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菱角的喜剧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由日常生活写起、悟出哲理,并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论证的方法,展开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在人文学科里去搜集证明作者观点的名人事例,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学情分析
《菱角的喜剧》是粤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议论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该文写于1959年,针对当时国家建设中的简单化、绝对化的错误,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阐述了“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的道理。
高一学生普遍出现不懂得怎么运用实例说理的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由于该文道理浅显好懂,而写法对于高一学生却极有学习借鉴价值,故教学重点放在“用事例来说理”的学习上。
3重点难点
1.何为“喜剧”,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菱角的“喜剧”一步步引入正题的。
2.论证的思路
3.学习用事例来说理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菱角的喜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上课。今天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智力问答活动:一个小石片,怎样才能让它在湖面漂起来?注意——不能借助木头、绳子等任何依托物体。
(用力将它甩出去 就是像打水漂那样。)
师:很好,这个办法很巧妙。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都知道石头比水重,会沉下去,这是它的一般性。但是,给它足够快的速度时,它却可以漂在水面上。这又是它的特殊性。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特殊性,就会犯错误,从古至今都有这样的例子。不信请看——
(“两只鉎牛一只溜”,如果真的还在的话,往上游还是下游找?)
古代,沧州寺庙门前的石狮沉入河中,十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后寺僧就请人沿河流往下游去寻找,找了十几里还未找到。一个老船工说石狮在上游,人们赶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狮。
【老船工听说这事,笑着说:“石狮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从其周旁上下而过,顺势冲击石狮下边的泥沙,带走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石狮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现一小坑,待到小坑扩大,日久,石狮又将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则石狮必沿河流上去。”人们赶到河流上游,果然找到石狮。(清·纪晓岚)】
师:大家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吗?(提问学生)
师:为什么僧人和去找的人会犯错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秦牧的哲理散文《菱角的喜剧》,他会讲清这个道理。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作者介绍、正音。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①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②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仅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要掌握其特殊性。
提示:第一种答案,只是作者在对菱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认识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好像我们平时写材料作文,第一段我们往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完了后我们会对这个材料有一个整体评价。“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正是这种评价。
师:我们在昨天早读读了一遍,下面请大家再速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文中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生5:本文通过吃菱角的的事情 (师:请简洁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特殊性。
生6:还告诉我们不仅要掌握一般性,还要掌握特殊性。
师:大家都同意吗?文章其实没有直接将观点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达出来,它是通过演绎法一步步地推出自己的观点的,所以将两个同学的回答综合起来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呢?给课文列一个提纲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我们昨天做了这项作业的。请拿出来,再看投影,将上面的“课文内容提纲列表”中的空缺填出来。
一(1-7)
二(8-11)
三(12)
2.为何不开门见山地提出作者的观点呢?
(1)启发学生探讨:——故事开头法
文章开头的菱角,有点像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文的材料,先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写起,有点像拉家常,娓娓道来,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易于人接受,有人认为如果一开篇就摆出观点,就像一个古板的人,摆着一个面孔在说教,显得面目可憎,会把读者吓跑。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结合课后题二)
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的原因。
提示:
用“复杂”,多没趣,“菱角的喜剧”能让人思考:“菱角怎么会有喜剧?”“哪里表现了喜剧?”这样很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探究什么叫“喜剧”。——探究命题的用意
①是很搞笑的东西。
②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③一般我们看喜剧,恶人最终会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善良的人会有个好结局
(4)喜剧还有一个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面就是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在文中是要讽刺什么?他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
提示:
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菱角的喜剧呢?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文章中能反映“喜剧”的关键词句。
孩童时期:“菱角儿,两头尖”,概念坚固
广西:三个角的菱角小小吃了一惊
重庆市场:菱角竟然都是四个角的大大吃了一惊
题目的作用:是对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不知道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
以自身经历引出观点,确实亲切自然。
3.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呢?
师:好,下面请再来看找寻石狮子的故事(投影),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来分析僧人和帮工的观点错在哪里?老船工的正确又表现在哪里?
师:注意,要用课文中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
生:僧人们只是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把握特殊性,而在上游还是下游这一点上,特殊性反而成了成败的关键。
师:对,扣住了课文,又会灵活运用。那具体到“石狮子”这件事情上,一般性、特殊性又各指什么呢?谁来说清楚?
生9:一般性是指石狮子重,一定顺水而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殊性是指石狮入水中,河流至此被阻,必从其周旁上下而过,顺势冲击石狮下边的泥沙,带走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一长,石狮迎水一面之下,必然出现一小坑,待到小坑扩大,日久,石狮又将必然落入坑中,如此下去,则石狮必沿河流上去。”(清·纪晓岚)
帮工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考虑到这一特殊性,所以犯了错误。
师:说得好。看来我们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么,请联系结尾处的写作时间,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主张吗?
生10:因为是在文革前,搞什么“赶英超美”、“大炼钢铁”等生产运动,都违反了客观规律,所以作者要对这些盲干的做法敲响警钟。
生:对,还有“放卫星”“浮夸风” (纷纷补充)
师:也就是说,本文是针对1957年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跃进”的错误做法提出深刻的批评而创作的。不过,这是在文革前。作者的见解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振聋发聩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我们对某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例如:《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例如
1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
2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3南方人聪明伶俐北方人豪爽正直
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例如:1、一俊遮百丑。
2、“情人眼里出西施”
3、爱屋及乌
师:可见,秦牧提出观点还有很强的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呀。当然,我们仅仅是理解他的观点还不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观点阐述得这样生动而透彻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主要是靠什么来将道理讲得如此浅显又令人折服的?
生:文中用了很多事例来说理。
师:这叫举例论证的写法,用事实来说话。找一下,文中分别用了那些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生:证明“事物都有复杂性”时,用了小时候认识菱角的事情,还有过敏反应、牙齿多少因人而异的几件事例。
生:还有,在谈“既要掌握一般性,又要掌握特殊性”时,用了农民识天气、种子变劣、山洞养猪的事例。
师:你们看,本文的事例挺多的:
生:(1)(投影:③碳水化合物的种类④同一元素不同形态、⑤喝咖啡的过敏情况⑥牙齿的多少。⑦农民识天气⑧种子变劣⑨山洞养猪)
(2)大量用例有什么作用?——使内容更充实。
(3)以上这些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举例的呢?
提示:正面和反面。
(4)课文中的事例多是生活常识、自然现象。
平常老师让大家证明一个观点,经常让你们举些什么方面的例子呢?
提示:名人事例。
师:前者是生活实例,后者是名人名事。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喜欢哪一类?其实,两者各有好处,前者鲜活生动,后者经典、极具权威性。那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名人名事,而大量运用生产生活的事例呢?
生14: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生动有趣,使得道理深入浅出。
生:为了使文章更形象,更具有散文的风格。
(投影――事例使用(1):因对象而异,因文、目的而异)
师:我还补充一点,此文主要是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看的,所以要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可见,用事例说理时,还要注意对象。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用事例来讲道理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下面请打开你的积累本,看看你找了哪些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服力的好事例?还能否增加或改换一些事例?将你的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说说你获得了那些有益的启示?请相互交流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现在先请自荐或推荐好的事例。
生15:我在作文中用了这个事例:寒潮虽然给人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寒潮也能带来降雨,改善空气质量 (念作文)
师:好,这个事例不错。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这么多的人都用了这个例子,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众答):雷同了,没新意了
师:是啊,事例不仅要得体,还要尽可能新颖独到些。
师:是的,收获不小。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事例说理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总结后,投影――事例的选择、使用(2)):
选择上:1、事例能深刻地证明观点。2、事例有代表性。3、事例经典,有权威性。4、事例为讲道理服务。
使用上:1、要简洁概述。2、要加评议,突出论点。3、充分而适当。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本上,看看文中的事例是不是这样的。请大家读一下“农民识天气”这一事例。(生读完),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叙述的?
生:用概述语言。
师:再来读一下事例后面的的话。(生读完),这几句点评的话可否不要?
生:不行,因为这一点评就把事例和观点联系起来了,说服力更强。
师:看来,举了例还要加以分析,才能画龙点睛
( http: / / www.21cnjy.com ),避免堆砌事例。好,请看屏幕,这是一则精彩事例,请大家试着将事例(一)放到课文中去,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好?怎么放?
(投影):好事例欣赏:
一天课上,先生问道:“用酒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整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效果才佳。”(毕淑敏)
(提问)
师:当然,如果单从认识规律方面讲,放到第7段也不算错;但不如放到第6段妥贴。那好,谁来试一下,放进去?
生2:应这样:人们常以为酒精浓度越高,它的灭菌效果越好,但实际上浓度过高会让细菌表皮形成保护层,结果反而杀不了细菌。
师:就这么简洁啦?厉害!大家认为好不好?应给点掌声吧?
师:看到了吧?有了好事例还要用概述的方式才得体,这是我们刚才总结强调了的一个规则,请大家一定牢记。
师:借助事例来讲道理,的确有很多好处,我们不仅要学会用好事例,还要学会将它们放在最佳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6)如果我们要证明“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除了刚才的例子之外,可以举哪些名人事例呢?
提示:
①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可以从正面论证掌握了事物的特殊性后的好处)
②“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王安石;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苏东坡
(苏东坡为王安石改诗,却错把明月鸟和黄狗虫当成了真正的明月和黄狗。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
③“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
(这次又是苏东坡为王安石续诗,结果又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秋天菊花不会落英缤纷,但后来他在黄州时却亲眼见到了这种情形。只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没有认识到事物的特殊性。)
④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学说,即“地心说”。哥白尼是第一个提出地球绕太阳运转的“日心说”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后,受到其他大学教授的围攻和教廷的迫害。
(可从反面论证如果不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就会压制真理。)
(7)课堂小结:
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最常见的两种论证方法,同学们要善于运用。
平时我们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多积累写作的素材。
4.总结:论证的思路
本文思路清晰,文章的一至六自然段先从日常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常见的现象层层递进说明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再在第七自然段提出本文的论点:因为事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所以既要掌握事物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才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然后八至十一自然段运用事例和事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第十二自然段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四、作业:写一个同论点的文段。
附板书:
(1-7)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
(8-11)举例论证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对比论证良种变劣、
山洞养猪不活
(12)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