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污染指的是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对人类与地球自然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热爱星空的人们和天文学家来说,光污染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观星等天文观测的严重干扰,它已使得世界上80%以上的人失去了欣赏黑暗夜空中璀璨星光与美丽银河这份宝贵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机会!那么,为什么光污染会让原本闪耀的繁星看不见,使得天文观测越来越困难呢?
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夜天光背景是由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而形成的。自然光包括月光、大气辉光、地球大气电离层中的离子复合产生的荧光发射等。这里我们关心的主要是人造光的影响,各种由于设计或使用不善而向夜空照射的人造光源(即朝天光),如设计不合理的路灯、商场大楼的霓虹灯、居民住宅不拉窗帘的照明灯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中的云雾、气溶胶或大气污染物所散射而形成了明亮的漫射“天幕”。
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夜天光背景增亮会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继而影响观测的极限星等(即可以看到最暗星的星等值)。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就好比我们之前可以看到约2等的北极星,而现在却只能看到0等的织女星了!
二是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明亮的夜天光背景还会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导致其无法观测研究较暗的天体,好像得了白内障!
当然,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例如在地球的高海拔地区(如西藏或南极内陆),空气非常稀薄且清澈,因此其对光的散射能力也自然很低,所以在那里甚至可以用一根手指就将太阳光完全遮挡。
(摘编自《为什么星星消失不见?》)
材料二:
新西兰南岛小镇特卡波,是世界上第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夜空静谧璀璨,银河与大团星座清晰可见。“游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只有在南半球才能观测到的南十字星,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流星划过夜空,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沿着特卡波湖畔漫步,不仅可以尽赏纯美夜空,也可以去约翰山领略新西兰独有的高地景色,这是独一无二的顶尖旅行体验。然而,在全球许多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照明、射灯、过度安装的路灯以及车灯等等光污染源头使得“抬头仰望星空”变得难上加难。
有关专家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容易引发肥胖、睡眠失调、抑郁焦虑、糖尿病和乳腺癌等疾病;极度浪费能源,因为超过50%室外光是多余的;剥夺了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星空遗产,曾经的古人可以尽情欣赏夜空,激发科学、宗教与文学的创作灵感,而如今全球有数以亿计的孩童都无法感受到璀璨银河的惊艳。
目前,人类接触到的人造光数量正在以人口增长率两倍的速度增长。万物的饮食、睡眠和繁殖模式都是由昼夜更替的节律所引导的,而人造光可以改变这种节律,从而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以及生物的行为。澳大利亚的多项研究表明,人工照明会使试图出海的濒危海龟失去方向感,会阻碍小丑鱼的孵化,减少高山侏儒负鼠的猎物供应,还会改变植物的生长、花期和资源分布等。
(摘编自《光污染会成为下一个全球危机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形成夜天光背景,所以它的亮度取决于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
B.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会使夜天光背景增亮,进而带来观测天体的反差和信噪比降低等影响,形成光污染。
C.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可能使我们在天文观测时“看不见”,而观测天体信噪比降低则可能让我们“看不清”。
D.大家都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观测天体的反差高一些时,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更暗一些,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星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
B.相对而言,我们在西藏地区会比在其他地区看到更美丽的星空,天文观测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小。
C.在新西兰的特卡波小镇,可以尽情欣赏璀璨星空,这有利于唤起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愫,激发各种创作灵感。
D.人造光的使用会改变昼夜更替的自然节律,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繁衍,所以人类不能够利用人造光趋利避害。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诗句中包含观星不利因素的是( )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C.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D.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简要分析。
5.假如要在远离尘嚣的一片草原建造一个“星空自然保护区”,请结合材料从防治光污染的角度提出你的设计建议,至少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上[注]·1900年—1934年,沉默者说
徐则臣
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十五岁的二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哑巴爷爷哑巴爷爷,每一个字都噎得伸长脖子,出——出事了!我问什么事。二蛋说,如——如——如玉奶奶被日本人的狗咬——咬——咬死了!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二蛋把我扶起来,终于理顺了舌头,哑巴爷爷,咱们先回家再说。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
院子里站满了街坊邻居。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的一领草席上,盖着我们家最白的一块白布。儿子、儿媳妇、两个孙子跪在尸体旁边,小孙女被儿媳妇揽在怀里,她不知道哥哥和大人们在干什么,只是惊恐地看着白布呈现出的奶奶的身形。血渗透白布,变成紫黑色,触目惊心。邻居们给我闪开一条路,我两腿一软,跌倒在地上。如玉。我沙哑的嗓子里这辈子都没喊出过如此结实粗壮的声音,我把嗓子都喊破了。如玉。
白布,我只掀开了一个角,惨不忍睹。如玉脸上和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皮肉,全被那条狼狗撕烂了。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如玉的两手像两把钳子死死地固定在狗腿上,直到她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直到死。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被八岁的小孙子背着跑回了家。
三个日本兵从东岳庙回来,还要渡河到对岸。翻译问村民河工家住哪儿,直接找到我家门上。如玉正带小孙女玩沙包。隔壁儿子家的门开着半扇,儿媳妇当时在堂屋做刺绣。防止节外生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把日本人打发走,如玉决定去给他们摆渡。水不凶猛的时候,如玉经常帮我摆渡,她的两只手因此骨节粗大,东西抓得牢靠。她把小孙女抱进儿子家的院门,然后关上门,跟着日本人和翻译去了渡口。快到码头,小孙女追过来了,身后跟着小孙子,他被他娘派出来看着妹妹。儿媳妇根本不知道日本人找上门要摆渡。
日本人走得快,已经上了船。仁丹小胡子拍起了手,说我小孙女长得像西洋娃娃。后边的日本兵就开始叫唤,翻译官把他们的要求翻译给如玉听,他们想看看生娃娃的女人,肯定是个漂亮的西洋女人。如玉让小孙子赶快带妹妹回家,她要往船上走;船动了,事就没了。小孙子背上妹妹往回走,这时候牵狗的日本兵松开了狗绳,狼狗迅速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一闪身堵住狼狗的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
蛮子营最靠边的住家离河边还有一段距离,邻居们听见有人叫了几声又没了声息,就没当回事。等两个孩子回到家词不达意地叫来我儿子,如玉已经仰面朝天死在荒草里,衣不蔽体,整个人被狼狗撕得稀烂。为了从狗腿上掰下她的手,如玉的十指的骨节被日本人生生折断。日本人自己把船渡到对岸,缆绳都没系,跳上岸就跑。船顺水漂流,搁浅在一个弧形的拐弯处。
我守了如玉两天,白天黑夜地坐在她身边。天热了,不能再不入土。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所有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她的身底下铺满了花,她的身上盖满了花。我要让她像我第一次闻见她时那样香,让她带着一身的香味离开这个世界。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坟墓在河滩上,儿子和蕙嫂他们都不赞同,发大水了容易被冲掉。我说冲掉了正好顺水漂流,回到风起淀。
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马可·波罗说,中国是世界的尽头。我去日本兵小分队驻扎的营地附近仔细转了一圈,回来把如玉埋的坛子从院子里的银杏树下挖出来。左轮手枪还在,三十三年不用还跟新的一样;子弹也一颗颗精神饱满,一点锈迹都没生。吃过晚饭,我把小孙女抱在怀里,跟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说,我去看看你们的娘和你们奶奶。我让儿子、儿媳看好三个孩子,让两个孙子看好妹妹。天太黑,他们以为我去如玉的坟边坐坐。
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站起身时我说,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我摸摸腰后和裤兜,枪硬邦邦的,子弹哗哗地响。
(有删改)
文本二:
北上·2014年,在门外等你
徐则臣
马思艺三岁那年,日本鬼子越过山海关进犯通州,放狼狗咬死了马思艺的奶奶,她爷爷不干了。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那天夜里,如果不是有个小日本好东西吃得太多,消化不了拉肚子,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那小日本在背后给了马福德两枪。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
(有删改)
[注]2019年,徐则臣的《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叙写了1901年—2014年这个时间段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写二蛋前来给“我”报信,文本二中写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前后呼应,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巧妙布局
B.文本一用较大篇幅描绘如玉被狗撕烂并抓破内脏的惨状,突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性,也反衬出如玉铁一般的意志。
C.文本一中“我”“又挖了一个坑”、“葬完如玉,我这一生也可以结束了”以及挖出手枪等情节,都表明了“我”要去报仇。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最终结局。
7.关于文中如玉遇害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兵的狼狗跳上岸要去追小孙女,如玉为了保护小孙女而堵住狼狗的路,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
B.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的手始终都没松。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但“我”回家时,如玉的尸体停在院子里,她脸上和身上已没有一块好皮肉。
D.“我”让儿子、孙子和二蛋把河滩上的野花都采回来,放进如玉的墓穴里,“我”去了如玉的坟边和她畅叙往事。
8.有评论认为徐则臣的《北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情”字,小说《北上》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9.同样是叙述马福德报仇之事,文本一和文本二叙述人称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运用不同人称来叙述呢?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义帝必不能A堪B非羽C弑帝D则帝杀E羽F不待G智者而后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牺牲,须牛、羊、豕三牲全备。
B.“于是”,表顺承,与“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中的“于是”意思不同。
C.“则”,表判断,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意思相同。
D.“始”,当初,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中的“始”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围”“患”“间”“疑”“怒”五个动词,巧妙地串联起事件,生动地刻画了事件中的人物。
B.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这一做法,既体现了人君的风度,也是项、范分歧的起因。
C.材料二中,苏轼对范增的谋略、才干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其中也暗含了对项羽不能知人善任的委婉批评。
D.苏轼《范增论》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引发了读者对智者洞察形势、保全自身、实现抱负等问题的思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14.苏轼说“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项羽之“疑”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①
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②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③。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注】①本首词创作于乾道元年,张孝祥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②赏心亭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遨头:指地方长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词上阕,词人由眼前桂林中秋景象联想起去年在建康时所度过的时光,今昔对比,感慨良多。
B.“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以中秋节浩大热闹的景象侧面表现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与“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词人在下阕中登楼赏景,月光如水,万物明净,与《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的景象类同,都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
D.本词在创作手法上以虚实结合为主,间用比喻,《念奴娇·过洞庭》整体上也呈现出此种风格。
16.本首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基于中秋佳节产生了“今夕何夕”的感慨,但在具体情感上却有所区别,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2)经典诵读活动中后期,有的同学劲头不足,有些松懈,老师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来告诫和鼓励他们要坚持下去。
(3)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 , ”,不算拒谏。
(4)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一句将岳阳楼置于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纵深中,奠定了全诗阔大的境界。
(5)以流水喻时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之一,古人常借流水表达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情绪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实用价值,希望产品能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其中,“治愈系”文化消费引人驻目。能够抚慰人心、缓解压力、带来宁静与舒适感的音乐、影视、文学等都可以归入“治愈系”文化的范踌。比如,“治愈系”音乐以柔和的旋律、温馨的歌词和舒缓的节奏闻名;“治愈系”影视作品,凭借细腻的情感描绘、唯美的画面成现朴素的人生哲理;“治愈系”文学作品以温暖人心的故事、优美的文字表达而受到读者的青徕。
①近年来,②治愈系文化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③涵盖实体商品、产品设计、生活方式、虚拟陪伴等多种门类。④它通过具象化的情感寄托与互动,⑤转移了人们的暂时焦虑和疲惫。比如,毛绒玩具以可爱的外观和柔软的手感抚慰消费者的内心;家居用品以温馨的色调、和谐的造型和柔软的材质为特点,营造出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基于网络的情绪价值服务,如“夸夸部落”为用户提供满屏的赞美,“情感树洞”让用户可以尽情倾诉郁闷的情绪。“治愈系”文化消费成为部分人心理上的避风港,但是,我们在适度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和舒适的同时,要时刻谨记:“治愈系”文化消费的目的, 。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改正。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3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铁以在地下运行为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底, ① 。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票价实惠,既 ② ,民众乐于搭乘。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 ③ 。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地铁以在地下运行为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D 3.D 4.①举例论证。段6以高海拔地区为例,论证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与地球大气的散射光的能力有关。
②比喻论证。段5以“得了白内障”为喻,论证信噪比下降对天文科研观测的致命影响。
③假设论证。段4、段5均以假设“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5倍”产生的后果来论证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5.①保护区要合理设计、使用人造光,如不安装霓虹灯、射灯,不过度安装路灯,限制车辆进入等。
②保护区的各种设计都要践行环保理念,减少大气污染,使空气保持清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自然光照射到地球大气……”错误,由原文“夜天光背景是由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而形成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所以它的亮度取决于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错误,由原文“当然,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可知,“取决于”以偏概全,“夜天光背景的亮度”还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
B.“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会使夜天光背景增亮,进而……形成光污染”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D.“大家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有关专家认为,光污染对地球健康的威胁与臭氧层空洞一样严重,给人类、动物与自然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可知,“大家都认为”应该为“有关专家认为”。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人类不能够利用人造光趋利避害”错误,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也可以利用人造光趋利避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人造光是不利因素,其他选项天晴、高海拔都是有利因素。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由原文“例如在地球的高海拔地区(如西藏或南极内陆),空气非常稀薄且清澈,因此其对光的散射能力也自然很低,所以在那里甚至可以用一根手指就将太阳光完全遮挡”可知,段6以高海拔地区为例,论证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与地球大气的散射光的能力有关。
比喻论证。由原文“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导致其无法观测研究较暗的天体,好像得了白内障”可知,段5以“得了白内障”为喻,论证信噪比下降对天文科研观测的致命影响。
假设论证。由原文“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就好比我们之前可以看到约2等的北极星,而现在却只能看到0等的织女星了”“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观测天体的信噪比将降低为原来的40%,信噪比的显著下降对于天文科研观测的影响是致命的”可知,段4、段5均以假设“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5倍”产生的后果来论证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然而,在全球许多国家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照明、射灯、过度安装的路灯以及车灯等等光污染源头使得‘头仰望星空’变得难上加难”可知,保护区要合理设计、使用人造光,如不安装霓虹灯、射灯,不过度安装路灯,限制车辆进入等。
结合“夜天光背景亮度的增加不仅与朝天照射的人造光强度有关,也与地球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水分和尘埃颗粒物散射光的能力有关。例如在地球的高海拔地区(如西藏或南极内陆),空气非常稀薄且清澈,因此其对光的散射能力也自然很低,所以在那里甚至可以用一根手指就将太阳光完全遮挡”可知,保护区的各种设计都要践行环保理念,减少大气污染,使空气保持清澈。
6.D 7.B 8.①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为了打发日本人,她去给他们摆渡。当日本兵放狗去追小孙女时,她用血肉之躯拖住了狼狗,保护了后代。②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马福德在如玉墓穴旁挖了一个坑,生死相依;他为如玉报仇,一口气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③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马福德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将那条狼狗撕成两半,死后两只眼还大睁着。 9.①文本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以马福德的后代马思艺为叙述者,这样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客观描述,也便于表达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③这样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转化,让文本一与文本二所在的章节紧密联结,构成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文本一对‘我’报仇之前的心理和准备的叙写较简略;文本二对报仇进行了详写”错误,应是文本一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详 写”,而文本二对报仇的叙写“较简略”。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特定情节内容的能力。
A.“日本兵使唤着狼狗向如玉扑来”错误,原文是“狼狗受了刺激,一跃而起向如玉扑来”,因此是狼狗自己扑过来的。
C.“二蛋告知如玉的死讯,‘我’不相信”错误,由“我头脑嗡地响起来,右腿被坏掉的左腿绊了一跤,摔到地上”“我把毛驴和褡裢扔给二蛋,撒开腿就往家里跑”可知,“我”当时是相信的,选项于文无据。
D.“和她畅叙往事”错误,原文是“我的确去了如玉的坟边。我坐在她身旁抽了一袋烟,跟她说了几句话。到头来我竟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了……”,因此没有“和她畅叙往事”。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能力。
首先通读文本,梳理主要情节内容;然后理解内容,分析探究小说蕴含的情感;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由“狼狗被放开来去抓小孙女的,如玉拦在中间,狼狗一个跃起扑上来,如玉抓住狼狗两只前腿,同时被撞倒在地上,无论狗怎么咬怎么抓,她始终都没松手”“因为如玉拖住了狼狗,小孙女才得以逃脱”可知,小说叙述了如玉为了保护孙女,誓死与狼狗搏斗的情景,表现了如玉对孙女的守护之情。
由“我和儿子在她的墓穴旁边又挖了一个坑。儿子问,挖这个干吗?我说,死了埋我”“如玉,等等我,到那边我还要对你好”“他要为老婆报仇。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可知,小说叙述了马福德在如玉死后,不惜生命为如玉报仇的事件,并且要在死后对如玉好,体现了马福德和如玉的生死不渝之情。
由“孤身一人夜闯日本鬼子小分队的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那条狼狗更是被他活活撕成两半”“蛮子营的老少爷们儿去收尸时,马福德的两只眼还大睁着”可知,马福德的妻子如玉被害后,他对侵华日军充满愤恨之情,因此孤身闯入驻地,一口气灭了十几个小日本,体现了马福德对侵华日军的愤恨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不同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首先比较阅读两则文本,然后结合内容理解分析采用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最后概述答案并分点作答。
由“我从城里回来,半道上遇到蕙嫂的孙子二蛋”等句子可知,文本一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马福德讲述了自己从城里回来,遇到二蛋,得知如玉被害,内心焦急,然后跑回家中,看到如玉被害的惨烈模样,内心愤恨,以及挖坑埋葬如玉,让如玉等着自己等事件。主人公马福德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又是事件的亲历者、主人公,第一人称更给人以真实感,便于展示马福德愤恨、伤心、痛苦等内心活动,直接表达马福德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由“马福德对老婆之好,成了传奇和佳话,现在还在蛮子营流传。他要为老婆报仇”等可知,文本二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叙述了马福德闯入日军驻地,自己消灭十几个小鬼子的故事,并且用“那真是个纯爷们儿。蛮子营的男丁从那时候起,就被家人教育,做男人要向马福德学,一定要对老婆好,不惜拿出命来对她好。二蛋就牢记了这个教导,后来二蛋娶了马福德的孙女”指出马福德报仇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冷静。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将文本一和文本二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交代了马福德报仇的原因,后者交代了马福德报仇的结果,更便于读者了解马福德的后人在当下的生活。
10.BDF 11.BC 12.B 13.(1)见到使者,假装惊愕地说:“我认为是亚父的使者,竟然反而是项王的使者。”
(2)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14.①项羽不听范增的劝阻;
②执意杀掉范增所拥立的义帝。
【导语】材料通过《史记》和苏轼《范增论》的双重视角,展现了楚汉争霸中范增与项羽关系的微妙变化。材料一以生动的叙事手法,刻画了陈平离间计的成功;材料二则以苏轼的史论笔法,深入剖析范增的政治抉择。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重事件描写,突出项羽的多疑性格;后者重理性分析,探讨人臣进退之道。苏轼“人必先疑”的论断,既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暗含对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中国传统史论“以史为鉴”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
“义帝必不能堪”为主谓结构,“义帝”为主语,“不能堪”为谓语,故在B处断开;
“非……则……” ,表示“不是……就是……”,“非羽弑帝”与“则帝杀羽”构成并列假设关系,故在“则”前D处断开;
“帝杀羽”为主谓宾结构,“不待智者”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中间均不不断开,故在“羽”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正确。
B.不正确。均表顺承,此时/接着。句意:应当在此时离去吗?/于是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
C.不正确。就是/却。句意: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D.正确。当初/才。句意: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故选B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也是项、范分歧的起因”错误。根据原文“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可知项羽、范增分歧的起因在杀不杀卿子冠军。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详”通“佯”,假装;“以为”,认为;“乃”,竟然。
(2)“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即“不见舆薪”;“为”,是;“明”,视力、目力;
“见”,表被动;“用恩”,布施恩德。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项羽不听范增的劝阻 :根据原文“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和“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可知,在鸿门宴上,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但项羽未听,这导致项羽开始对范增产生疑心。
②执意杀掉范增所拥立的义帝 :根据原文“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所封的上将),义帝必不能堪……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和“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可知,项羽在杀掉范增所拥立的义帝这件事上,也表现出了对范增的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担心,就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又撤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增启程走了,还没走到彭城,由于背上毒疮发作而身亡。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
苏子说:“范增离开得对,若不离开,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些离开。”那么,范增应当因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因此失掉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建议杀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说明他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事离去呢?《易经》说:‘懂得事情的预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下雪之前,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陈涉受到拥护,是因为打出了项燕和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侯反叛,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是否被杀,岂止是关系着楚国的盛衰,也关系到范增的祸福。义帝被杀,范增就没有长久独存之理。项羽杀宋义,是杀害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去离间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出虫子;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听得进去。陈平虽说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宋义),并且提拔他担任上将军,(如果宋义)不贤能能像这样(被赏识提拔)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之命杀死宋义,义帝必然不能容忍。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聪明人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想法。岂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极力反对却不被接受。不听他的话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此时开始的。
在项羽杀宋义时,项羽和范增同为义帝之臣,还没有确定君臣名分。替范增考虑,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不合就离开,不在此时弄清去留的分寸,并且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薄啊!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去,项羽也不会被灭。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15.B 16.同:因明月朗照感良辰之至,赞叹夜色美好,表达佳节来临的喜悦;借月之皎洁喻心之澄澈,体现词人高洁的人格追求、豪放旷达的胸襟。
异:本词于句首言之,引出下文今昔对照,是“岭边”境遇下的自我纾解,苦闷之中仍有凌云壮气。《念奴娇·过洞庭》于结尾收束全词,是“岭边”一年“孤光自照”经历后的情感倾吐,词人与自然同在,忘怀一切宠辱得失而洒脱自适。
【导语】以中秋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词人复杂心绪。上阕追忆去年建康赏心亭的热闹繁华,下阕转写眼前桂林清幽月色,虚实相生。“千里江山”的壮阔与“水明沙静”的澄澈形成鲜明对照,既流露对往昔的怀念,又透露出谪居时的淡泊心境。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这首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与‘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千里江山如画”二句直接描写建康中秋夜的热闹繁华,以“笙歌不夜”渲染节日的欢腾,表现词人回忆中的愉悦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则通过比喻(将洞庭湖比作美玉铺就的田地)和夸张手法,突出湖面的宁静辽阔,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暗含超脱世俗的情怀。 两者虽均写景,但一为实写热闹,一为虚写静谧,情感基调和手法不同,“异曲同工之妙”分析有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此词写到“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词人有感于良辰美景,表达出中秋佳节来临的喜悦之情。《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也是极力刻画良辰美景,表达喜悦之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写月色。此词“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也能体现明月的皎洁。都以月之皎洁喻心之澄澈,体现词人高洁的人格追求、豪放旷达的胸襟。
不同点:这首词这两句出现在词的最开头,引出下文与之形成对比。词中注解说明词人因谗言被罢官,此时虽然不幸,但在此境遇下,心中虽然苦闷,仍然怀有凌云之志。《念奴娇·过洞庭》中这两句出现在全词末端,词人写到“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忘怀一切宠辱得失,表现出潇洒乐观之情。情感核心为“物我两忘的超脱”与“豪迈高洁的襟怀”,展现与天地共鸣的豪情。全词无今昔对比,而是借景明志,表达超然物外的境界。
17.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辟邪说 难壬人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锱铢”“繁”“寡”“辟”“壬”。
18.①“驻目”的“驻”应改为“注”
②“范踌”的“踌”应改为“畴”
③“成现”的“成”应改为“呈”
④“青徕”的“徕”应改为“睐” 19.②应改为“治愈系文化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⑤应改为“暂时转移了人们的焦虑和疲惫”。 20.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调适心情后更好地投入生活、应对困难和挑战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①“引人注目”的“注”是“专注、集中”的意思,“驻”指停留、驻扎,没有“专注”的意思,所以“驻目”应改为“注目”。
②“范畴”指领域、范围,“畴”有田地、种类的意思,而“踌”指犹豫,所以“范踌”应是“范畴”。
③“呈现”指显出、露出,“成”没有“显出”的意思,所以“成现”应改为“呈现”。
④“青睐”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喜爱或重视,“睐”是看的意思,“徕”指招揽,所以“青徕”应写作“青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成分残缺,缺少“呈现”的宾语中心语,应在“发展”后加上“趋势”。
⑤句“转移了人们的暂时焦虑和疲惫”语序不当,“暂时”修饰的是“转移”,而不是“焦虑和疲惫”,应将“暂时”移到“转移”的前面。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对“治愈系”文化消费的介绍“‘治愈系’文化消费成为部分人心理上的避风港”,以及“但是”后的转折内容“我们在适度享受它带来的快乐和舒适的同时,要时刻谨记”可知,这里强调“治愈系”文化消费的目的不是让人逃避现实享受快乐和舒适,而是在短暂的治愈后能更好地投入新的生活和挑战,所以按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可补写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调适心情后更好地投入生活、应对困难和挑战”。
21.①可以节省地面空间
②(既)快捷又经济;
③地铁是最佳交通工具(或地铁出行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