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项脊轩志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习作者从日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感悟世间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农村高中生,平时积累较少,对文言文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缺少系统收集,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习时间不足,因此有必要引导高一学生从哪些方面开始收集、积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找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感情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感情,从而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感悟世间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深沉的感伤之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4.1.2学时重点
掌握字词、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体会作者那深沉的感情,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加强感恩教育。
4.1.3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对亡母的那份深深的悲伤、遗憾之情。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总有些人、有些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些地方,我们会用不同方式去记录它们的点点滴滴。诗人徐志摩心中有一座康桥,于是为它写了一首诗《再别康桥》,鲁迅心中有一间三味书屋,于是为它写了一篇文章《三味书屋》,在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心中,也有一间小书屋,写了一篇文章叫《项脊轩志》,请大家翻到102页,今天我们要走进归有光心中的项脊轩。
二、解析题目
1、项脊轩:因作者远祖归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隆曾居于太仓项脊泾,故取“项脊”二字,一说它窄小,如在项和脊之间。
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2、
志,是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体。
小结:本文虽以轩为名,实则是写人物事迹。
三、
作者简介
归有光:结合注释,观看简介。
1、仕途不顺,亲人早逝,重振家业。
2、明代古文家,其散文“明文第一”。
活动2【讲授】文本研习
1、应掌握的字音、字词、句子,归纳如下:
①字音:垣墙(yuán)
栏楯(shǔn)偃(yǎn)仰
异爨(cuàn)
老妪(yù
)、先妣(bǐ)、汝姊(zǐ)、呱呱(gū)
②字词:
词类活用(1)
名词活用为动词:垣、宴
(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前辟四窗、东犬西吠
虚词:而——往往而是、呱呱而泣,表修饰。通假字
而通“尔”
之——三五之夜
结构助词
的
先妣抚之甚厚
代词
指老妪
古今异义:再
③句式:状语后置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然予居于此
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判断句——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朗读第一段。
3、项脊轩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明确:狭小、破漏、昏暗,经修葺后,变为不漏、明亮、优美。
4、这一部分主要是写出了项脊轩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到修葺后的项脊轩,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朗读“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至结尾,找出作者在此处的乐趣具体有哪些?
明确:作者可悠然自得读圣贤书,还可赏良辰美景,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5、在结尾处有这个句子:“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既然本段强调了“多可喜”,但怎么又说“多可悲”呢?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作用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6、听听朗读,结合画面,思考:作者的悲从何而来?
明确:悲——①叔伯分家,具体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析: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篱笆易拆,石墙难倒,隔阂愈发深了。)说明家道衰落。②借老妪之口回忆母亲。共回忆了两件事“某所,而母立于兹”和关心女儿。
7、在回忆的两件事中,哪一件最让作者悲伤?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
明确:听听老妪讲述先母疼爱女儿的往事。从“泣”字可知。
8、为什么此处讲述的内容会让作者归有光如此悲伤?
明确:当母亲听到还是婴儿的归有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姐姐哭声时,母亲的反应是:先“扣”后问,用“扣”是怕惊动孩子,而她询问的内容则是全天下母亲均会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孩子受寒了?是不是孩子饿了,想吃东西了?可以想象母亲此时心中是多么焦急、心疼,真的是稍有动静,立马过问,唯恐孩子冻着饿着了,未能健康成长。那“儿寒乎?欲食乎?的话语不需思量,显得多么朴实、亲切,多么真挚啊!无不体现处慈母的爱儿深情。8岁丧母的归有光,又何尝不曾拥有过这一份关怀呢?或许年幼的归有光尚未能体会这份爱子深情,但是18岁的归有光便能深深体会了,因此“余泣”。
9、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同学们,你们可曾体会到父母的这种亲情呢?
明确: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即可。
10、归有光听了老妪的叙述之后,慈母的爱儿深情深深触动了他的心扉,而今懂事的他,会有什么他想做而未能做到成为他此生的遗憾呢?
明确:作者幼年丧母,母亲疼爱儿女的时候,尚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懂事,现在长大了,成年了,懂得母亲的爱子深情,也想孝敬母亲,而母亲却早已离开人世,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此时此景,物是人非,伤感、失落、思念,种种思绪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终于化成了两行泪水,而这份伤心也感染了身边人老妪,一同哭泣不止。
11、因此,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后,该懂得什么?
明确:我们应懂得——孝敬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母。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春晚曾经有一个小品里面有一句台词:“人到中年,回到家里,还能亲亲切切地叫一声妈,那该有多幸福啊!”当然,同学们还未到中年,但从现在起我们应懂得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珍惜现在。
活动3【活动】拓展训练
感人的文章往往不是因为煽情的文字,而是生活中让人心动的朴素的细节,你可曾注意过?请观看图片。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题第二大题。
(2)、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件让你感动的小事。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
4.2.2学时重点
掌握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重点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4.2.3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对祖母、妻子那内敛的深情。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早早去世,带给归有光的是永恒的遗憾、伤痛,作者在《项脊轩志》一文中,还写了他的哪些遗憾呢?
活动2【讲授】文本研习
1、应掌握的字音、字词、句子,归纳如下:
①字音:阖门(hé)
象笏(hù)
长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归宁(níng
)
②字词: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朝
(2)名词用作状语:手植
虚词:而——扃牖而居
之——儿之成,则可待乎
取消句子独立性
久之
音节助词
吾妻死之年
代词
那
古今异义:归
③句式: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省略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判断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
2、朗读第三段。
3、作者在这一段中回忆了谁?
明确:大母——祖母。
4、回忆了祖母的哪些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①“吾儿,久不见若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5、从中我们能读到的祖母是一位怎么样的长辈?
明确:关心孙儿的身体健康,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言幽默风趣,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将自己的孙儿说成一足不出户的女郎)
在孙儿身上看到了希望。(儿之成,则可待乎)
将振兴家族的重担交付给了孙儿,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6、文中遣词造字有深意,在这段落中,我们读到了“阖门”、“顷之”,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明确:阖门——说明动作轻缓,怕惊扰了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顷之——一会儿,说明来回的时间短,而一裹脚老太太能走得如此之快,可见其心情之激动、急切,急于将家族希望寄予作者身上。
7、作者能否感受到祖母这一心意?文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
明确:
能。“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长号,长声号哭,可见回忆祖母心情之悲痛。
8、为什么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泣”,回忆祖母是却“长号不自禁”,怎么会重祖母而轻亲母?
明确:作者8岁丧母,是祖母把他抚养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与祖母相处时间长,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受到祖母对其的关心、期望。文中仅写祖母来探望一事,几个动作,三句言语,这几处细节描写已让我们深深品味到祖母对作者的关爱,那在归有光的成长过程中,祖母关心孙儿的生活、学习这样的事情必是数不胜数,作者不着意去描写大事,而是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于无声之处动人心魄。
9、祖母对他期望之大,归有光是否付诸行动?
明确:有,在文中第四段。
10、朗读第四段,本段记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11、在作者看来,得不焚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殆有神护者。”
12、这神可能是谁?
明确:先母、祖母。可见在作者心中,这两位亲人一直在庇护他,感恩在心。
13、原文到此本已结束,归有光于此文又续写了一段文字,提到谁?
明确:妻子。
14、朗读第五段。在本段中作者又回忆了有关妻子的哪些事?
明确:从余问古事;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5、从中能看出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
明确:相濡以沫,感情深厚。
16、哪件事最能体现他们的感情深厚?
明确:“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且何谓阁子也?”,因为姐姐回娘家还牵挂她的丈夫,很爱她的丈夫。小妹羡慕姐姐有个好丈夫,羡慕他们的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17、项脊轩本是学习之地,经亡妻一事后,作者“室坏不修”,结尾为何还要提及枇杷树呢?
明确: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了幸福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光,而又如此短暂。想起了亭亭玉立的妻子,而如今阴阳相隔,有物是人非之感。睹物思人,幽思缠绵,而且作者未着一笔刻画妻子如何栽种,笔墨皆省,寥寥几笔,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18、作者回忆先妣,用了一个“泣”字,写到大母,用一个“长号”,写到亡妻,为何无泪?
明确:作者幼年丧母,少年祖母去世,中年丧妻,一个个爱之甚深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人生的悲事集于一身,眼泪已尽,心如死灰,真是欲哭无泪。
三、小结:作者主要描写了三个女性的几件日常琐事,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琢”,以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为主,情到深处自动人。
活动3【活动】拓展训练
在生活中,你可曾感受到来自家人对你的无言关爱?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题第一大题。
(2)、完成第三段至第五段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活动5【练习】基础知识积累
1、请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阖门(
)
象笏(
)
长号(
)
扃牖(
)
归宁(
)
2、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请判断出虚词的用法和而意义
扃牖而居
之——儿之成,则可待乎
久之
吾妻死之年
4请写出归的古今含义:
古义:
今义:
5、请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
hé、hù、háo、jiōng
yǒ
( http: / / www.21cnjy.com )u、níng
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朝;名词用作状语:亲手
修饰,地;取消句子独立性
/音节助词/代词
那
女子出嫁/返回
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