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独特感悟。
2、赏析文中关键语句,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阅读课文,找出每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2、联系上下文,解读关键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悟深刻的哲思,感悟从日常生活事物中挖掘出的人生意义。
2、结合现实审视人生,深化认识。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能力。《门》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篇幅短小而主旨含蓄。学生通过阅读,基本上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而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教学紧扣教学重点,注重引导学生紧扣原文,从中体悟“门”、“开门”、“关门”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会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来解读关键句。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此,本课教学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从日常生活事物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意义。www.21-cn-jy.com
3重点难点
(一)重点:
1、体悟“开门”、“关门”所蕴含的哲思。
2、紧扣原文,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来解读关键句。
(二)难点:
解读“门”所蕴含的意义,体悟“开门”、“关门”的深刻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题导入
回顾必修一已学:冰心的议论性散文《霞》。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1,出示课题;播放幻灯片2,明确本课学习目标。21·世纪
教育网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找出每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学案第1题的第一小题)。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3,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边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提问个别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各段落的大意,理清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全篇的文眼,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第2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
熟悉的屋子。”)
第3段: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
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
(“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第4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提出门的意义。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第5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一幅社会众生相。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6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
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
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第7段:全文议论的重点,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
联系在一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8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相联系,进一步阐释人生就象开门和关
门。
(“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第9段:结尾,重点提出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
的思考。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2、划分结构层次。(学案第1题的第二小题)
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
第二层(第2-3段):门后的秘密。
第三层(第4-7段):门的象征意义及开门、关门的含义。
第四层(第8-9段):关门蕴含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4、5、6,让学生结合学案订正答案。
3、教师小结:作者不仅从日常生活中的“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探索出其象征意义,同时也将笔触延伸到“开门”、“关门”这两个日常动作的意义的探讨上,从中体察社会、感悟人生。而莫利笔下的“开门”、“关门”究竟有何含义?为此,我们首先要解读的是“门”的意义。
设计思路:基于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深入把握“门”“开门”“关门”的内涵。
活动3【讲授】重点研读
1、集中研读“门”的意义
(1)“门”在文中有何含义?(学案第2题的第一小题)
(2)第四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
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学案第2题的第二小题)
设计思路:
①播放幻灯片7,要求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原文,进行小组讨论、
记录,选派小组代表交流答案。)
②教师点评学生第一小题答案,播放幻灯片8、9、10、11,明确关键句段:
A.“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原文第四段
B.“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原文第四段
C.“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原文第六段。
③播放幻灯片12,要求学生订正学案。
④在解决第一小题的基础上,播放幻灯片13,教师点评学生第二小题答案;
播放幻灯片14、15,明确关键句段及其前后文:
“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
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
儿造成悬念。”——原文第四段
⑤播放幻灯片16,要求学生订正学案。(3)教师小结:解读哲理性散文的方法技巧:
①定位答题区(段)②抓关键词句③联系上下文④组合信息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17,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归纳记忆。2、集中研读“开门”、“关门”的含义。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18,引导学生利用总结的4种方法,深入研读“开门”、“关门”的内涵。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学案第3题)21教育网
设计思路:
①学生带着问题齐读第七自然段,教师提问并点评。
②播放幻灯片19、20、21,引导学生明确关键语句: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21cnjy.com
——原文第七段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③播放幻灯片22,要求学生订正学案,明确:
“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
正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它内部的事物
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联系上下文,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学案第4题)
A.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B.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设计思路:
①播放幻灯片2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齐读原文的第八、九自然段并提
问个别学生。
②教师点评学生答案,播放幻灯片24、25、26、27、28,明确关键句
段及其前后文: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
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
上。”
——原文第八段
“生命并不像一斗烟那样持续很久,而命运却把我们像烟灰一样敲
落。”
——原文第八段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它像突然扯断了系在你心上的绳索。
重新打开它,是徒劳的。”
——原文第九段
③播放幻灯片29,要求学生订正学案,明确:
A.生命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B.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可能的。教师小结:作者从“开门”和“关门”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中,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门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一种未知情况的出现,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而这种结束是不可挽回的。21·cn·jy·com
(3)“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句中的“最
终判决”和“表白”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30,进一步探讨“关门”的内涵,明确:
“最终判决”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
教师小结:珍惜人生中的一个个阶段,包括其起始和结束;珍惜当下
的时光,尽可能地去填充“开门”和“关门”之间的空隙,使你的生活更加充盈而富有意义。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设计思路:播放幻灯片31,明确本课任务,巩固所学。
1、《全优课堂》练习题
2、完成学案:课外阅读《月台》
活动5【练习】堂上练习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1)找出每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在原文中划线)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段):。
第三层(第4-7段):。
第四层(第8-9段):。
2、紧扣原文,解读关键句。
(1)“门”在文中有何含义?(在原文中划线)(2)第四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2·1·c·n·j·y
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作者在开篇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根据文意,你如何理解“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门”和“关门”?
“开门”:。
“关门”:。
(4)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A.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B.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怎么理解“最终判决”
和“表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