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绍一中2024年自主招生科学试卷
1.(2024九下·绍兴会考)小敏用刀在一株樟树某处刻画了一条有一定宽度的水平标记线,五年后(地面无升降)去观察标记线,下列现象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A.标记线消失 B.标记线长度不变
C.标记线与地面间距明显变大 D.标记线上下间距不变
2.(2024九下·绍兴会考)显微镜能帮助我们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在显微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图中的两种情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像从甲到乙需调节粗准焦螺旋
B.像从甲到乙调节后物镜到玻片的距离变大
C.丙中视野过亮可将反光镜由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D.将视野中丙所示的像转化成丁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3.(2024九下·绍兴会考)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人体神经系统和激素会进行调节以适应低温环境。如图为健康的人体进入低温环境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甲表示散热量、曲线乙表示产热量
B.在神经—激素调节下,④阶段的体温高于①阶段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导致③阶段变化的原因之一
D.人体能明显感觉到冷的阶段是②③阶段
4.(2024九下·绍兴会考)为了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对燕麦胚芽鞘做了如图所示不同处理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中肧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B.图b中肧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可以向下运输,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C.图c中生长素在肧芽鞘尖端以下不均匀分布,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生长素在肧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
5.(2024九下·绍兴会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②得到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将实验①的溶液露置空气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实验①②③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
D.该温度下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为60g
6.(2024九下·绍兴会考)煤中因含硫等杂质,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某科学研发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实现变废为宝。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
B.该工艺流程中的可重复利用
C.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和S
D.图中涉及的反应之一为
7.(2024九下·绍兴会考)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常温常压下,向盛有一定量氢气的密闭容器通入氧气,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恢复至常温常压。测得不同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与通入氧气的体积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刻 T1 T2 T3 T4 T5
通入氧气体积/mL 1 2 3 4 5
剩余气体的体积/mL 6 4 2 x 1
A.时刻表示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
B.氢气的起始体积为8mL
C.某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为2mL,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可能为6mL
D.时刻后,若通入的氧气体积为VmL,则剩余气体体积为(
8.(2024九下·绍兴会考)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I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
B.变化I的过程中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
C.变化II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空隙不断减小
D.变化II可说明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和种类不变
9.(2024九下·绍兴会考)混凝土便宜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钢筋耐压也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须承受张力的部位用钢筋来加固。如图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A. B.
C. D.
10.(2024九下·绍兴会考)如图为小敏家部分水管示意图,由于要外出旅游,小敏先后关闭了水龙头和总阀门,关好阀门后想洗手,再次打开水龙头,则
A.只有ab段水管中的水能流出 B.abcd段水管中的水均可流出
C.基本没有水流出 D.流出的水量等于cd段管中的水量
11.(2024九下·绍兴会考)在初中阶段电流表是理想电流表,即电流表内阻为0。但事实上电流表内部由多匝金属线框组成,具有一定的内阻,通常记为,所以不妨把非理想电流表看成一个能够显示其所在支路电流的电阻(如图甲)。现有一量程为0.6A的电流表,其内阻为。在电流表上并联一电阻,可将虚线框内整体看成一个新的电流表(如图乙),若新表量程为3A,则电阻值为
A. B. C. D.
12.(2024九下·绍兴会考)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如果将热传导路径中的某部分称之为热路,那么它与电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列表对比如下。物体的热阻与物体在热传导方向上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关系式为,式中称为材料的导热系数。现研究墙壁中的热传递,如图所示,墙壁两侧的温度分别为和,墙壁的导热系数为、厚度为,紧贴其表面一侧的保温层厚度为、导热系数为,对于单位面积(即)上的热路,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为
电路 热路
传导条件 电压(电势差) 温度差
传导途径 电流 热流
阻碍作用 电阻 热阻
关系
A. B.
C. D.
13.(2024九下·绍兴会考)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关系密切,某项目化学习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肧芽鞘切段伸长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100为肧芽鞘正常伸长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肧芽鞘伸长量
B.青霉素与ABA协同作用,促进肧芽鞘的生长
C.ABA可抑制胚芽鞘切段的伸长
D.脱落酸(ABA)对小麦肧芽鞘的影响大于青霉素
14.(2024九下·绍兴会考)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假定F的电负性为4.0,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据此可判断元素的化合价。例如电负性,则中成键电子偏向于F,故O呈正价,F呈负价。如果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结合表中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小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一致
B.Te元素的电负性可能
C.含氟化合物中氟元素的价态不可能为正价
D.物质是离子化合物
15.(2024九下·绍兴会考)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在10s内将重27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动滑轮重30N,不计滑轮与轮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在此过程中
A.绳子自由端上移了4m B.拉力的大小为90N
C.拉力的功率为6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16.(2024九下·绍兴会考)蹦床运动深受人们喜爱,如图甲是运动爱好者蹦床照片,图乙是利用传感器测得蹦床弹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假设爱好者仅在竖直方向运动,忽略空气阻力,依据图像可知运动者
A.质量为40千克
B.5.5s至7.5s内机械能守恒
C.7.5s至8.3s内,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D.在整个蹦床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17.(2024九下·绍兴会考)迈克耳逊曾用类似于下述方法在地球上较精确测定了光速。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装置按图所示位置固定(俯视图),装置是4个侧面均镀有高反光涂层的正方体,可绕固定的中心轴转动;当正方体转动到图示位置静止时,激光束恰能以角照射到某侧面中心点处,反射到相距为的一个山顶上(通常为几十公里远),经此处的光反射器(内部结构未画出,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后,平行于原光线射到正方体另一侧面中心点处,最终被装置接收到。当正方体的转速为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则测得的光速可能为
A.2nd B.4nd C.6nd D.8nd
18.(2024九下·绍兴会考)某科学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淀粉酶特性"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2号、3号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不能确定"),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二:另取两支试管,标为4号和5号,在4号试管中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和清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试管中反应速率为:远大于大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19.(2024九下·绍兴会考)新房装修后会产生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绿萝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有害气体,下表是探究光照对绿萝植株生长影响的实验数据结果。请据表回答:
6:30 8:30 10:30 12:30 14:30 16:30 18:30
不遮光 0.4 1.0 1.2 0.1 0.5 1.3 0.8
30%遮光 0.2 1.0 1.5 1.6 1.8 2.0 1.4
80%遮光 -0.3 0 0.3 0.5 0.5 0.6 0.2
(1)遮光条件下,6:30时绿萝叶肉细胞____。
A.只进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D.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2)遮光绿萝白天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为,呼吸作用平均速率为,如果白天光照时间为8h,请问该盆绿萝能正常生长吗?请阐述理由 。
(3)不遮光条件下,12:30时绿萝的净光速率比遮光条件下明显降低,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
(4)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快,植物体有机物积累速率越快,实验结果表明,采取 措施有利于绿萝的生长。
20.(2024九下·绍兴会考)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I】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II】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III】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1)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来炼铁,例如:,根据电子转移说,是 产物。
(2)工业上常通过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该过程中单质碳表现出的性质与下列____(填序号)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相同。
A.
B.
C.
D.
(3)实验室将CO和铁的氧化物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至完全。反应过程中容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m的值为 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4)根据电子转移说,在CO与的反应中,若反应生成了3个Fe,则反应转移了 电子。
21.(2024九下·绍兴会考)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等为原料先制得,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②
③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____(填字母)。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问题。
(I)写出乙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II)丙装置中,冷却水的作用是 (写出两点)。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I)实验时,须先从 管通入 气,再从另一导管中通入另一种气体。
(II)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3)某兴趣小组想检验市售纯碱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请根据题中已知方程式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无机试剂任选) 。
22.(2024九下·绍兴会考)实验室有一杯装有200.0g的和混合溶液,小明同学用胶头滴管慢慢向其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关于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
A. B.
C. D.
(2)现测得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 Ba(OH)2 溶液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分别计算图中m和n的值?
23.(2024九下·绍兴会考)空气能热水器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等优点。如图甲所示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图,其中压缩机、冷凝器、配套器件、蒸发器组成了热泉,热泉中封装了沸点很低的制冷剂。工作时,流过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而汽化,然后通过压缩机压缩使气态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再通过冷凝器液化放热使水温升高,如此往复循环。表格中是某品牌两种型号的空气能热水器的测定参数(环境温度为、进水温度为时测定)。
(1)A型号热水器的热水产率为,表示它工作1h可使120L的水温度升高,这些水吸收的能量是 J,该热水器的制热功率为 kW;(水的比热容)
(2)定义“能效比”:空气能热水器在额定状态下工作时,制热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即)。图乙为A型号热水器的能效标识,其能效比为 (计算结果取整数);
(3)若两型号热水器的能效比相同,对B型号,如果只要求其出水温度也为,则它工作1h能产热水 。
24.(2024九下·绍兴会考)项目化学习小组想利用热敏电阻的特性,将一个电压表改装成温度表。现在将热敏电阻接入图示甲电路,电源电压恒为,定值电阻。在范围内,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乙可知,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2)推导出电压表读数和的关系式 ;
(3)若将量程为3V的电压表改装成温度计,则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温度计的刻度特点: 。
25.(2024九下·绍兴会考)小明设计了一个自动注水装置,其原理图可简化为如图甲所示,杠杆以为支点,左右两侧的力臂满足,且始终保持水平;A端通过轻质杆与力传感器相连,B端通过轻质杆与一圆柱体C相连,圆柱体高,位于水箱内部。当水箱注满水后,开始缓慢放水(出水口未画出),测得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放出的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圆柱体C全部露出水面时,启动相应的传感器开始注水。求:
(1)圆柱体C的重力;
(2)圆柱体C的体积;
(3)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植物的长高主要是依靠顶芽的生长,植物长粗主要依靠形成层。
【解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樟树的生长主要是依靠顶芽的生长,因此,在距地面1米的樟树主干上刻一标记,5年后(假定地面无升降),则标记线上下间距不变。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图中,甲放大倍数较小,乙放大倍数较大,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倒像,左右和上下都是颠倒的。
【解答】A.像从甲到乙放大倍数变大,需要更换物镜或目镜,故A错误;
B.从甲到乙,放大倍数变大,则物镜镜头与载玻片的距离变小,故B错误;
C.丙中视野过亮可将反光镜由平面镜换成凸面镜,故C错误;
D.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倒像,左右和上下都是颠倒的,将视野中丙所示的像转化成丁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A.由图可知,进入寒冷环境后甲曲线大幅上升,进而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而增大产热量(乙曲线),因此判断曲线甲表示散热量、曲线乙表示产热量,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①阶段和④阶段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且人是恒温动物,因此在神经—体液调节下,④阶段的体温和①阶段的体温相差不大,④阶段的体温不会明显高于①阶段,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③阶段产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②③阶段,体内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人体能明显感觉到冷,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a中的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虽然有单侧光作用,但是表现为不生长;b中琼脂片不会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c中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胚芽鞘上,生长素能够向下运输,虽然有单侧光的作用,但是表现为直立生长;d中尖端被锡箔小帽覆盖,生长素没有横向运输,只有极性运输,会直立生长。
【解答】A.图a中胚芽鞘尖端被玻璃片阻隔,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b中琼脂片不会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胚芽鞘已经去尖端,不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图d中尖端被锡箔小帽覆盖,生长素只有极性运输,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进行解答;
B.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C.分别计算出三个图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然后进行比较;
D.根据溶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从实验②到实验③,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加入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实验①中不是饱和溶液,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会有水蒸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故B正确;
C.从图中可知,②③是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实验①中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①<②=③,故C错误;
D.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20g+20g=40g,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亚铁与氧气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
【解答】A.根据工艺流程所示可知,Fe2(SO4)3、SO2和H2O反应生成FeSO4和H2SO4,可得到化工产品H2SO4,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硫酸亚铁与氧气、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又能和二氧化硫生成硫酸亚铁,因此硫酸亚铁和硫酸铁可以重复利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反应过程中,Fe和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而O、H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硫酸铁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其方程式为: ,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C,D
【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解析】【分析】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其方程式为:,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则它们的体积比为2:1。
【解答】B..在T1时刻,通入了1mL的氧气,则反应后,消耗氢气的体积为2mL,剩余氢气的体积为6mL,由此可知,一开始时氢气的体积为2mL+6mL=8mL,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T4时刻,通入氧气的体积为4mL,则反应的氢气的体积为8mL,因此在T4时刻,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某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为2mL,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可能是3mL,也可能是6mL,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T5时刻后,若通入的氧气的体积为VmL,则剩余气体的体积为,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8.【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都不变,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变。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变化I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变化I的过程中分子数目变少了,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变化II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空隙不断减小,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知,不能说明变化II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和种类不变 ,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①混凝土耐压,钢筋耐压也耐拉。②混凝土建筑物承受张力的部位要用钢筋来加固。
处理信息后分析推理可知,人站在房间的楼板上,给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楼板两端壁支撑楼板,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楼板上面承受压力,下面承受张力,所以在房间的楼板内的钢筋应放在下部。人站在阳台上,给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阳台只有一端压在墙壁中,因此阳台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阳台上部承受张力,下部承受压力,所以阳台内的钢筋应放在上部。
【解答】人站在平台上,楼板上面承受压力,下面承受张力,所以钢筋放在下部。阳台在压力作用下向下弯曲,阳台上部承受张力,下部承受压力,所以阳台内的钢筋应放在上部。
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
【解答】当关闭总水阀时,总水阀上方无气压,故打开水龙头时,大气压支撑水柱不下落,故基本无水流出。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是相同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种电流之和。
【解答】当电流表满偏时,通过RA的电流为0.6A,由于新电流表的量程为3A,则通过R的电流,RA两端的电压为:,R两端的电压也是0.6V,则通过R的阻值为:。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可知,由此得出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
【解答】单位面积上的热中,高温环境t1传导到低温环境t2的热量。
故答案为:C。
13.【答案】A,C,D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曲线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胚芽鞘切段生长的复合影响的实验结果。随着ABA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强。
【解答】A.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分别为脱落酸的浓度和青霉素的浓度,故A正确;
B.图中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有所减缓,说明青霉素对脱落酸抑制胚芽鞘节段的伸长具有拮抗作用,故B错误;
C.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知:脱落酸(ABA)对小麦肧芽鞘的影响大于青霉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14.【答案】A,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电负性表示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吸引力越大,所以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
【解答】A.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它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因此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的大小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是相反的,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Te位于Se与Po之间,因此2.0C.F的电负性为4.0,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由于含氟化合物中成键电子对偏向F,因此F会呈负价,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Al的电负性是1.5,Cl的电负性是3.0,二者的电负性差值为1.5,小于1.7,所以AlCl3不是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15.【答案】C,D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3,根据s=nh求出绳端移动的距离;
(2)根据求出拉力;根据W=Fs可求拉力做功;根据可求拉力做功的功率;
(3)根据W=Gh求出克服物体重力做的有用功,根据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A.由图可知,n=3,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3h=3×2m=6m,故A错误;
B.拉力,故B错误;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3×2m=6m,则拉力F做的功为:W=Fs=100N×6m=600J,则拉力F的功率为:,故C正确;
D.有用功为:W有=Gh=270N×2m=540J,则机械效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16.【答案】A,B,C,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的影响因素;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当人受力平衡时,受到的弹力等于人的重力,机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据此解答。
【解答】A.从乙图可知,人没有运动时,受力平衡,则人的重力G=F=400N,则人的质量为,故A正确;
B.从图乙可知,从5.5s至7.5s,运动者不受弹力的作用,机械能=重力势能+动能,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故B正确;
C.在7.5s至8.3s内,运动者受到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由于弹力的大小与蹦床的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因此弹力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并且高度越小,重力势能越小,蹦床的形变程度越大,运动者的运动速度越小,因此在7.5s至8.3s内,速度先减小后增加,故C正确;
D.在整个过程中,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整个蹦床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17.【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正方体每反射一次光所走的路程为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的2倍,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进一步计算光每秒所走的路程即光速。
【解答】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d,则每反射一次光走过的路程为2d,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光每秒所走的路程为
s'=2d×4×n=8nd,即测得的光速为8nd/s。
故答案为:D。
18.【答案】T2>T3;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盐酸;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实验一:三支试管均在低于最适温度的温度条件下反应,酶促反应时间越短,温度越接近最适温度,即温度越高,故1号试管的温度高于2号试管的温度,2号试管的温度高于3号试管的温度,即T2>T3;判断的理由是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
实验二:另取两支试管,标为4号和5号,在4号试管中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和清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试管中反应速率为:V1远大于V4,V4大于V5,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T2>T3;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盐酸;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19.【答案】(1)D
(2)能;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
(3)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
(4)不遮光,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分析,不遮光时植物会在中午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适当遮光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解答】(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80%遮光条件下,6:30时净光合速率为-0.3g/h·m2,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故选D;
(2)遮光绿萝白天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为,呼吸作用平均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因此白天光照8h,该盆绿萝能正常生长;
(3)不遮光条件下,12:30时绿萝的净光速率比遮光条件下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
(4)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快,植物体有机物积累速率越快,实验结果表明,在不遮光的条件下,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利于绿萝的生长。
故答案为:(1)D;(2)能;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3)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4)不遮光,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
20.【答案】(1)氧化产物
(2)B
(3)16.8;FeO
(4)8
【知识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逐渐加深,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认识阶段进行解答。
【解答】(1)用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来炼铁时,由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碳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因此是氧化产物;
(2)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时,碳失去电子,被氧化,属于还原剂;
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时,过氧化氢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与氯气反应生成氧气,氧失电子,被氧化,因此过氧化氢是还原剂,故B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与硫酸、碘化钾反应生成水,氧得到电子,被还原,属于氧化剂,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盐酸反应,生成水,氧得到电子,被还原,属于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O与FexOy反应,反应的CO的质量为(m-8.4)g,
yCO+ FexOy xFe+ yCO2
28y 56x 44y
m-8.4 m 13.2g
则
解得:m=16.8,,
则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O;
(4)在CO与Fe3O4反应时,,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共失去8个电子,因此生成3个Fe的过程中得到8个电子。
故答案为:(1)氧化产物;(2)B;(3)16.8;FeO;(4)8。
21.【答案】(1)C
(2);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b;二氧化碳;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
(3)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2)乙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因此可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二氧化碳;
【解答】(1)a.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与其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无关,故b错误;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于氯化铵来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一些,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故c正确;
故选C;
(2)①(I)通过分析可知,乙装置中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通入HCl气体后,HCl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II)丙装置中,冷却水的作用是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②(I)利用戊装置进行实验时,除去HCl时,应长进短出,则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a中通入氨气;
(II)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是由于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
(3)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后能够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1)C;(2)①(I);(II)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②(I)b;二氧化碳;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3)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22.【答案】(1)D
(2)一开始时,生成的沉淀全部是硫酸钡,生成的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设一开始时生成硫酸钡时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Ba(OH)2→ BaSO4
171 233
x 46.6g
解得:x=34.2g
则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设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y,
Ba(OH)2→ BaSO4
171 233
0.171n y
则y=0.233n
则此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0.233n;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硫酸镁与稀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氯化钡,据此解答。
【解答】(1)向硫酸镁与稀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硫酸钡沉淀,因此沉淀质量增大,当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完毕后,再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氯化钡,则沉淀质量继续增大,当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沉淀质量不再增加,因此D正确;故选D;
(2)根据向含有盐酸与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一开始时生成的沉淀全部是硫酸钡,生成的氢氧化镁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盐酸反应完毕后,生成的沉淀包括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硫酸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的沉淀全部是氢氧化镁,据此进行计算。
23.【答案】(1)1.806×107;5.02
(2)4:1
(3)76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Q吸=cm△t计算出1h能够使这些水吸收的热量;
再根据计算出该热水器的制热功率;
(2)根据能效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其能效比;
(3)根据Q吸=cm△t的变形公式计算出能够产热水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
【解答】(1)这些水吸收的热量:,
则它的制热功率:;
(2)这个热水器的能效比为: ;
(3)若出水温度为,则它工作1h能产热水质量为:
,
则水的体积:。
24.【答案】(1)50Ω
(2)
(3)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得出20℃时热敏电阻阻值;
(2)由电路图甲可知,R与Rt串联,电压表测Rt两端的电压,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压表的示数,并把2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代入求出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从而得出U与Rt的关系式;
(3)由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Rt的阻值最大,由图象可知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温度最低,然后结合(2)的解答得出测量的最低温度,从而得出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然后分析Rt与t的关系、U与Rt的关系得出U与t的关系,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1)由图乙可知,20℃时,热敏电阻阻值为50Ω;
(2)由电路图甲可知,R与Rt串联,电压表测Rt两端的电压,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3)当t=20℃时,Rt=50Ω,电压表的读数:
;
由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Rt的阻值最大,
由图象可知,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温度最低,
测量的最低温度为20℃,则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20℃~90℃;
由图象可知,Rt与t的关系为一次函数,
由可知,U与R1不成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则U与t不成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故改装后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故答案为:(1)50Ω;(2);(3)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25.【答案】(1)由图乙可知,当C完全被淹没时,则A端受到的压力F拉A=8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B端受到的拉力为:
;
则圆柱体C的重力为:G=F拉A=4N;
(2)由图乙可知,A端受到的最大压力为32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B端受到的最大压力:
;
此时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于C受力平衡,则F浮=G+F压B=4N+16N=20N,
由F浮=ρgV排得:
(3)由图乙可知,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则放出水的体积:
,
从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放出水的质量为9kg-1kg=8kg,则放出水的体积为:
,
则容器这部分的容积为:V容=V水'+V柱=8×10-3m3+2×10-3m3=1×10-2m3,
由于圆柱体的高度为0.2m,则容器的横截面积为:
,
则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从图乙中得知当圆柱体完全露出水面时,力传感器的示数为-8N,则此时A端受到的拉力为8N,此时B端受到的拉力为圆柱体C的重力,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计算;
(2)由图乙得出当C恰好完全浸没时,则A端受到的压力为32N,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计算出B端对圆柱体C的压力的大小,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此计算出C受到的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C的体积;
(3)由图乙可知,在放水时,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开始变化,说明圆柱体开始露出水面,由此计算出水箱注满水时,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解答】(1)由图乙可知,圆柱体C完全露出水面时,A端受到的拉力为8N,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B端受到的拉力,即圆柱体C的重力;
(2)由图乙得出当C恰好完全浸没时,则A端受到的F压A=8N,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计算出B端对圆柱体C的压力的大小,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于C受力平衡,则F浮=G+F压C,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
(3)由图乙可知,在放水时,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计算出此时放出水的体积,然后计算出从圆柱体从开始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放出水的体积,由此计算出盛圆柱体的这部分容器的容积,然后计算出容器的横截面积,进一步计算出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1 / 1浙江省绍兴市绍一中2024年自主招生科学试卷
1.(2024九下·绍兴会考)小敏用刀在一株樟树某处刻画了一条有一定宽度的水平标记线,五年后(地面无升降)去观察标记线,下列现象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A.标记线消失 B.标记线长度不变
C.标记线与地面间距明显变大 D.标记线上下间距不变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植物的长高主要是依靠顶芽的生长,植物长粗主要依靠形成层。
【解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在生产实践中樟树的生长主要是依靠顶芽的生长,因此,在距地面1米的樟树主干上刻一标记,5年后(假定地面无升降),则标记线上下间距不变。
故答案为:D。
2.(2024九下·绍兴会考)显微镜能帮助我们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在显微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图中的两种情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像从甲到乙需调节粗准焦螺旋
B.像从甲到乙调节后物镜到玻片的距离变大
C.丙中视野过亮可将反光镜由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D.将视野中丙所示的像转化成丁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图中,甲放大倍数较小,乙放大倍数较大,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倒像,左右和上下都是颠倒的。
【解答】A.像从甲到乙放大倍数变大,需要更换物镜或目镜,故A错误;
B.从甲到乙,放大倍数变大,则物镜镜头与载玻片的距离变小,故B错误;
C.丙中视野过亮可将反光镜由平面镜换成凸面镜,故C错误;
D.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像是倒像,左右和上下都是颠倒的,将视野中丙所示的像转化成丁所示的像,则应将载玻片逆时针转动90°,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4九下·绍兴会考)炎热的夏天,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人体神经系统和激素会进行调节以适应低温环境。如图为健康的人体进入低温环境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甲表示散热量、曲线乙表示产热量
B.在神经—激素调节下,④阶段的体温高于①阶段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导致③阶段变化的原因之一
D.人体能明显感觉到冷的阶段是②③阶段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A.由图可知,进入寒冷环境后甲曲线大幅上升,进而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而增大产热量(乙曲线),因此判断曲线甲表示散热量、曲线乙表示产热量,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①阶段和④阶段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且人是恒温动物,因此在神经—体液调节下,④阶段的体温和①阶段的体温相差不大,④阶段的体温不会明显高于①阶段,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③阶段产热量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增多会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②③阶段,体内散热量大于产热量,人体能明显感觉到冷,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4九下·绍兴会考)为了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对燕麦胚芽鞘做了如图所示不同处理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中肧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B.图b中肧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可以向下运输,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C.图c中生长素在肧芽鞘尖端以下不均匀分布,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生长素在肧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
【解析】【分析】a中的玻璃片会阻挡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虽然有单侧光作用,但是表现为不生长;b中琼脂片不会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c中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胚芽鞘上,生长素能够向下运输,虽然有单侧光的作用,但是表现为直立生长;d中尖端被锡箔小帽覆盖,生长素没有横向运输,只有极性运输,会直立生长。
【解答】A.图a中胚芽鞘尖端被玻璃片阻隔,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b中琼脂片不会阻挡生长素向下运输,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图c中胚芽鞘已经去尖端,不会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图d中尖端被锡箔小帽覆盖,生长素只有极性运输,在胚芽鞘尖端以下均匀分布,直立生长,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九下·绍兴会考)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②得到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将实验①的溶液露置空气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实验①②③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
D.该温度下氯化钾固体的溶解度为60g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进行解答;
B.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C.分别计算出三个图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然后进行比较;
D.根据溶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A.从实验②到实验③,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加入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②③都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实验①中不是饱和溶液,溶液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会有水蒸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故B正确;
C.从图中可知,②③是在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实验①中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①<②=③,故C错误;
D.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20g+20g=40g,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4九下·绍兴会考)煤中因含硫等杂质,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某科学研发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实现变废为宝。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
B.该工艺流程中的可重复利用
C.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和S
D.图中涉及的反应之一为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亚铁与氧气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硫酸亚铁。
【解答】A.根据工艺流程所示可知,Fe2(SO4)3、SO2和H2O反应生成FeSO4和H2SO4,可得到化工产品H2SO4,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硫酸亚铁与氧气、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又能和二氧化硫生成硫酸亚铁,因此硫酸亚铁和硫酸铁可以重复利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在反应过程中,Fe和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而O、H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硫酸铁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其方程式为: ,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九下·绍兴会考)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数目之比。常温常压下,向盛有一定量氢气的密闭容器通入氧气,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恢复至常温常压。测得不同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与通入氧气的体积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刻 T1 T2 T3 T4 T5
通入氧气体积/mL 1 2 3 4 5
剩余气体的体积/mL 6 4 2 x 1
A.时刻表示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
B.氢气的起始体积为8mL
C.某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为2mL,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可能为6mL
D.时刻后,若通入的氧气体积为VmL,则剩余气体体积为(
【答案】C,D
【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解析】【分析】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其方程式为:,反应的氢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2:1,则它们的体积比为2:1。
【解答】B..在T1时刻,通入了1mL的氧气,则反应后,消耗氢气的体积为2mL,剩余氢气的体积为6mL,由此可知,一开始时氢气的体积为2mL+6mL=8mL,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A.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T4时刻,通入氧气的体积为4mL,则反应的氢气的体积为8mL,因此在T4时刻,氢气与氧气恰好反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某时刻,容器中剩余气体的体积为2mL,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可能是3mL,也可能是6mL,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T5时刻后,若通入的氧气的体积为VmL,则剩余气体的体积为,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8.(2024九下·绍兴会考)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I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
B.变化I的过程中分子数目发生了改变
C.变化II的过程中水分子间的空隙不断减小
D.变化II可说明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和种类不变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质量都不变,原子的种类及个数不变。
【解答】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变化I的过程中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变化I的过程中分子数目变少了,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变化II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水分子间的空隙不断减小,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知,不能说明变化II中物态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和种类不变 ,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4九下·绍兴会考)混凝土便宜且坚固耐压,但不耐拉;钢筋耐压也耐拉,通常在混凝土建筑物须承受张力的部位用钢筋来加固。如图所示,楼板和阳台的加固钢筋位置都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①混凝土耐压,钢筋耐压也耐拉。②混凝土建筑物承受张力的部位要用钢筋来加固。
处理信息后分析推理可知,人站在房间的楼板上,给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楼板两端壁支撑楼板,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楼板上面承受压力,下面承受张力,所以在房间的楼板内的钢筋应放在下部。人站在阳台上,给阳台向下的压力,由于阳台只有一端压在墙壁中,因此阳台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致使阳台上部承受张力,下部承受压力,所以阳台内的钢筋应放在上部。
【解答】人站在平台上,楼板上面承受压力,下面承受张力,所以钢筋放在下部。阳台在压力作用下向下弯曲,阳台上部承受张力,下部承受压力,所以阳台内的钢筋应放在上部。
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4九下·绍兴会考)如图为小敏家部分水管示意图,由于要外出旅游,小敏先后关闭了水龙头和总阀门,关好阀门后想洗手,再次打开水龙头,则
A.只有ab段水管中的水能流出 B.abcd段水管中的水均可流出
C.基本没有水流出 D.流出的水量等于cd段管中的水量
【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大气压的应用大多是利用内外的气压差,所以要判断是否是大气压的应用,要注意有没有形成这个“气压差”。
【解答】当关闭总水阀时,总水阀上方无气压,故打开水龙头时,大气压支撑水柱不下落,故基本无水流出。
故答案为:C。
11.(2024九下·绍兴会考)在初中阶段电流表是理想电流表,即电流表内阻为0。但事实上电流表内部由多匝金属线框组成,具有一定的内阻,通常记为,所以不妨把非理想电流表看成一个能够显示其所在支路电流的电阻(如图甲)。现有一量程为0.6A的电流表,其内阻为。在电流表上并联一电阻,可将虚线框内整体看成一个新的电流表(如图乙),若新表量程为3A,则电阻值为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是相同的,干路电流等于各支种电流之和。
【解答】当电流表满偏时,通过RA的电流为0.6A,由于新电流表的量程为3A,则通过R的电流,RA两端的电压为:,R两端的电压也是0.6V,则通过R的阻值为:。
故答案为:D。
12.(2024九下·绍兴会考)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如果将热传导路径中的某部分称之为热路,那么它与电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列表对比如下。物体的热阻与物体在热传导方向上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材料有关,关系式为,式中称为材料的导热系数。现研究墙壁中的热传递,如图所示,墙壁两侧的温度分别为和,墙壁的导热系数为、厚度为,紧贴其表面一侧的保温层厚度为、导热系数为,对于单位面积(即)上的热路,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为
电路 热路
传导条件 电压(电势差) 温度差
传导途径 电流 热流
阻碍作用 电阻 热阻
关系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可知,由此得出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
【解答】单位面积上的热中,高温环境t1传导到低温环境t2的热量。
故答案为:C。
13.(2024九下·绍兴会考)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关系密切,某项目化学习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肧芽鞘切段伸长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100为肧芽鞘正常伸长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是肧芽鞘伸长量
B.青霉素与ABA协同作用,促进肧芽鞘的生长
C.ABA可抑制胚芽鞘切段的伸长
D.脱落酸(ABA)对小麦肧芽鞘的影响大于青霉素
【答案】A,C,D
【知识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曲线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胚芽鞘切段生长的复合影响的实验结果。随着ABA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强。
【解答】A.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分别为脱落酸的浓度和青霉素的浓度,故A正确;
B.图中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有所减缓,说明青霉素对脱落酸抑制胚芽鞘节段的伸长具有拮抗作用,故B错误;
C.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知:脱落酸(ABA)对小麦肧芽鞘的影响大于青霉素,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14.(2024九下·绍兴会考)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Pauling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χ表示)的概念,假定F的电负性为4.0,并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据此可判断元素的化合价。例如电负性,则中成键电子偏向于F,故O呈正价,F呈负价。如果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
结合表中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小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一致
B.Te元素的电负性可能
C.含氟化合物中氟元素的价态不可能为正价
D.物质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A,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电负性表示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电负性越大对键合电子吸引力越大,所以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
【解答】A.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它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因此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的大小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是相反的,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降低,Te位于Se与Po之间,因此2.0C.F的电负性为4.0,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由于含氟化合物中成键电子对偏向F,因此F会呈负价,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Al的电负性是1.5,Cl的电负性是3.0,二者的电负性差值为1.5,小于1.7,所以AlCl3不是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15.(2024九下·绍兴会考)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在10s内将重27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动滑轮重30N,不计滑轮与轮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在此过程中
A.绳子自由端上移了4m B.拉力的大小为90N
C.拉力的功率为6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答案】C,D
【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机械效率的计算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3,根据s=nh求出绳端移动的距离;
(2)根据求出拉力;根据W=Fs可求拉力做功;根据可求拉力做功的功率;
(3)根据W=Gh求出克服物体重力做的有用功,根据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A.由图可知,n=3,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3h=3×2m=6m,故A错误;
B.拉力,故B错误;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3×2m=6m,则拉力F做的功为:W=Fs=100N×6m=600J,则拉力F的功率为:,故C正确;
D.有用功为:W有=Gh=270N×2m=540J,则机械效率,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16.(2024九下·绍兴会考)蹦床运动深受人们喜爱,如图甲是运动爱好者蹦床照片,图乙是利用传感器测得蹦床弹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假设爱好者仅在竖直方向运动,忽略空气阻力,依据图像可知运动者
A.质量为40千克
B.5.5s至7.5s内机械能守恒
C.7.5s至8.3s内,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D.在整个蹦床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答案】A,B,C,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的影响因素;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当人受力平衡时,受到的弹力等于人的重力,机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据此解答。
【解答】A.从乙图可知,人没有运动时,受力平衡,则人的重力G=F=400N,则人的质量为,故A正确;
B.从图乙可知,从5.5s至7.5s,运动者不受弹力的作用,机械能=重力势能+动能,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故B正确;
C.在7.5s至8.3s内,运动者受到的弹力先变大后变小,由于弹力的大小与蹦床的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因此弹力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并且高度越小,重力势能越小,蹦床的形变程度越大,运动者的运动速度越小,因此在7.5s至8.3s内,速度先减小后增加,故C正确;
D.在整个过程中,由于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整个蹦床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CD。
17.(2024九下·绍兴会考)迈克耳逊曾用类似于下述方法在地球上较精确测定了光速。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装置按图所示位置固定(俯视图),装置是4个侧面均镀有高反光涂层的正方体,可绕固定的中心轴转动;当正方体转动到图示位置静止时,激光束恰能以角照射到某侧面中心点处,反射到相距为的一个山顶上(通常为几十公里远),经此处的光反射器(内部结构未画出,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后,平行于原光线射到正方体另一侧面中心点处,最终被装置接收到。当正方体的转速为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则测得的光速可能为
A.2nd B.4nd C.6nd D.8n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正方体每反射一次光所走的路程为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的2倍,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进一步计算光每秒所走的路程即光速。
【解答】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d,则每反射一次光走过的路程为2d,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光每秒所走的路程为
s'=2d×4×n=8nd,即测得的光速为8nd/s。
故答案为:D。
18.(2024九下·绍兴会考)某科学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淀粉酶特性"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2号、3号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不能确定"),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二:另取两支试管,标为4号和5号,在4号试管中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和清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试管中反应速率为:远大于大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T2>T3;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盐酸;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实验一:三支试管均在低于最适温度的温度条件下反应,酶促反应时间越短,温度越接近最适温度,即温度越高,故1号试管的温度高于2号试管的温度,2号试管的温度高于3号试管的温度,即T2>T3;判断的理由是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
实验二:另取两支试管,标为4号和5号,在4号试管中加入与1号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和清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试管中反应速率为:V1远大于V4,V4大于V5,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T2>T3;在没有达到适宜温度的时候,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盐酸;在相同温度下,盐酸和酶都能够加快反应速率。
19.(2024九下·绍兴会考)新房装修后会产生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绿萝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有害气体,下表是探究光照对绿萝植株生长影响的实验数据结果。请据表回答:
6:30 8:30 10:30 12:30 14:30 16:30 18:30
不遮光 0.4 1.0 1.2 0.1 0.5 1.3 0.8
30%遮光 0.2 1.0 1.5 1.6 1.8 2.0 1.4
80%遮光 -0.3 0 0.3 0.5 0.5 0.6 0.2
(1)遮光条件下,6:30时绿萝叶肉细胞____。
A.只进行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D.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2)遮光绿萝白天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为,呼吸作用平均速率为,如果白天光照时间为8h,请问该盆绿萝能正常生长吗?请阐述理由 。
(3)不遮光条件下,12:30时绿萝的净光速率比遮光条件下明显降低,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
(4)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快,植物体有机物积累速率越快,实验结果表明,采取 措施有利于绿萝的生长。
【答案】(1)D
(2)能;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
(3)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
(4)不遮光,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分析,不遮光时植物会在中午出现光合午休现象,适当遮光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解答】(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80%遮光条件下,6:30时净光合速率为-0.3g/h·m2,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故选D;
(2)遮光绿萝白天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为,呼吸作用平均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因此白天光照8h,该盆绿萝能正常生长;
(3)不遮光条件下,12:30时绿萝的净光速率比遮光条件下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
(4)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快,植物体有机物积累速率越快,实验结果表明,在不遮光的条件下,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利于绿萝的生长。
故答案为:(1)D;(2)能;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平均速率;(3)强光下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吸收量下降;(4)不遮光,提高二氧化碳的供应量。
20.(2024九下·绍兴会考)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I】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II】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III】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1)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来炼铁,例如:,根据电子转移说,是 产物。
(2)工业上常通过单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该过程中单质碳表现出的性质与下列____(填序号)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相同。
A.
B.
C.
D.
(3)实验室将CO和铁的氧化物置于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至完全。反应过程中容器内部分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m的值为 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4)根据电子转移说,在CO与的反应中,若反应生成了3个Fe,则反应转移了 电子。
【答案】(1)氧化产物
(2)B
(3)16.8;FeO
(4)8
【知识点】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逐渐加深,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不同认识阶段进行解答。
【解答】(1)用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来炼铁时,由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碳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因此是氧化产物;
(2)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时,碳失去电子,被氧化,属于还原剂;
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时,过氧化氢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与氯气反应生成氧气,氧失电子,被氧化,因此过氧化氢是还原剂,故B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与硫酸、碘化钾反应生成水,氧得到电子,被还原,属于氧化剂,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与高锰酸钾、盐酸反应,生成水,氧得到电子,被还原,属于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O与FexOy反应,反应的CO的质量为(m-8.4)g,
yCO+ FexOy xFe+ yCO2
28y 56x 44y
m-8.4 m 13.2g
则
解得:m=16.8,,
则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O;
(4)在CO与Fe3O4反应时,,一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共失去8个电子,因此生成3个Fe的过程中得到8个电子。
故答案为:(1)氧化产物;(2)B;(3)16.8;FeO;(4)8。
21.(2024九下·绍兴会考)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等为原料先制得,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②
③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____(填字母)。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问题。
(I)写出乙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II)丙装置中,冷却水的作用是 (写出两点)。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I)实验时,须先从 管通入 气,再从另一导管中通入另一种气体。
(II)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3)某兴趣小组想检验市售纯碱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请根据题中已知方程式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无机试剂任选) 。
【答案】(1)C
(2);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b;二氧化碳;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
(3)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2)乙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因此可以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二氧化碳;
【解答】(1)a.碳酸氢钠易溶于水,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与其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无关,故b错误;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于氯化铵来说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更小一些,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故c正确;
故选C;
(2)①(I)通过分析可知,乙装置中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通入HCl气体后,HCl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II)丙装置中,冷却水的作用是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
②(I)利用戊装置进行实验时,除去HCl时,应长进短出,则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a中通入氨气;
(II)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是由于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
(3)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后能够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1)C;(2)①(I);(II)保持低温,提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②(I)b;二氧化碳;增大接触面积,使HCl气体被吸收的更加充分;(3)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用导管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氢钠。
22.(2024九下·绍兴会考)实验室有一杯装有200.0g的和混合溶液,小明同学用胶头滴管慢慢向其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关于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图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
A. B.
C. D.
(2)现测得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 Ba(OH)2 溶液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分别计算图中m和n的值?
【答案】(1)D
(2)一开始时,生成的沉淀全部是硫酸钡,生成的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设一开始时生成硫酸钡时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Ba(OH)2→ BaSO4
171 233
x 46.6g
解得:x=34.2g
则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设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y,
Ba(OH)2→ BaSO4
171 233
0.171n y
则y=0.233n
则此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0.233n;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硫酸镁与稀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氯化钡,据此解答。
【解答】(1)向硫酸镁与稀盐酸的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硫酸钡沉淀,因此沉淀质量增大,当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完毕后,再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与氯化钡,则沉淀质量继续增大,当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沉淀质量不再增加,因此D正确;故选D;
(2)根据向含有盐酸与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一开始时生成的沉淀全部是硫酸钡,生成的氢氧化镁能够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盐酸反应完毕后,生成的沉淀包括硫酸钡和氢氧化镁,硫酸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的沉淀全部是氢氧化镁,据此进行计算。
23.(2024九下·绍兴会考)空气能热水器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等优点。如图甲所示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图,其中压缩机、冷凝器、配套器件、蒸发器组成了热泉,热泉中封装了沸点很低的制冷剂。工作时,流过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从空气中吸热而汽化,然后通过压缩机压缩使气态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再通过冷凝器液化放热使水温升高,如此往复循环。表格中是某品牌两种型号的空气能热水器的测定参数(环境温度为、进水温度为时测定)。
(1)A型号热水器的热水产率为,表示它工作1h可使120L的水温度升高,这些水吸收的能量是 J,该热水器的制热功率为 kW;(水的比热容)
(2)定义“能效比”:空气能热水器在额定状态下工作时,制热功率与输入功率之比(即)。图乙为A型号热水器的能效标识,其能效比为 (计算结果取整数);
(3)若两型号热水器的能效比相同,对B型号,如果只要求其出水温度也为,则它工作1h能产热水 。
【答案】(1)1.806×107;5.02
(2)4:1
(3)76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Q吸=cm△t计算出1h能够使这些水吸收的热量;
再根据计算出该热水器的制热功率;
(2)根据能效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其能效比;
(3)根据Q吸=cm△t的变形公式计算出能够产热水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
【解答】(1)这些水吸收的热量:,
则它的制热功率:;
(2)这个热水器的能效比为: ;
(3)若出水温度为,则它工作1h能产热水质量为:
,
则水的体积:。
24.(2024九下·绍兴会考)项目化学习小组想利用热敏电阻的特性,将一个电压表改装成温度表。现在将热敏电阻接入图示甲电路,电源电压恒为,定值电阻。在范围内,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乙可知,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
(2)推导出电压表读数和的关系式 ;
(3)若将量程为3V的电压表改装成温度计,则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温度计的刻度特点: 。
【答案】(1)50Ω
(2)
(3)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知识点】电阻和电阻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图乙得出20℃时热敏电阻阻值;
(2)由电路图甲可知,R与Rt串联,电压表测Rt两端的电压,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压表的示数,并把2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代入求出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从而得出U与Rt的关系式;
(3)由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Rt的阻值最大,由图象可知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温度最低,然后结合(2)的解答得出测量的最低温度,从而得出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然后分析Rt与t的关系、U与Rt的关系得出U与t的关系,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1)由图乙可知,20℃时,热敏电阻阻值为50Ω;
(2)由电路图甲可知,R与Rt串联,电压表测Rt两端的电压,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电流:;
(3)当t=20℃时,Rt=50Ω,电压表的读数:
;
由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Rt的阻值最大,
由图象可知,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温度最低,
测量的最低温度为20℃,则改装后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为20℃~90℃;
由图象可知,Rt与t的关系为一次函数,
由可知,U与R1不成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则U与t不成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故改装后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故答案为:(1)50Ω;(2);(3)温度计的刻度不均匀。
25.(2024九下·绍兴会考)小明设计了一个自动注水装置,其原理图可简化为如图甲所示,杠杆以为支点,左右两侧的力臂满足,且始终保持水平;A端通过轻质杆与力传感器相连,B端通过轻质杆与一圆柱体C相连,圆柱体高,位于水箱内部。当水箱注满水后,开始缓慢放水(出水口未画出),测得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放出的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圆柱体C全部露出水面时,启动相应的传感器开始注水。求:
(1)圆柱体C的重力;
(2)圆柱体C的体积;
(3)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答案】(1)由图乙可知,当C完全被淹没时,则A端受到的压力F拉A=8N,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B端受到的拉力为:
;
则圆柱体C的重力为:G=F拉A=4N;
(2)由图乙可知,A端受到的最大压力为32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B端受到的最大压力:
;
此时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于C受力平衡,则F浮=G+F压B=4N+16N=20N,
由F浮=ρgV排得:
(3)由图乙可知,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则放出水的体积:
,
从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放出水的质量为9kg-1kg=8kg,则放出水的体积为:
,
则容器这部分的容积为:V容=V水'+V柱=8×10-3m3+2×10-3m3=1×10-2m3,
由于圆柱体的高度为0.2m,则容器的横截面积为:
,
则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从图乙中得知当圆柱体完全露出水面时,力传感器的示数为-8N,则此时A端受到的拉力为8N,此时B端受到的拉力为圆柱体C的重力,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计算;
(2)由图乙得出当C恰好完全浸没时,则A端受到的压力为32N,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计算出B端对圆柱体C的压力的大小,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此计算出C受到的浮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C的体积;
(3)由图乙可知,在放水时,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压力传感器的示数开始变化,说明圆柱体开始露出水面,由此计算出水箱注满水时,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解答】(1)由图乙可知,圆柱体C完全露出水面时,A端受到的拉力为8N,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B端受到的拉力,即圆柱体C的重力;
(2)由图乙得出当C恰好完全浸没时,则A端受到的F压A=8N,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计算出B端对圆柱体C的压力的大小,C受到重力、浮力与压力的作用,由于C受力平衡,则F浮=G+F压C,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出;
(3)由图乙可知,在放水时,放出水的质量为1kg时,圆柱体C开始露出水面,计算出此时放出水的体积,然后计算出从圆柱体从开始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放出水的体积,由此计算出盛圆柱体的这部分容器的容积,然后计算出容器的横截面积,进一步计算出水箱注满水后,圆柱体C的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