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赤壁赋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5赤壁赋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4: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赤壁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苏轼其人
2.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及句式
过程与方法
1.
课外自助预习、小组讨论,课内老师答疑疏通文意
2.
指导诵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面对人生不幸(挫折与苦难)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
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
欣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2学情分析
文科班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基本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
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3.
欣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赤壁赋
二、导入
面对不幸,他们……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
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现实的苦难,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也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看,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且基本失去人身自由的苏轼是如何面对的。
苏轼生平的逆境及逆境中的创作(见课件)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一)第一环节:
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四段文字的四次换韵。
第一段:




第二段:



//




第三段:



//



//



//
鹿


//



第四段:


//


//


//




//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二)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做状语:乌雀南飞//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活用做动词:顺流而东也//下江陵
◎形容词做动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宾语前置)
(三)第三环节: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1.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客-悲观
苏子-乐观
3.
见下表
部分
段落
内容
情感变化

1
月下泛舟


2-3
吊古伤今


4-5
阐述哲理

活动3【讲授】研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
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回答问题)
①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
②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明确:
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正是这美景让作者陶醉于其中,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彩以喜悦为主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后,背诵下列句子,并抽查背诵情况: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二)研习第二段
1.
提问:
(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回答问题)
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加以分析。
点拨明确:
“饮酒乐甚”转为“其声呜呜然”到“苏子愀然”。
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箫声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描写悲咽低回的哀音十分形象真切,托出作者矛盾心理、复杂思想。
2.
指导背诵第二段(抓住句首字〈加着重号的字〉背诵)
(1)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三)研习第三段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有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有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默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1)第三段感情如何
(2)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点拨(1)写“客”的回答,阐发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齐声朗读课文,感受“客”心中的因何而“悲”?
点拨(2)客之三悲:
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由个人短暂“寄蜉蝣”自然“长江无穷”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解说:在“客”的心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亦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霸气的英雄,他们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轻轻的走了,“而今安在”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延伸】有哪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四)研习第四段
齐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
点拨: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人生感悟,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感彩为“喜(‘客喜而笑’)”,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表现苏轼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活动4【活动】思考谈论
五、思考谈论
欣赏课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小组长总结讨论结果。抽查完成情况,让其中的两到三个小组宣读讨论结果。
【点拨】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景:水月流光
情:哀乐相生
理:物我相适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活动5【作业】总结,布置作业
六、总结,布置作业
面对不幸,作者以超然旷达的胸怀寄情山水,那么我们呢,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