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微专题11 反应历程(机理)图示分析
聚焦一 能量变化—反应历程(机理)图像
1.基元反应
大多数化学反应往往经过多个反应步骤才能实现,每一步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先后进行的基元反应反映了反应历程,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如H2和O2的反应需经历多步基元反应才能完成,主要的4步基元反应如下:
H2―→2H·(速率最小,称为决速步);
H·+O2―→·OH+O·;
O·+H2―→·OH+H·;
·OH+H2―→H2O+H·。
2.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认为,基元反应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变化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中间状态,这个状态称为过渡态。
AB+C―→[A…B…C]―→A+CB
反应物 过渡态 生成物
过渡态是反应过程中具有最高能量的一种结构状态,过渡态的能量与反应物的平均能量的差值相当于活化能[活化能(能垒)越高,此步基元反应速率越小]。例如,一溴甲烷与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CH3Br+OH-―→[Br…CH3…OH]―→Br-+CH3OH,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
3.活化能与反应机理
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改变反应机理,在反应机理中每一步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均比总反应的活化能低,故一般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如下图所示:
E1为总反应的活化能;E2、E3为使用催化剂后,反应机理中各步的活化能。
4.解答能量变化图像“四关键”
(1)明确图像横纵坐标的含义:一般是横轴表示反应过程,纵轴表示能量变化。
(2)细致观察各个步骤的变化:起始态、过渡态、最终态等。
(3)厘清图像变化与概念间的关系: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活化能、ΔH、稳定性等的正确判断。
(4)结合题意进行决速步骤的判断,ΔH的计算等。
√
√
2.(2023·新高考广东卷)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解析: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Ⅰ和Ⅱ,R转化为M经历两步,M转化为P又经历了两步,所以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项正确;由历程图可知,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R的浓度增大,B项正确;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Ⅱ时,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在所有反应中最大,反应速率小,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慢,C项错误;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Ⅰ时,R转化为M速率较大,而M转化为P速率较小,所以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项正确。
√
【练模拟】
3.(2025·广东名校联考)氨氧化法制硝酸中发生主反应NH3(g)+1.25O2(g) NO(g)+1.5H2O(g) ΔH1=-226.1 kJ·mol-1和副反应NH3(g)+O2(g) 0.5N2O(g)+1.5H2O(g) ΔH2=-276.3 kJ·mol-1两个竞争反应(忽略其他副反应),反应每生成1.5 mol H2O(g)的相对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测反应0.5N2O(g)+0.25O2(g) NO(g)
ΔH3=+50.2 kJ·mol-1
B.加入催化剂Ⅰ更有利于NO的生成
C.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平衡时体系内H2O的浓度降低
D.平衡后增大压强,物质N2O的浓度不变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用主反应减去副反应后得到0.5N2O(g)+0.25O2(g) NO(g) ΔH3=+50.2 kJ·mol-1,故A项正确;催化剂Ⅰ使主反应的活化能减小,使副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故更有利于生成NO,故B项正确;两个竞争反应的焓变均小于0,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H2O的平衡浓度降低,故C项正确;增大压强虽然对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副反应没有直接影响,但主反应的平衡会逆向移动,导致NH3和O2浓度增加,进而使副反应平衡正向移动,N2O的浓度会增大,故D项错误。
√
4.(2025·茂名联考)我国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催化剂电化学催化CO2生产HCOOH的催化性能,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三种催化剂,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该反应过程仅涉及σ键的断裂与形成
C.相同条件下,HCOOH(l)比CO2(g)稳定
D.相同条件下,使用催化剂In(101)时,反应过程中*OCHO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使用三种催化剂,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涉及π键的断裂与形成,B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由题图可知,HCOOH(l)所具有的能量比CO2(g)的低,故相同条件下,HCOOH(l)比CO2(g)稳定,C正确;相同条件下,使用催化剂In(101)时,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大,反应过程中*OCHO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聚焦二 物质催化循环—反应历程(机理)图像
1.“环式”物质催化循环图示
2.物质类别的判断
(1)催化剂的判断:一般地,催化剂在机理图中多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
(2)反应物的判断: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是反应物。
(3)中间体的判断:转化历程中生成,随之又参与下一步反应,一般不脱离整个历程。
(4)生成物的判断: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一般是生成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
B.反应制得1 mol Cl2,须投入2 mol CuO
C.升高反应温度,HCl被O2氧化制Cl2的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D.图中转化涉及的反应中有两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解析:结合题图及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Y、Z是反应物HCl和O2,X、W是生成物Cl2和H2O;根据原子守恒进行分析,CuO与Y反应生成Cu(OH)Cl,故Y为HCl,Z为O2;CuCl2分解生成X和CuCl,故X为Cl2,W为H2O。由上述分析可知,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A正确;CuO是催化剂,反应前后的量不变,故反应制得1 mol Cl2,不一定要投入2 mol CuO,B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C正确;分析图中各元素化合价可知,有单质参与的两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2CuCl2===Cl2↑+2CuCl、4CuCl+O2===2Cu2OCl2,D正确。
2.(2024·新高考广东卷)在非水溶剂中,将CO2转化为化合物ii(一种重要的电子化学品)的催化机理示意图如下,其中的催化剂有________和________。
AcOH
KI
【练模拟】
3.CO2/C2H4耦合反应制备丙烯酸甲酯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步骤①知,加成反应也可生成酯类物质
B.反应过程中存在C—H的断裂
C.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D.若将步骤②中CH3I换为CH3CH2I,则产品将变为丙烯酸乙酯
√
√微专题11 反应历程(机理)图示分析
聚焦一 能量变化—反应历程(机理)图像
INCLUDEPICTURE "核心精讲.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核心精讲.tif" \* MERGEFORMATINET
1.基元反应
大多数化学反应往往经过多个反应步骤才能实现,每一步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先后进行的基元反应反映了反应历程,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如H2和O2的反应需经历多步基元反应才能完成,主要的4步基元反应如下:
H2―→2H·(速率最小,称为决速步);
H·+O2―→·OH+O·;
O·+H2―→·OH+H·;
·OH+H2―→H2O+H·。
2.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认为,基元反应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变化过程中要经历一个中间状态,这个状态称为过渡态。
AB+C―→[A…B…C]―→A+CB
反应物 过渡态 生成物
过渡态是反应过程中具有最高能量的一种结构状态,过渡态的能量与反应物的平均能量的差值相当于活化能[活化能(能垒)越高,此步基元反应速率越小]。例如,一溴甲烷与NaOH溶液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CH3Br+OH-―→[Br…CH3…OH]―→Br-+CH3OH,反应历程示意图如下:
INCLUDEPICTURE "+b24-238.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b24-238.TIF" \* MERGEFORMATINET
3.活化能与反应机理
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改变反应机理,在反应机理中每一步反应的活化能不同,且均比总反应的活化能低,故一般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B24-238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B24-238A.TIF" \* MERGEFORMATINET
E1为总反应的活化能;E2、E3为使用催化剂后,反应机理中各步的活化能。
4.解答能量变化图像“四关键”
(1)明确图像横纵坐标的含义:一般是横轴表示反应过程,纵轴表示能量变化。
(2)细致观察各个步骤的变化:起始态、过渡态、最终态等。
(3)厘清图像变化与概念间的关系: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活化能、ΔH、稳定性等的正确判断。
(4)结合题意进行决速步骤的判断,ΔH的计算等。
INCLUDEPICTURE "即时巩固.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即时巩固.tif" \* MERGEFORMATINET
【练真题】
1.(2024·新高考广东卷)对反应S(g) T(g)(I为中间产物),相同条件下:①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②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减小。基于以上事实,可能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无催化剂,……为有催化剂)为( A )
INCLUDEPICTURE "25NQ7A.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NQ7A.TIF" \* MERGEFORMATINET
解析:提高反应温度,增大,说明升高温度,总反应S(g) T(g)平衡逆向移动,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反应S(g) I(g)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D项错误;由题图可知,S(g) I(g)的活化能比I(g) T(g)的活化能大,则S(g) I(g)为该反应的决速步骤,加入催化剂降低该过程的活化能,故A项正确、B项错误。
2.(2023·新高考广东卷)催化剂Ⅰ和Ⅱ均能催化反应R(g) P(g),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INCLUDEPICTURE "23GKD8.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3GKD8.TIF" \* MERGEFORMATINET
A.使用Ⅰ和Ⅱ,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
C.使用Ⅱ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
D.使用Ⅰ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解析: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Ⅰ和Ⅱ,R转化为M经历两步,M转化为P又经历了两步,所以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项正确;由历程图可知,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R的浓度增大,B项正确;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Ⅱ时,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在所有反应中最大,反应速率小,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慢,C项错误;由历程图可知,使用Ⅰ时,R转化为M速率较大,而M转化为P速率较小,所以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项正确。
【练模拟】
3.(2025·广东名校联考)氨氧化法制硝酸中发生主反应NH3(g)+1.25O2(g) NO(g)+1.5H2O(g) ΔH1=-226.1 kJ·mol-1和副反应NH3(g)+O2(g) 0.5N2O(g)+1.5H2O(g) ΔH2=-276.3 kJ·mol-1两个竞争反应(忽略其他副反应),反应每生成1.5 mol H2O(g)的相对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INCLUDEPICTURE "26GDB3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GDB39.TIF" \* MERGEFORMATINET
A.推测反应0.5N2O(g)+0.25O2(g) NO(g) ΔH3=+50.2 kJ·mol-1
B.加入催化剂Ⅰ更有利于NO的生成
C.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平衡时体系内H2O的浓度降低
D.平衡后增大压强,物质N2O的浓度不变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用主反应减去副反应后得到0.5N2O(g)+0.25O2(g) NO(g) ΔH3=+50.2 kJ·mol-1,故A项正确;催化剂Ⅰ使主反应的活化能减小,使副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故更有利于生成NO,故B项正确;两个竞争反应的焓变均小于0,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H2O的平衡浓度降低,故C项正确;增大压强虽然对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副反应没有直接影响,但主反应的平衡会逆向移动,导致NH3和O2浓度增加,进而使副反应平衡正向移动,N2O的浓度会增大,故D项错误。
4.(2025·茂名联考)我国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催化剂电化学催化CO2生产HCOOH的催化性能,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INCLUDEPICTURE "26GDB37.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GDB37.TIF" \* MERGEFORMATINET
A.使用三种催化剂,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
B.该反应过程仅涉及σ键的断裂与形成
C.相同条件下,HCOOH(l)比CO2(g)稳定
D.相同条件下,使用催化剂In(101)时,反应过程中*OCHO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使用三种催化剂,反应历程都分4步进行,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涉及π键的断裂与形成,B错误;能量越低越稳定,由题图可知,HCOOH(l)所具有的能量比CO2(g)的低,故相同条件下,HCOOH(l)比CO2(g)稳定,C正确;相同条件下,使用催化剂In(101)时,活化能较低,反应速率较大,反应过程中*OCHO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D正确。
聚焦二 物质催化循环—反应历程(机理)图像
INCLUDEPICTURE "核心精讲.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核心精讲.tif" \* MERGEFORMATINET
1.“环式”物质催化循环图示
INCLUDEPICTURE "B24-24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B24-241.TIF" \* MERGEFORMATINET
2.物质类别的判断
(1)催化剂的判断:一般地,催化剂在机理图中多是以完整的循环出现的。
(2)反应物的判断:通过一个箭头进入整个历程的物质是反应物。
(3)中间体的判断:转化历程中生成,随之又参与下一步反应,一般不脱离整个历程。
(4)生成物的判断:通过一个箭头最终脱离整个历程的物质一般是生成物。
INCLUDEPICTURE "即时巩固.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即时巩固.tif" \* MERGEFORMATINET
【练真题】
1.(2024·新高考北京卷)可采用Deacon催化氧化法将工业副产物HCl制成Cl2,实现氯资源的再利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4HCl(g)+O2(g)2Cl2(g)+2H2O(g) ΔH=-114.4 kJ·mol-1。下图所示为该法的一种催化机理。
INCLUDEPICTURE "25BQ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BQ6.TIF" \* MERGEFORMATINET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
B.反应制得1 mol Cl2,须投入2 mol CuO
C.升高反应温度,HCl被O2氧化制Cl2的反应平衡常数减小
D.图中转化涉及的反应中有两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结合题图及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Y、Z是反应物HCl和O2,X、W是生成物Cl2和H2O;根据原子守恒进行分析,CuO与Y反应生成Cu(OH)Cl,故Y为HCl,Z为O2;CuCl2分解生成X和CuCl,故X为Cl2,W为H2O。由上述分析可知,Y为反应物HCl,W为生成物H2O,A正确;CuO是催化剂,反应前后的量不变,故反应制得1 mol Cl2,不一定要投入2 mol CuO,B错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C正确;分析图中各元素化合价可知,有单质参与的两个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2CuCl2===Cl2↑+2CuCl、4CuCl+O2===2Cu2OCl2,D正确。
2.(2024·新高考广东卷)在非水溶剂中,将CO2转化为化合物ii(一种重要的电子化学品)的催化机理示意图如下,其中的催化剂有________和________。
INCLUDEPICTURE "25NQ1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NQ16.TIF" \* MERGEFORMATINET
答案:AcOH KI
【练模拟】
3.CO2/C2H4耦合反应制备丙烯酸甲酯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INCLUDEPICTURE "25HXL3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35.TIF" \* MERGEFORMATINET
A.由步骤①知,加成反应也可生成酯类物质
B.反应过程中存在C—H的断裂
C.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D.若将步骤②中CH3I换为CH3CH2I,则产品将变为丙烯酸乙酯
解析:由题图可知,CO2/C2H4耦合反应制备丙烯酸甲酯的反应物为二氧化碳、乙烯和一碘甲烷,生成物为丙烯酸甲酯和碘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H2===CH2+CH3ICH2===CHCOOCH3+HI。A.由题图可知,步骤①为LnNi、乙烯与二氧
化碳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酯 INCLUDEPICTURE "25HXL36.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36.tif" \* MERGEFORMATINET ,故A正确;B.由题图可知,步骤③中生成碳碳双键,存在C—H的断裂,故B正确;C.由分析可知,生成物为丙烯酸甲酯和碘化氢,故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不可能为100%,故C错误;D.由分析可知,二氧化碳、乙烯和一碘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丙烯酸甲酯和碘化氢,则二氧化碳、乙烯和碘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丙烯酸乙酯和碘化氢,故D正确。
4.(2023·新高考湖南卷)N2H4是一种强还原性的高能物质,在航天、能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我国科学家合成的某Ru(Ⅱ)催化剂{用[L-Ru—NH3]+表示}能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其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INCLUDEPICTURE "23HNG10.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3HNG10.TIF" \* MERGEFORMATINET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
B.M中Ru的化合价为+3
C.该过程有非极性键的形成
D.该过程的总反应式:4NH3-2e-===N2H4+2NH
解析:由题图可知,Ru(Ⅱ)被氧化至Ru(Ⅲ)后,[L-Ru—NH3]2+可与NH3反应生成[L-Ru—NH2]+和NH,配体NH3失去质子能力增强,A项正确;结合题图可知,[L-Ru—NH3]2+→[L-Ru—NH2]+失去1个H,所带电荷数减1,则Ru化合价不变,与[L-Ru—NH2]+相比,M中N含有1个单电子,所以Ru的化合价不是+3,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有N—N非极性键的形成,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总反应为4NH3-2e-===N2H4+2NH,D项正确。
课时跟踪练38
[基础巩固]
1.已知4NH3(g)+5O2(g)===4NO(g)+6H2O(g)的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
A.v(O2)=v(NO)
B.v(O2)=v(H2O)
C.v(NH3)=v(H2O)
D.v(NH3)=v(O2)
解析: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故v(O2)=v(NO);=,故v(O2)=v(H2O);==,故v(NH3)=v(H2O);=,故v(NH3)=v(O2)。
2.可逆反应:A(g)+3B(s) 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C )
A.v(A)=0.5 mol·L-1·min-1
B.v(B)=1.2 mol·L-1·s-1
C.v(C)=0.1 mol·L-1·s-1
D.v(D)=0.4 mol·L-1·min-1
解析: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同一单位)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由题给信息可知,==0.5 mol·L-1·min-1,B是固体,其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浓度变化表示化学反应速率,==0.05 mol·L-1·s-1=3 mol·L-1·min-1,==0.2 mol·L-1·min-1,故反应速率最大的是C项。
3.(2025·茂名调研)改变下列因素,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C )
A.增大反应物浓度 B.减小反应物浓度
C.升高温度 D.增大压强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A不符合题意;减小反应物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减少,B不符合题意;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C符合题意;增大压强,即减小反应容器容积,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D不符合题意。
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3H2(g)+3CO(g)===CH3OCH3(g)+CO2(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INCLUDEPICTURE "25HXL7.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7.TIF" \* MERGEFORMATINET
A.图Ⅰ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H2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Ⅰ研究的是t0时刻降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析:A.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图Ⅰ研究的不可能是t0时刻增大H2的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B.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图Ⅰ研究的不可能是t0时刻降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C.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减小,所以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正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图Ⅱ研究的不可能是t0时刻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错误;D.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图Ⅱ研究的是t0时刻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正确。
5.(2025·梅州模拟)同一体系内存在竞争反应:①A(g) B(g),②A(g) C(g)。测得反应速率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INCLUDEPICTURE "HXFY1-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HXFY1-1.TIF" \* MERGEFORMATINET
A.反应①的反应限度大于反应②
B.加入催化剂一定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
C.无催化剂时t2 min后反应①达到平衡
D.加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C的产率
解析:反应①和反应②相互竞争,未加入催化剂时,生成B的速率更大,浓度更大,说明反应①的反应限度大于反应②的反应限度,A正确;加入催化剂,生成C的速率明显增大,生成B的速率略有减小,说明加入催化剂不一定增大反应速率,B错误;反应速率不变时,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无催化剂时t2后反应①达到平衡,C正确;加入催化剂,生成C的速率明显增大,相同时间内生成的C更多,提高了C的产率,D正确。
6.由下列实验事实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在Na2S2O3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其他条件相同时,Na2S2O3溶液浓度越大,析出S沉淀所需时间越短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催化剂一定不参与化学反应
续上表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C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等质量的、形状相同的锌粒反应 反应开始时速率相同
D 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把容器容积缩小一半 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A项正确;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但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B项错误;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中,起始氢离子浓度不同,因此反应开始时速率不同,C项错误;缩小容器容积,即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项错误。
7.对水样中影响M分解速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在相同温度下,M的物质的量浓度c(M)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INCLUDEPICTURE "PXY75.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PXY75.TIF" \* MERGEFORMATINET
A.水样pH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小
B.水样中添加Cu2+,能增大M的分解速率
C.由①③得,反应物浓度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小
D.在0~20 min内,②中M的分解速率为0.015 mol·L-1·min-1
解析:曲线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大,pH:①>②,溶液初始浓度相同,斜率:①<②,说明水样pH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小,故A正确;对于③④,初始浓度都为0.20 mol·L-1,pH=4时,③中不加Cu2+,④中加Cu2+,斜率:③<④,反应速率:③<④,所以水样中添加Cu2+,能增大M的分解速率,故B正确;①③pH相同,初始浓度:①>③,斜率:①>③,反应速率:①>③,说明反应物浓度越大,M的分解速率越大,故C错误;0~20 min内,②中M的分解速率v(M)= mol·L-1·min-1=0.015 mol·L-1·min-1,故D正确。
8.(1)在400 ℃时,将一定量的AB2(g)和14 mol B2(g)压入一个盛有催化剂的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AB2(g)+B2(g) 2AB3(g),已知2 min后,容器中剩余2 mol AB2和12 mol B2。
①反应中消耗了________mol AB2(g),2 min后AB3(g)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
②2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前容器内压强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之比为________。
INCLUDEPICTURE "XT1.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XT1.TIF" \* MERGEFORMATINET
(2)某温度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①Z的产率是________。
②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三种物质都是气体,则平衡时X所占体积的百分比为_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
解析:(1)①已知2 min后,容器中剩余2 mol AB2(g)和12 mol B2(g),因此消耗B2(g)的物质的量是14 mol-12 mol=2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消耗了4 mol AB2(g),同时生成4 mol AB3(g),因此2 min后AB3(g)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4 mol·L-1。②2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B2)==0.1 mol·L-1·min-1。③恒温恒容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前容器内压强与反应后容器内压强之比为=。
(2)达到平衡时消耗X的物质的量是1.0 mol-0.7 mol=0.3 mol,消耗Y的物质的量是1.0 mol-0.9 mol=0.1 mol,生成Z的物质的量是0.2 mol,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 2Z,Z的理论产量是 mol,平衡时生成0.2 mol Z,所以Z的产率是×100%=30%。若三种物质都是气体,则平衡时X所占体积的百分比为×100%≈38.9%。
答案:(1)①4 0.4 mol·L-1 ②0.1 mol·L-1·min-1 ③10∶9 (2)①30% ②3X+Y 2Z ③38.9%
[素养提升]
9.(2025·江门第一中学月考)T ℃时,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气体A与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反应过程中A、B、C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INCLUDEPICTURE "26GDB33.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GDB33.TIF" \* MERGEFORMATINET
A.10 s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6 mol·L-1·s-1
B.10 s时充入氦气,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B 2C
D.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解析:10 s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3 mol·L-1·s-1,A错误;恒容密闭容器中,10 s时充入氦气,不影响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气体A、B为反应物,气体C为生成物,0~10 s内,A、B、C浓度变化量之比为∶∶=1∶3∶2, 10 s时反应达到平衡,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3B(g) 2C(g),C错误;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正确。
10.某温度下,在金表面发生反应:2N2O(g)===2N2(g)+O2(g),其速率方程为v=kcn(N2O)(k为速率常数)。反应过程中,c(N2O)与S(催化剂)及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T1/2(半衰期)为反应物消耗一半所用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INCLUDEPICTURE "25HXL8.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8.TIF" \* MERGEFORMATINET
A.n=2,Ⅰ条件下k=0.075 mol·L-1·min-1
B.其他条件相同,S(催化剂)越大,k越大
C.其他条件相同,c(N2O)增大,反应速率不变
D.该温度下,当S(催化剂)=450 m2·g-1、c(N2O)起始=3.0 mol·L-1时,T1/2为20 min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Ⅰ和Ⅲ的S(催化剂)相同,起始浓度不同,但反应速率相同,说明反应速率与起始浓度无关,所以n=0,k=v(N2O)=0.075 mol·L-1·min-1,A错误,C正确;由题图可知,Ⅱ斜率最大,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S(催化剂) 越大,k越大,B正确;该温度下,S(催化剂)=450 m2·g-1,c(N2O)起始=3.0 mol·L-1时,由题图可知,消耗一半N2O即消耗1.5 mol·L-1 N2O所用的时间为20 min,所以T1/2为20 min,D正确。
11.(2025·东莞六校联考)1,3-丁二烯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反应Ⅰ和反应Ⅱ都经过同一中间体,进一步发生基元反应②和基元反应③得到两种不同的加成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INCLUDEPICTURE "26GDB43.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6GDB43.TIF" \* MERGEFORMATINET
A.基元反应①ΔH>0,基元反应②ΔH<0
B.基元反应③相对于基元反应②为慢反应
C.同一条件下,反应Ⅱ的倾向性比反应Ⅰ的倾向性大
D.反应过程中,升高温度,1,2-加成产物的产率明显增加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基元反应①为吸热反应,ΔH>0,基元反应②为放热反应,ΔH<0,A正确;基元反应③相对于基元反应②活化能较大,反应速率较小,所以基元反应③相对于基元反应②为慢反应,B正确;根据ΔG=ΔH-TΔS<0,反应可自发进行,两反应均为熵减反应,反应Ⅰ为吸热反应,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同一条件下,反应Ⅱ的倾向性比反应Ⅰ的倾向性大,C正确;根据题图可知,1,2-加成反应中基元反应②的活化能比1,4-加成反应中基元反应③的小,升高温度,对于1,2-加成反应产率影响较小,D错误。
12.实验小组探究(NH4)2S2O8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及其速率,实验过程和现象见下表。
编号 1-1 1-2
实验操作 INCLUDEPICTURE "25HXL9.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25HXL10.TIF"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25HXL10.TIF" \* MERGEFORMATINET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溶液立即变蓝
已知:i.(NH4)2S2O8具有强氧化性,能完全电离,S2O易被还原为SO;ii.淀粉检测I2的灵敏度很高,遇低浓度的I2即可快速变蓝;iii.I2可与S2O发生反应:2S2O+I2===S4O+2I-。
(1)实验1-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H4)2S2O8与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NH4)2S2O8与KI反应的速率,小组同学分别向两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试剂,并记录变色时间,见下表。
编号 0.2 mol·L-1KI溶液/mL 0.01 mol·L-1Na2S2O3溶液/mL 蒸馏水/mL 0.4%的淀粉溶液/滴 0.2 mol·L-1(NH4)2S2O8溶液/mL 变色时间/s
2-1 2 0 2.8 2 0.2 立即
2-2 2 0.8 0.2 2 2 30
①实验2-1不能用于测定(NH4)2S2O8与KI反应的速率,原因除变色时间过短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Na2S2O3溶液后溶液变蓝的时间明显增长,甲同学对此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1:(NH4)2S2O8先与Na2S2O3反应,使 c(S2O)降低;
猜想2:(NH4)2S2O8先与KI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甲同学提出猜想1的依据:由已知信息iii推测,Na2S2O3的还原性________ (填“强于”或“弱于”)KI的还原性。
b.乙同学根据现有数据证明猜想1不成立,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补全猜想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查阅文献表明猜想2成立。根据实验2-2的数据,计算30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S2O)=________ mol·L-1·s-1(写出计算式即可)。
解析:(1)空气中的氧气也可能将I-氧化为I2,所以实验1-1的目的是做对照,排除O2氧化I-的干扰。(2)(NH4)2S2O8与KI反应生成SO和I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S2O+2I-===2SO+I2。(3)①无Na2S2O3时,生成少量I2后淀粉立即变蓝,无法确定S2O与I-反应的浓度变化,故实验2-1不能用于测定(NH4)2S2O8与KI反应的速率。②a.已知I2可与S2O发生反应:2S2O+I2===S4O+2I-,该反应中I2是氧化剂,S2O是还原剂,I-是还原产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知,Na2S2O3的还原性强于KI的还原性;b.根据信息i和信息iii可以推测S2O与S2O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2S2O===2SO+S4O,实验2-2中,起始n(S2O)=4×10-4 mol,起始n(S2O)=8×10-6 mol,二者反应后n(S2O)=3.96×10-4 mol,仍高于实验2-1中起始n(S2O)(4×10-5 mol),溶液应立即变蓝,与实际不符,故猜想1不成立。c.根据已知信息iii可知,加入Na2S2O3溶液后溶液变蓝的时间明显增长的原因可能是(NH4)2S2O8先与KI反应,生成的I2与Na2S2O3迅速反应,待Na2S2O3消耗完,继续生成I2时,淀粉才变蓝。③(NH4)2S2O8 先与KI反应生成I2,然后I2与Na2S2O3迅速反应,由离子方程式S2O+2I-===2SO+I2和2S2O+I2===S4O+2I-可知,n[(NH4)2S2O8]=n(Na2S2O3)= mol,溶液总体积V=(2+0.8+0.2+2)×10-3 L=5×10-3 L,故v(S2O)= mol·L-1·s-1。
答案:(1)做对照,排除O2氧化I-的干扰
(2)S2O+2I-===2SO+I2
(3)①无Na2S2O3时,生成少量I2后淀粉立即变蓝,无法确定S2O与I-反应的浓度变化
②a.强于 b.实验2-2中,Na2S2O8与Na2S2O3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n(S2O)仍高于实验2-1中起始n(S2O)(4×10-5 mol),溶液应立即变蓝 c.生成的I2与Na2S2O3迅速反应,待Na2S2O3消耗完,继续生成I2时,淀粉才变蓝
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