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桃花源记》默写。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复行数十步, 。
(4)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 , , 。
(5)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6)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 , , , , 。
2.按照提示默写恰当的语句。
(1)《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 。
(2)《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是: , 。
(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了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的句子是: , 。
(4)古人往往“以写景之心言情”,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 , ”两句,既体现了景物的幽寂,也突显了作者被贬后心境的凄清。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揭示核舟的主题的句子是: 。
(2)突出苏、黄志同道合的句子是: 。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 。
(4)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的句子是: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
(2)便要还家 要:
(3)寻病终 寻:
5.下列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处处志之 称善者久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D.乃不知有汉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C.桃花源中人物热情好客,其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现出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链接材料】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事者③得罪,例出④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⑤,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⑥停蓄⑦,为深博无涯淡,而自肆⑧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①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②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③用事者:掌权者,这里指王叔文。④例出:按规定遣出。⑤居闲:指公事清闲。⑥泛滥:形容文章气势浑厚。⑦停蓄:含蓄深沉。⑧肆:放纵,恣意而行。
8.根据语境,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B.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D.学而不思则罔 潭西南而望
9.作者说小石潭“水尤清冽”,他是如何具体表现小石潭水“清冽”这一特点的?
10.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对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理解。
阅读《核舟记》,完成下面小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1.文中画线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王叔远的“奇巧”的?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是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B.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C.本文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将动态人物静态化,表现其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在细微之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和“象”外之韵。
D.文章结尾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是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形成对比,使人们感到这个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乎,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野宿:在野外露宿。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要: ②寻向所志 向: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或: ④故人君之患 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15.同学们对两篇选文做了批注,请你一起完成。
【批注1】“记”文体特征: 。
【批注2】“乃大惊”“哂之”:都是神态描写,甲文的“大惊”逼真地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吃惊,反映了他们与世隔绝之久;乙文的“哂之”表现了 。
16.【甲】文和【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体现了哪种社会生活?要实现这种生活,【甲】文当政者可向【乙】文借鉴哪些治国策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悄怆幽邃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缝。②掉:撼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闻疾雷声/闻之于宋君 B.瀑见/见往事耳
C.以面受沫/可以为师矣 D.而犹不忍去/乃记之而去
2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
21.【甲】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乙】文描绘瀑布的壮景。请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余行数十步,田畴绮错①,麦已萌芽。野鸟饮啄于陇畔,见人不惊。约又里余,抵一村,屋多茅茨②,男子舂揄③,妇人织丝,皆熙熙④有自得之色。顾见不速客至,鸡飞于埘⑤,犬吠于门,数人杂然问:“客舟避风至此耶?”余应曰:“然。”因询以此地去县几里,皆相顾曰:“不知也。”询其何以不知,则曰:“我等皆佃人田者,家无赋税,又不负租,何缘入城?”因问:“城中此时较之昔年当益繁盛乎?”余曰:“兵燹⑥之后,遍地瓦砾,所有房屋,十存一二。”因言粤逆⑦扰时,村人将桥拔断,河中均钉木桩,是以三年中,贼未尝到。言讫⑧,方欲邀余入室献茶,适从者寻至,遂辞之。余沿路叹息,谓此亦今时之桃花源也。
(选自《庸闲斋笔记·卷八》,有删改)
注:①绮错:如绮纹之交错。②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③舂揄(chōng yú):舂米。④熙熙:和乐的样子。⑤埘:指在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⑥兵燹(xiǎn):战火焚毁破坏。⑦粤逆:指“贼”。⑧讫:完毕。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顾见不速客至:
(2)因询以此地去县几里:
(3)贼未尝到: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此时较之昔年当益繁盛乎?
(2)方欲邀余入室献茶,适从者寻至,遂辞之。
24.简要概括本文的“桃花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共同之处。你认为本文作者写“桃花源”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3. 盖大苏泛赤壁云 苏、黄共阅一手卷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
4. 对……感到惊异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5.B
6.(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2)到了郡城,(他)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7.C
【导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一篇经典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文章通过渔人的偶然发现,展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平和、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文中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如“豁然开朗”“黄发垂髫”等,既有诗意的美感,又富含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更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精髓。
8.C
9.写水下石底的各种形态清晰可见;水中游鱼历历可数,像在空中游动;日光能射到水底将鱼的影子清晰投射到水底的石头上,这些描写侧面表现出了小潭水的清澈。
10.从链接材料看,柳宗元两次被贬,人生失意,到永州后公务清闲,不能有什么作为,除了写文章之外,就是纵情山水,以纾解心中愤懑。所以,这里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清幽环境和作者坐在潭边的身体感受,也是他被贬到永州后孤寂抑郁心理的写照。
【导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文中“水尤清冽”一句,既是对潭水的直观描述,也隐含了作者内心的澄澈与孤寂。链接材料提到柳宗元因政治失意被贬永州,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表达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孤独与感伤。全文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柳宗元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11.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或“雕刻的作品种类多”)。
12.C
【导语】《核舟记》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精湛的技艺。文章以核舟为载体,展现了雕刻艺术的精妙与细致。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先概括介绍核舟的整体,再详细描述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细节,最后归纳总结,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文章不仅表现了雕刻的精细,还通过人物姿态、器物布置等细节,展现了雕刻作品的生动与传神。结尾通过统计物品与文字的数目,与核舟的微小尺寸形成对比,突出了雕刻技艺的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13.①同“邀”,邀请;
②先前,从前;
③有人;
④担心,忧虑
14.①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民众愁苦,那么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那么君主就会丧失政权。
15.是一种散文体裁,内容上可以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等,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唐太宗对大臣提出的建议的否定
16.甲文和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体现了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定、人民幸福的社会生活。要实现这种社会生活,当政者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心存百姓,时常自省。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选自《桃花源记》和《资治通鉴》,展现了不同的社会理想与治国理念。【甲】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桃花源,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乙】文则通过唐太宗的言论,阐述了“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强调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以安定社会。两文虽题材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甲】文通过虚构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避世之思;【乙】文则从现实出发,提出具体的治国策略,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节制欲望。两文相辅相成,既有理想化的描绘,也有务实的思想,共同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
17.(1)格外(2)穿透(3)深
18.(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9.D
20.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
21.甲文: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文:瀑布的奇美展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导语】《小石潭记》与《观第五泄记》均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但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迥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对小石潭清冷幽寂的描写,寄寓了被贬后的孤寂与凄凉,体现了“凄神寒骨”的情感;而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则以瀑布的壮丽与震撼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展现了“思亦变幻”的豪迈情怀。两文虽同为写景,却因作者心境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寄托。
22. 回头看 距离 曾经
23.(1)城中这时比以前应当更加繁荣兴盛了吧?
(2)(他们)正想要邀请我到家喝茶,恰好跟随的人寻到这儿,(我)就告别他们。
24.共同点:人们生活安定,安居乐业,热情好客;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赋税。用意:对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叛贼横行的现实社会的批判;对安定幸福、没有战争、没有赋税的理想社会的憧憬。
【导语】《庸闲斋笔记·卷八》借他人避风探访乡村的经历,展现一片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文章通过生动描写田园景色和村民自给自足、无赋税之生活,表现对和平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语言质朴写实,含蓄表达对社会动荡的反思及对纯朴人性的赞美,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精神相通,寄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蕴含批判现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