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6 22:2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让笔尖真情自然流露。
语文要素:
(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经历的深刻感悟,感受不同时代孩子的生活与情感,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升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为表达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2.能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
1.通过比较知道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哪些,学习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2.分析“我”的心情变化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独特的语言美,体会作者如何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充满感染力,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我”心情变化的线索,体会“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如融情于事、融情于景、内心独白等。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如何将情感细腻地融入到具体的描写之中,做到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
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所学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教学:
1.回顾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2.我们回顾一下《匆匆》的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
预设:直接表达。
3.导入: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件事,或者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
预设 1:我很失落,心里空落落的。
预设 2:我特别着急,一直问父母什么时候能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看在那个星期天,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内心的期盼的?(板书:那个星期天)
4.资料简介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 年),中国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等,《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写作背景: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在经历了生命的重大挫折后,他开始思考人生、回忆过往。童年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这篇文章就是他对自己童年时期一次等待经历的回忆与感悟。
社会背景:本文创作于现代社会,当时社会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成年人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和责任,往往会因为忙碌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世界容易被忽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却十分丰富。《那个星期天》所反映的孩子等待父母陪伴、渴望实现愿望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亲子关系、儿童心理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5.检查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字音:
嗯( g) 原谅(liàng)
缥(piāo)缈(miǎo)
急遽(jù) 惆(chóu)怅(chàng)
咔(kā)嚓(chā) 噢(ō)
消逝(shì)
字形:这节课我们还有13个字要求我们会写,哪些字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
预设:明媚 绊倒(拌)惊惶 耽搁依偎
【设计意图】
1.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明确单元要素。
2.谈话导入,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拓展作者背景等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4.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学习 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助学提示: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画:圈出描写时间的词句,用横线画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关键语句。
批:批注作者的心情。
写:填写学习任务单。
时间
心情
2.分享交流:
预设:
时间 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心情 兴奋 急切 焦急 焦急 惆怅 失望 委屈
3.指名朗读关于描写心情的句子。
4.借助表格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表达心情的关键句,初步感受到了“我”的心情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时间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语句,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我”的心情变化。
三、拓展延伸
1.在那个星期天,母亲没有兑现“我”的承诺,她是不是一个好母亲呢?如何评价课文中的母亲?
2.从“欣喜若狂、盼望、激动、恐惧、愤怒、难过”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初步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感受,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