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数和负数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能熟练识别数的符号。
2.牢固掌握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并能清晰解释实际问题中的正负数含义。
3.通过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正负数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借助分析实际问题中正负数的应用,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透彻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熟练掌握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用正负数表示动态变化量,如体重增长值、允许偏差等。
正确认识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负数的分界点这一特殊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展示天气预报的图片,提问:某地零上 3℃记作 ,零下 3℃记作 ;公司财务中,盈利 50 万元记作 万元,亏损 10 万元记作 万元。让学生思考 和 、 和 在含义上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尝试用符号表示:水位上升 3 米 ;水位下降 3 米 ;考试加分 5 分 分;扣分 3 分 。
给出某箱橘子标准质量为 2.5 kg 的情境,提问:若实际质量多 65 g,如何表示?标签 “ ” 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财务等贴近生活的实例,迅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直观地发现 “相反意义的量” 需用符号区分,从而顺利抽象出正负数概念,同时为定义正负数巧妙做铺垫,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2.概念讲解
给出正数和负数的定义:
大于 0 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 “+” 号可以省略不写,如 + 3 可写成 3。
在正数前面加上 “-” 号的数叫做负数,如 - 5,负数的 “-” 号不能省略。
强调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用正负数表示的相反意义的量,如海拔高度中,高于海平面记为正,低于海平面记为负;存折交易中,存入记为正,支出记为负等。
设计意图:清晰明确地给出正负数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例题分析
例 1:某仓库本周货物进出情况如下(运进为正,运出为负,单位:吨):+5,-3,+8,-6,-2。
(1) 本周共运进货物多少吨?
(2) 本周共运出货物多少吨?
(3) 该仓库货物最终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变化了多少吨?
分析:
(1) 运进货物量为正数的和,即 5 + 8 = 13 吨。
(2) 运出货物量为负数绝对值的和,即 |-3| + |-6| + |-2| = 3 + 6 + 2 = 11 吨。
(3) 将所有数据相加,5 - 3 + 8 - 6 - 2 = 2 吨,结果为正,说明货物增多了,增多了 2 吨。
例 2:某工厂生产的零件标准质量为 100 克,实际生产的零件质量与标准质量相比,可能会有偏差。现有 5 个零件,它们的质量分别记录为:+2 克,-1 克,0 克,+3 克,-2 克。
(1) 这 5 个零件中,质量最大的是多少克?最小的是多少克?
(2) 这 5 个零件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
(1) 质量最大的是 100 + 3 = 103 克,最小的是 100 - 2 = 98 克。
(2) 先计算 5 个零件与标准质量差值的平均数:[(+2)+(-1)+0+(+3)+(-2)]÷5 = 2÷5 = 0.4 克,所以平均质量为 100 + 0.4 = 100.4 克。
例 3: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中途经过 5 个站点,上下车人数如下(上车为正,下车为负):起点站 + 8 人;第一站 + 2 人,-3 人;第二站 + 1 人,-4 人;第三站 + 3 人,-2 人;第四站 + 0 人,-5 人;第五站 + 1 人,-1 人。
(1) 在哪个站点上车人数最多?哪个站点下车人数最多?
(2) 到达终点站时,车上的人数比起点站多了还是少了?变化了多少人?
分析:
(1) 上车人数最多的是起点站,有 8 人;下车人数最多的是第四站,有 5 人。
(2) 计算各站人数变化总和:8 + 2 - 3 + 1 - 4 + 3 - 2 + 0 - 5 + 1 - 1 = 0 人,所以到达终点站时车上人数与起点站一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涵盖货物进出、零件质量偏差、公共汽车上下客人数等实际场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正负数概念进行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理解。
4.课堂练习
练习 1:某股票本周的涨跌情况如下(上涨为正,下跌为负,单位:元):+0.5,-0.3,+0.8,-0.6,+0.2。
(1) 本周该股票上涨了多少元?下跌了多少元?
(2) 本周该股票最终是涨了还是跌了?变化了多少元?
练习 2:某班级进行数学测验,以 80 分为基准,超过的分数记为正,不足的分数记为负。某小组 5 名同学的成绩分别记录为:+10 分,-5 分,0 分,+8 分,-3 分。
(1) 这 5 名同学中,成绩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的是多少分?
(2) 这 5 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练习 3:一辆出租车在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上行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一天上午该出租车的行驶里程如下(单位:千米):+5,-3,+4,-6,-2,+7。
(1) 出租车最终是在起点的东边还是西边?距离起点多少千米?
(2) 若出租车每千米耗油 0.2 升,这天上午共耗油多少升?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熟悉正负数在不同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检测
检测 1:如果收入 200 元记作 + 200 元,那么支出 150 元应记作( )元。
检测 2:某零件的长度标准是 10 厘米,允许误差为 ±0.2 厘米。现测得一个零件的长度为 10.1 厘米,该零件( )(填 “合格” 或 “不合格”)。
检测 3:在一次知识竞赛中,答对一题得 10 分,答错一题扣 5 分。小明答对了 8 题,答错了 3 题,他的最终得分是( )分。
检测 4:某水库的正常水位为 30 米,记录表上有 5 次记录分别为:+1.5 米,-3 米,0 米,+5 米,-2.5 米。这 5 次记录表示的实际水位分别是多少米?
检测 5:某工厂规定每天生产零件 800 个为达标。某车间一周的生产情况如下(超产为正,减产为负,单位:个):+50,-30,+60,-20,+40,-10,+30。
(1) 该车间这周有几天达标?
(2) 这周该车间实际生产了多少个零件?
设计意图:通过 5 道课堂检测题,全面检测学生对正负数概念、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以及相关计算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
6.归纳总结
正负数定义:大于 0 的数是正数(可省略 “+”);在正数前加 “ ” 是负数。
0 的地位: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如温度 0℃、海拔 0 m)。
核心应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盈利 / 亏损、上升 / 下降、增长 / 减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正负数相关概念和应用的理解与记忆。
7.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 1.1 第 1 题(识别正负数);课本习题 1.1 第 2 题(用正负数表示降水量增长量)。
选做题:调研生活中正负数的应用案例(如电梯按钮、股票涨跌),说明其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必做题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做题则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应用数学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 “0” 的特殊性以及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量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理解动态变化量用正负数表示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更多实例讲解。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