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诗歌无非景情两端”,教与学的关键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景,品味情。依次为抓手锻炼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审养。文字是景、情的载体,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看作者如何用妙手挥洒、布局、剪裁,或写意一副水墨山水、淡岚暮霭,或呈现一派明媚春光、嫩柳初荷,或绘就一张落木萧萧、千山肃杀等等。我们可以看景会意,也可以因言悟意,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我们可以驱遣自己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可以精骛八级
心游万仞。老杜是“众体皆备,各体俱工”,善于在尺幅之间造磅礴气象,他的诗歌炼字精深、涵盖深远。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诗歌“景中有情,情中有兴寄”,惟其如此,诗言志才有了着落。这也是老杜的诗歌折煞时人,领骚万代的缘由。虽然诗言志,但是“志”在作者的咏叹中,在作者言近旨远的字里行间里,这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讨论,老师要相机引导,恰当点拨。再者,老杜在语言上是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炼句、炼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着力点。当然也是平时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言:由言入手,读诗歌,找意象,把意象分类。
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悟:读思结合,想象、组合、叠加意象。
3.
意:
之一: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还是以情驭景。
之二:说说作者用何法抒何情。
之三:感受杜甫心系苍生、身忧家国、志济天下的伟大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评、问题探究等。
【教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
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方案B
导入新课
我们分析诗歌时常说知人论世,也即了解诗人的时代、生平。请看下面对杜甫诗歌的诗分类,看能不能想象一下杜甫的生活轮廓与个性特征。
第一组:
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组:
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第三组:
1.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第四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第五组:
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的一生,适逢安史之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唐王朝内无治国能臣,外无御敌良将良将,加之自己长年漂泊、居无定所、老病孤愁,空有报国壮志
二、默读思索
1.学生边读边思边写。
2.教师提示:用疑问法读诗、思考。
(1)写了什么?(2)怎么写的?(3)有何奇处?
探讨:写所见所感,抒志士之悲情。写景,景中含情;叙议,叙议寄情。奇在构图,奇在寄怀,奇在言志。
三、品读探究
1.“句句皆奇”吗?
(1)首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用词、构句、设色、寄情四个方面质疑探讨。每句多景相属,名词连缀,声色方位搭配奇妙。背景愈是空阔,愈是显示寂寥之深。
(2)颔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承接、气象、动静、含蕴四点入手探究。句句妙承,气象壮阔。有声在耳,动势显然。句子深蕴生命感悟。
(3)颈联奇在何处?
探讨:从意象叠加、情感抒发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问求索。以一象为主,从时间、空间、文化、情境等多个角度叠加意象,显悲情的无时无边无界,悲凉之情的无以复加。
(4)尾联奇在何处?
探讨:抓住议论和绘形的字眼切入。尾联奇在议中抒情,绘形达意,以叙议切入,旨在抒发感慨。
2.“字字皆奇”吗?
问题1:是不是每一个字都可以分开来推敲出它的奇特之处?被分出来理解的字究竟“奇”在何处?这“奇”是如何看出来的?
探讨:多数字奇在含义奇富,作用奇特,表意奇妙。有些字需与别的字组合,才能表达奇意,称不上“字字皆奇”。
问题2:还有哪些字不好分开来理解?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
探讨:如“艰难”“苦恨”等等都要以词为单位理解其奇妙之处。古人的说法,只是极力赞赏诗歌炼字精妙,不可机械理解。
3.探奇溯源
探讨:从景、情、意、构思等角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拨。景奇,奇在意象叠加,雄阔苍凉,于景中寓含丰富情感;情奇,奇在以情驭景,以情叙事,情在景事中而深沉得令人不能承受其重;意奇,奇在含蕴丰富,寄托遥远;构思之奇,奇在景、事、情虽句有侧重,但妙合无垠,动静声色搭配,无不贴切老到。
四、诵读作结
1.大声、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2.集体诵读。追求情、景、意浑然一体的朗诵效果。
3.试着背诵。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由读诗入手,因言析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言悟意,最后达到言与意上的统一,让学生读、思、说、写相结合。有知识强化、方法引导、情感陶冶,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课后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对《登高》的评价,对照诗作,就其一点,做点深入探究。或佐证,或质疑,或纠偏,或匡正,写点探究性文字。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