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中国地理(含解析,共2份)2026届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二章 中国地理(含解析,共2份)2026届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一轮复习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6-26 16:49:08

文档简介

课时72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考点1 北方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地形、地势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
主要地形区 A辽河平原、B松嫩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和E黄土高原
(2)气候
类型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征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度带 东北三省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主要属于暖温带
干湿区 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其余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
气象灾害 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
(3)河流:F松花江、G汾河、H渭河、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海河、黄河。
(4)资源
林业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天然林区
水资源 水资源不足
矿产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主要的油田:I大庆油田,J辽河油田,K胜利油田,L中原油田
2.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耕作类型 旱地农业
耕作制度 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作物类型 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 工业分布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业类型 以重工业、能源、纺织业为主
3.突出环境问题
(1)东北平原:黑土流失。
(2)华北平原:旱涝、风沙、盐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025·湘潭模拟)典型黑土区是黑土地的集中分布区,我国东北部的典型黑土区约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6.94% 。1986—2020年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重心始终处于哈尔滨市市辖区范围内,但耕地重心不断向北向东移动。如图为1986—2020年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耕地重心迁移图,下表为耕地面积变化表。据此完成1~2题。
1986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1986—2020年
耕地面积/104km2 18.94 20.66 20.81 21.44 -
面积占比/% 41.22 44.97 45.31 46.68 -
面积增加量/104km2 - 1.72 0.15 0.63 2.51
增长率/% - 9.10 0.74 3.04 13.23
注:“面积占比”是指耕地总面积占黑土区面积的比例,“面积增加量”为当期的耕地面积减去前期的耕地面积,“增长率”为(当期耕地面积-前期耕地面积)/前期耕地面积。
1.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00—201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及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殆尽
B.西北部实施生态退耕政策
C.西北部种植结构调整
D.西南部开发后备耕地
2.1986—2020年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耕地重心迁移对耕地区气候资源的影响是(  )
A.平均气温持续下降  B.平均湿度总体下降
C.平均风力整体下降 D.平均光照持续下降
环渤海经济圈正在迅速崛起。读图,完成3~4题。
3.目前制约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A.原料   B.水源
C.燃料   D.技术
4.图中阴影区分布的主要农作物是(  )
A.冬小麦 B.甜菜
C.油菜 D.柑橘
考点2 南方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地形、地势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
主要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四川盆地、E云贵高原
(2)气候
类型 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特征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气象灾害 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多台风,冬季寒潮、冻害
(3)河流: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C澜沧江。
(4)资源
林业 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树、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 丰富
能源及矿产资源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作物类型 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工业 工业分布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工业类型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重庆、成都、攀枝花等)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3.环境问题:洪涝灾害、水体污染、酸雨、水土流失、红壤肥力下降等。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为我国的四川盆地,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别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土壤贫瘠
B.商品谷物农业 光照不足
C.商品谷物农业 水源不足
D.季风水田农业 光照不足
2.当地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酸雨
B.土壤盐碱化、荒漠化
C.热带雨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加剧
D.风沙危害、寒潮
(2025·孝感模拟)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如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位季节变化图。据此完成3~5题。
3.一年中,该河流补给湖泊大约有(  )
A.3个月        B.4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4.河湖相通处河湖之间水流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渭河平原 D.松嫩平原
1973年,湖南长沙发掘了著名的马王堆汉墓,其中三号墓出土了帛绘古地图三幅(其中一幅为驻军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通过实测的真正意义上的地图。驻军图主区为今湖南零陵地区南部六县地域,海拔多在1 500米以上。下图为驻军图略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驻军图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B.地势总体北高南低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夏季凉爽,冬季温和
7.图中驻军指挥中心的选址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形平坦,便于军队驻扎
B.交通便利,便于军令传达
C.农业发达,便于军粮筹集
D.河谷地区,便于军队隐蔽
课时72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考点1
素养练习
1.A 2.A [第1题,由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重心迁移图和耕地面积变化表可知,2000—201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仍有增加,但开垦强度明显下降,耕地重心向北移动的幅度最小,这主要是因为东北黑土区经过前期的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已经基本上开发殆尽,A正确;西北部的生态退耕会造成西北部耕地比重下降,不会导致耕地重心向西北部移动,B错误;耕地面积及重心的变化与种植结构调整无关,C错误;西南部开发后备耕地,重心会移向西南,D错误。第2题,由于气温的纬向地带性,黑土区北部的气温低于南部,而耕地开垦多发生在北部区域,故而造成耕地资源的总体温度条件变差,A正确;由于湿度的经向地带性,黑土区东部位于湿润地区,黑土区中部和西部则位于半湿润地区,而东部三江平原的大规模开垦,使黑土区耕地资源的总体湿度条件变好,B错误;耕地重心持续向北向东移动,平均风力变化不大,C错误;耕地重心持续向北向东移动,对生长期在夏季的农作物来说,纬度高的区域昼长变长,光照时间变长,D错误。]
3.B 4.A [第3题,环渤海经济圈有丰富的铁矿、石油、海盐等资源,也有统一的华北电网等,因此原料和燃料不是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A、C错误;该地区经济发达,北京、天津等地区高等院校众多,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水平较高,D错误;环渤海经济圈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多而天然降水较少,地表径流量小,故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源,B正确。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图中阴影区位于黄河下游暖温带,适合种植冬小麦,A正确;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如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B错误;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C错误;柑橘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D错误。]
考点2
素养练习
1.D 2.A [第1题,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盆地地形,地势低,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光照较少,D正确,B、C错误;四川盆地分布有在紫红色岩石风化产物上发育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矿物养分,是中国长江以南的肥沃土壤之一,A错误。第2题,四川盆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四周多高山,地势起伏大,加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等,水土流失较严重;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该地地形为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且多雨雾天气,酸雨问题较严重,A正确。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西北地区,受风沙天气影响较严重的主要是西北地区,热带雨林砍伐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B、C、D错误。]
3.C 4.C 5.A [第3题,由图可知,9—11月份及2月份共4个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补给河流,其他月份(共8个月)河流补给湖泊,C正确,A、B、D错误。第4题,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位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时间点③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最大,河湖之间水体的补给最快,流速最快。故选C。第5题,该区域河湖水位较高的季节为夏秋季节(5—10月份),但是在7月份左右水位低。随着锋面雨带的季节移动,7、8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常出现“伏旱”天气,所以该湖泊最可能位于江汉平原,A正确;成都平原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受盆地地形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集中在6—10月份,河、湖水位较高,B错误;渭河平原7、8月份为雨季,河、湖水位较高,C错误;东北地区7、8月份降水较多,河、湖水位较高,D错误。]
6.C 7.B [第6题,驻军图所在区域为湖南省,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局部地区海拔较高,A错误。据图中河流流向判断,驻军图所在区域地势总体南高北低,B错误。驻军图所在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C正确。驻军图所在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D错误。第7题,图中驻军指挥中心位于河流交汇处,周围应该有山,地形不平坦,A错误。驻军指挥中心需要发出指令,图中驻军指挥中心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军令传达,B正确。当地水热充足,农业发达,便于军粮筹集,但不是影响驻军指挥中心选址的最主要因素,C错误。驻军指挥中心需要发出指令,“河谷地区,便于军队隐蔽”是次要因素,D错误。]
7 / 7课时73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考点1 西北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
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征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2)地形区:a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c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b天山、贺兰山、阴山。
(3)河流和湖泊:稀少,且多季节性河流。
(4)资源:煤、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区位因素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是降水不足,水源有限
农业类型 及分布 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草原牧区、以西的高山草场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工业 分布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
部门 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3.环境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方法技巧] 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读图,完成1~3题。
1.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B.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棉花   B.水稻
C.小麦   D.青稞
3.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
A.灌溉条件较差 B.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C.日照时间太长 D.土壤盐碱化严重
2024年3月19日是地处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尔希迭村的传统农事节日——“引水节和播种节”,雪山下村民们一起在河道边破冰引水、犁地播种、分享美食,在帕米尔高原上与各地游客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共同祝愿风调雨顺、民和年丰(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光照不足     B.降水量大
C.无霜期长 D.昼夜温差大
5.村民们在“引水节和播种节”之前,往往在河流、沟渠的冰面上撒一层薄薄的黑土,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河流水量 B.加速冰层融化
C.增加土壤肥力 D.增加河流有机质含量
吐鲁番民居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包含露天室外空间(果园、屋顶、杂物院等)、过渡空间(门房、高架棚、棚盖、檐廊等)、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3个层次。多样的空间成就了居民“移动式”居住方式。根据季节变化,住房有冬、夏之分。夏季用房开敞通透,东西窄,南北进深长;冬季用房较封闭,东西宽,南北进深短。据此完成6~7题。
6.吐鲁番居民夏季最适宜停留在过渡空间的时段是(  )
A.正午前后 B.上午和傍晚
C.夜晚 D.下午
7.吐鲁番冬季民居建筑特点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利于通风散热
B.便于就地取材
C.利于暖空气进入
D.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
考点2 青藏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2)地形区:a祁连山、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b巴颜喀拉山、c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3)河流和湖泊:河流主要有d金沙江、e怒江、f澜沧江。湖泊多为内流湖。
(4)资源: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
2.人文地理特征
农 业 区位因素 日照时间长,但热量不足
农业类型及分布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 业 分布 西宁、拉萨、林芝
部门 毛纺织、皮革、毛毯
3.环境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读我国某区域简图(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推测,修建青藏铁路时面临的三大难题是(  )
A.高寒缺氧、干旱缺水、生态脆弱
B.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干旱缺水
C.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D.多年冻土、干旱缺水、生态脆弱
2.图示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青海湖沿岸    B.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青藏铁路沿线地区
宗堡是西藏的传统建筑,往往修筑在耸立的孤山之上,被人们称为“安全岛”。江孜宗堡位于年楚河上游,其顶平、窗小,土墙墙体高且厚。图1和图2分别为江孜宗堡周边地形图及其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  )
A.储存粮食      B.观赏风景
C.军事防御 D.提供居民住所
4.江孜宗堡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太阳辐射强烈 B.昼夜温差较小
C.气候温暖湿润 D.土壤较肥沃
(2025·合肥模拟)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藏草原植物一般比较低矮、稀疏,具有叶片内卷、密被灰白色绒毛、角质层较发达等特征。研究发现,与西藏东部的高寒草甸处苔藓植物相比,中西部高寒草原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下降约40%;土壤状况影响西藏高寒草原草地苔藓植物群丛分布。下图为西藏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5~7题。
5.西藏草原植物演化成如今的形态特征,主要是为了(  )
A.从更深的土壤中获取水分
B.忍受长期的干旱和抵御严寒
C.散热方便和适应强风侵袭
D.避免强日照和病虫害的侵扰
6.西藏中西部地区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东部地区低,最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  )
A.气候环境更加恶劣 B.地壳运动更为强烈
C.地势较低且起伏大 D.人类活动更加频繁
7.土壤状况影响西藏高寒草原草地苔藓植物群丛分布,主要体现在西藏高寒草原地区(  )
①土层薄,不利于苔藓植物的假根附着
②石漠化严重,苔藓受强光照射而难以生存
③风力大导致土壤不稳定,苔藓难以定殖
④土壤易板结、含水量少,不利于苔藓生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课时73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考点1
素养练习
1.B 2.C 3.B [第1题,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和山脉、河流分布判断可知,该地区位于甘肃省周边地区,图示甲位于河西走廊、乙位于宁夏平原、丙位于青藏高原。甲位于祁连山脉北侧的河西走廊,主要是利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为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气候较干旱,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B正确;甲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A错误;甲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但在干旱地区,水源条件是最主要的有利条件,C错误;甲地区气候较干旱,光照强,夏季日照时间长,D错误。第2题,甲是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可以种植耐旱作物小麦,乙是宁夏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但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可以种植小麦。甲、乙两地都是干旱、半干旱区,不适宜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棉花不是粮食作物。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作物,甲、乙两地都不适宜生长。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的湟水谷地,可以种植小麦和青稞。丙地是高寒气候区,不适宜种植水稻、棉花。综上所述,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C正确。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乙地区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B正确;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湟水流经,灌溉条件较好,A错误;日照时间长不是不利条件,C错误;乙地区蒸发强烈,土壤盐碱化严重,D错误。]
4.D 5.B [第4题,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综上所述,D正确。第5题,黑土颜色深,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以加速冰层融化,B正确;黑土不能增加河流水量,也不会增加河流有机质含量,A、D错误;黑土来自其本地土壤,并不能增加土壤肥力,C错误。]
6.B 7.D [第6题,正午前后和下午,在室内空间(地上/半地下),利用地冷作用抵御酷热;上午和傍晚停留在过渡空间,高架棚、檐廊等遮阳和开敞的通风条件使气温相对适宜;夜晚在露天室外空间,气候干旱,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散热效果显著。吐鲁番居民夏季最适宜停留在过渡空间的时段是上午和傍晚。第7题,冬季太阳辐射弱,房屋东西宽,南北进深短,可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提高室内温度,D正确。冬季气候寒冷,通风散热会降低室内温度,A错误。东西宽,南北进深短的主要原因是增加正午前后受热面积,与便于就地取材无关,B错误。吐鲁番冬季气温低,冬季民居建筑特点并不是为了暖空气进入,C错误。]
考点2
素养练习
1.C 2.B [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多年冻土发育;海拔高,空气稀薄,缺乏氧气;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铁路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海拔高,气温低,多年冻土,气候寒冷,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C正确;干旱缺水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有较多的冰雪融水,A、B、D错误。第2题,西藏的农业是河谷农业,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B正确;青海湖为咸水湖,青藏铁路沿线及柴达木盆地土壤贫瘠,气候寒冷,不适合农业发展,A、C、D错误。]
3.C 4.A [第3题,江孜宗堡乘高居险,占据地形险要的独立山头,有一侧坡度较陡,形成易守难攻的优势,且视线开阔。结合“安全岛”可知,江孜宗堡建设之初最可能是为了军事防御,C正确;江孜宗堡居高扼险,交通不便,不利于储存粮食,A错误;观赏风景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提供居民住所的相关信息,D错误。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A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B错误;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是“高寒”,不是温暖湿润,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江孜宗堡顶平、窗小,说明当地降水较少,且多大风天气,植被稀疏,加之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养分少,土壤贫瘠,土层浅薄,D错误。]
5.B 6.A 7.D [第5题,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降水少,植物低矮,根系演变并不深,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西藏草原植物一般比较低矮、稀疏(适应强风侵袭),具有叶片内卷(减少水分蒸发)、密被灰白色绒毛(保护植物免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角质层较发达(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低氧、强紫外线和极端气候条件,所以西藏草原植物演化成如今的形态特征,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干旱、严寒和多强风的环境,B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气候严寒,不需要散热,C错误;青藏高原温度低,虫卵容易被冻死,受病虫害的侵扰较少,D错误。第6题,西藏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干旱、盐碱、风沙等问题,气候更加恶劣,A正确;地壳运动与西藏中西部苔藓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没有直接联系,B错误;西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东部地区相比,西藏中西部地区地势较高,C错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藏中西部地区气候环境更差,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活动更少,D错误。第7题,西藏气候高寒,植被低矮、稀疏,导致草原土层薄,且有强风,土壤部分沙化,不利于苔藓植物的假根附着,①对;西藏高寒草原地区植物密被灰白色绒毛,可以保护植物免受强烈紫外线的伤害,②错;高原气候干燥,风力大,进一步减少土壤水分,导致土壤不稳定,多数物种难以定殖,③对;苔原植被一般耐寒、耐旱、耐贫瘠,需水量少,而土壤含水量少,并不能影响苔原植被的正常生长,④错。故选D。]
1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