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课件17张PPT。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给万物赋予生命、感情,使它们人格化。童话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伟大作家。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完成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90年代完成长篇小说《复活》。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想一想 北斗七星是怎么来的?七颗钻石是从哪儿飞出来的?水罐的神奇还体现在什么地方?给红色字注音:干涸 舔 唾沫 清澈 绊倒 瞬间hébàntiǎnshùnchètuò mo考一考词语积累钻石 焦渴 水罐 反正
绊倒 新鲜 干涸 涌出
递给 唾沫 旱灾 一瞬间
忍不住 匆匆忙忙 喜出望外无水有水银的金的大熊星座钻石水罐的变化变出了水变出了钻石、水流、星星木的变成银的变得端端正正银的变成金的将水省给母亲喝倒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
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喝
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水罐的变化变化原因爱心的力量四种爱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不能换,因为四种爱是一层一层升华的。 第一层,小姑娘对母亲的孝心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第二层,小姑娘仅有很少的一罐水,却仍能分给小狗喝,体现对动物的关爱。
第三层,生病的母亲不顾自己,把水让给小姑娘喝,体现最无私的母爱。
第四层,小姑娘忍住口渴,把仅有的水让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实现了爱的升华,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作者借故事表达了一个美好的心愿,这个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行乞的人,面对他们的“可怜相”,也许你曾有过同情他的举动。可是,有人说,那些人很多是为获取钱财而装出来的骗子,你帮了他,就是傻瓜,就是受骗上当。请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因为有这种丑恶的现象或自己受过骗,就收起了自己的爱心,永远拒绝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作者发挥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的故事。水是生命之源,可爱心比这生命之水更为珍贵。爱心使小姑娘、小狗、母亲、过路人得救了,爱心使世界得救了!爱心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关于爱的名人名言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 ——罗曼·罗兰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
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列夫·托尔斯泰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 我不认输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课后练笔-奇思妙想 托尔斯泰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将北斗七星赋予这样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他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永远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同学们能不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为“启明星”的来历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呢?请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试一试!再 见列夫·托尔斯泰生平概述
伟大而孤独的作家
11月20日,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逝世95周年的日子。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他不幸患上了肺炎。10天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逝世,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三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此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军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军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法庭上,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认出玛斯洛娃是当年他放纵和引诱的牺牲品后,灵魂被深深震动了。在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为维护农民利益,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1879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了,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实现平民化的夙愿,他第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