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祝福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祝福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5:12:54

文档简介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1 鲁镇人物形象分析
2 祥林嫂悲剧命运探究
3 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鲁镇人物形象分析
2 祥林嫂悲剧命运探究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点拨——讨论;启发——探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 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 研习新课
1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明确: 时间顺序
让学生首先明晰情节及结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
结构特点:倒叙
内容:
序幕 写祝福景象(为祥林嫂悲剧发展提供背景)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引起“我”的追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祥林嫂悲剧的全部历史)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深化主题)
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
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
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
探求原委呢?
说明:让学生明晰情节及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
2???????? 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
犯罪嫌疑人: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祥林嫂自己
学生应该主要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把它当成一个侦探小说来讲,当成一个破案故事来讲,最后找出凶手。这样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鲁四老爷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他自私冷酷,最后把祥
林嫂赶出大门,祥之死与他有直接关系,他应是“首恶”。
柳妈是“帮凶”。柳是一个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不幸命运的下
层劳动妇女,但她又是可恶可恨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 柳妈有着当
时处于地层的中国人的最阴暗的心理,她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
还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2 柳与祥
第二次对话使祥陷入了恐惧的深渊,她告诉祥其两位丈夫会在地狱里
夺她,把她分尸。
四婶严格的执行鲁四老爷的吩咐。
卫老婆子是出卖者。
大伯代表了封建族权。
说明:学生应该主要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教师把它当成一个侦探小说来讲,当成一个破案故事来讲,最后找出凶手。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详细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罪恶
祥林嫂悲剧的发生还和她自身有关系: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女德”,她
的捐门槛是出自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精神恐怖。一句话,她以封建礼教
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总结归纳死因: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权)
?说明:此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师详细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罪恶。
3???????? 分析人物形象
(1)??? 鲁四老爷
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
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
? (2)???? 柳妈
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受封建迷信与封建思想的迫
害甚深;她同情祥林嫂,而又将其推向深渊。
(3)????卫老婆子
见风使舵,惟利是图
(4)“我”
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
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
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5)祥林嫂
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善良、勤劳、朴素、顽强,但在封
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与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摧残,以
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
与反抗,最后还是失败了。
说明:鲁迅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些优秀的创作手法,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任务形象,学生应主要通过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4、分析其匠心独运的构思
①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在做什么呢?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明白封建四权的统治下,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 寂然死去
②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出到鲁镇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再到……:
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
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③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眼睛有什么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己、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
仍然“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前:“只有那烟柱间或一轮”。
④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发生在春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丧夫在春天
第二次丧失且失子也是在春天
第三次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之性命中是没有“春天”可言的。
说明: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明白封建四权的统治下,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 并且作者这种写作上独特、精巧的构思也是值得同学借鉴的。
?
5???? 补充答疑
a教师设置问题:
(1)??????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2)??????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3)?????? 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人持什么态度
(4)?????? 找出描写祥林嫂语言的段落,分析起语言反映了她怎样的心
理状态。
b答疑时间
?说明:这一环节不可少,本文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化运动的发展时期,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毁灭,学生对这一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会有很多疑问,由此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很多困惑。教师要耐心讲解并进行适当的扩展。
6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其他表现旧中国女性的作品,把祥林嫂与《离婚》中的爱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对比分析
点评:
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品格的培养,在课堂中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通过多种手段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联系现实生活,把祥林嫂的死放在一个侦探故事中来讲,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本设计较好的实践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一要求。改变以往教师津津乐道的讲,学生意兴阑珊的听这种强调接受的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究。
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使其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的、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尤为难得的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教者颇具匠心的设计了一个侦探故事的推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小说深刻而沉重的主题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课件22张PPT。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五部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典型的艺术形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以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全文
3、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2、替“我”写日记。按日记的形式:日期、天气、事情。以“我”为角度叙述故事情节。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
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四十岁上下--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情节内容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祥林嫂寂然死去——鲁镇祝福的景象和鲁四老爷
倒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 ●初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 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眼睛:顺着眼。
●再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 死 前:
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 带黑;
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逃 到鲁镇做女佣反对再嫁面对嘲讽,无言反抗捐门槛摆脱死后的痛苦怀 疑 灵魂的有无浓厚的悲剧性抗争带有封建宗法和迷信色彩,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谁是凶手?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迂腐保守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柳 妈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鲁 镇 的 人 们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研读:人物形象——“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政 权族 权神 权夫 权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元凶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鲁镇”是一个怎么的地方?(1)、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2)、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环境描写——三次“祝福”的描写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环境描写——鲁镇的人们 (1)祥林嫂再嫁:婆婆将她卖掉,四叔四婶认为给自己添麻 烦,小叔子为自己的婚事而强按嫂子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女人们……
(3)祥林嫂头上的伤疤:成为鲁镇人们生活的调剂。
(4)祥林嫂的死:鲁四—“谬种”,短工—“淡然”,“我”—由“惊惶”到“渐渐轻松”。以“祝福”为题: 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总结:主题《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 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