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梳理并体会“我”在那个星期天心情的变化过程。
2.学习作者通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内心独白等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提升读写能力。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一定有过很多期待的时刻。比如期待一次有趣的旅行,期待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或者期待和小伙伴尽情地玩耍。那有没有哪一次的期待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呢?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期待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请2 - 3名学生回答,分享自己期待的故事)
1. 谈话导入:
今天,让我们走进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看作者在那个星期天里,有着怎样难忘的期待,他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引入新课: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生于
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属中学,1972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
主要作品: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务虚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作者以儿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我“第一次盼望到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母亲辛勤劳作的艰辛。
本文选自《务虚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作者以儿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我“第一次盼望到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母亲辛勤劳作的艰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括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在星期天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从满怀期待到最后希望落空的经历。
2.明确写作顺序:
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明确: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从早晨、上午、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教师板书:早晨- 上午 - 下午 -天色昏暗)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我”在母亲的一再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三、精读课文,体会心情变化
2. 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将相关语句和自己的理解写在学习单上。
1.默读思考:
3. 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体会心情变化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我”心情的变化:
早晨:“我”满怀期待,兴奋不已。
从“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等语句可以感受到“我”对出去玩的急切盼望和兴奋心情。(板书:满怀期待、兴奋)
上午: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我”变得焦急又兴奋。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通过”踏、跳、看”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我”等待时的焦急和对出去玩仍抱有期待的兴奋。(板书:焦急又兴奋)
三、精读课文,体会心情变化
下午:母亲依然忙碌,没有要带“我”出去的迹象,“我”感到委屈、无奈。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此处的描写体现出“我”内心的无奈和委屈,知道出去玩的希望可能要落空了。(板书:委屈、无奈)
天色昏暗:“我”的希望彻底破灭,失望、难过至极。
“男孩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晴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段描写将“我”失望、难过的心情推向了高潮,周围的环境也烘托出“我”此时内心的绝望和孤独。(板书:失望、难过)
1.思考批注:
四、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我”心情的变化写得如此细腻真实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批注。
2.分析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方法
以文中具体段落为例,分析表达方法:
-融情于事:
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通过描写“我”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等具体事例,表现“我”等待时的焦急与无聊。“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这些具体的行为,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我”在等待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融情于景:
四、学习表达方法
文中对光线变化的描写,巧妙地暗示了“我”心情的变化。“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此时的阳光明媚,烘托出“我”愉悦、充满期待的心情;“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光线的渐渐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与“我”出去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相呼应,表现出“我”内心的失落;“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叶察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进一步强化了“我”等待无果后的孤独、悲伤以及时间漫长的感受。
-内心独白:
四、学习表达方法
第六自然段中“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直接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与期盼,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我”的情感。
3.总结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方法
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1.出示写作情境:
五、读写结合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类似等待的经历,如等公交车时的焦急、等考试成绩时的紧张、等父母回家时的期盼等等。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深刻的等待场景,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学生写作: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如动作描写表现焦急的状态,环境描写烘托心情,内心独白直接抒发情感等。
3. 习作展示与评价:
选取2 - 3名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参考以下评价量表),重点表扬优点,同时提出修改建议。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个星期天》,跟随作者的脚步,体会了他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还学习了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如融情于事、融情于景、内心独白等,并且进行了写作练习。
1.回顾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理解父母的不易。
2. 鼓励与引导: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小练笔,将课堂上写的等待场景进行完善,不少于300字。
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体会他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