
寒潮引发灾害:霜冻
台风形成地:西北;带来好处:降水
洪灾成因:大雨、融雪等引起洪水泛滥;涝灾成因:雨量过多或过于集中造成积水成灾
3. 洪涝灾害的防治
防灾减灾体系环节:监测;救援
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监测预警
4.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地震分布:西南;台湾
滑坡集中分布:西南
干旱典型分布:华北;长江中下游
寒潮除外地区:青藏高原;云贵地区
台风集中分布:广东;海南
洪涝灾害多发区:东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