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赤壁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第一段的情景交融特点,品味语言美。
3.积累字词知识并按思路试背。21cnjy.com
2学情分析
本文为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品。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性,作者的思想对于现代高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导入时着重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以求让学生能更轻松地理解后文流露出来的复杂思想。21·cn·jy·com
3重点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探讨第一段的情景交融特点,品味文赋的语言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导入:
1.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2.介绍作者成就
请学生讲讲自己所认识的东坡先生;(学生过往学过他的作品,对其有一定了解,在此可以畅所欲言)
教学目的:激趣
归纳其成就——多才多艺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风格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宋四家”之一
3.介绍作者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多灾多难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他既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自尽”,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释道的超然物外,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释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目的:此处引出其思想的复杂性,为理解本文后半段流露的富有思辨性思想打好基础,所以非常重要。
4.1.2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探究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略)
疏通字词,快速了解文章大意。
(1)字词
既望:既,已经;望,农历大月十六小月十五为望。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2)赏析语句:
本段中有一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请找出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形象的写出了月亮在东山上升起,似乎很善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21教育网
3.分析第一段内容,重点赏析作者写景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对于这次夜游,作者是从什么开始写的?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良辰
思考:在如此良辰,作者写了怎样的景?请用原文回答。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徘徊于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如此美景。
学生活动:分组发言,畅所欲言
教师活动:选择性提问,总结,点评。
(3)思考:这样美丽的景色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用原文回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如此朗月清风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乐
活动2【活动】小结本段内容,理清背诵线索,尝试背诵。
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活动3【活动】字词重点小结
两种修辞
——互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拟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两种句式
——状语后置(“游于赤壁”“月出于东山”“徘徊于斗牛”)
——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并试默;
2、继续预习课文;
3、完成<学案>第一课时练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