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登高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登高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5: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对待人生的态度,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能够在课堂上背诵出来。
3、体味作品的风格。
2学情分析
1、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不具备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
2、重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组织语言答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情与景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高
1.文体常识
(1)律诗。律诗属近体诗。近体诗用字讲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二、四、八句的末字同韵。
(2)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的末字同韵,各句不必对偶。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2.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擅长律诗,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1400余首。
3.写景抒情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诗人通常借助登高所见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来抒发诗人储蓄而复杂的主观感情的诗作。但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杜甫《登高》。
4.作品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之情,他抱病登台。
活动2【讲授】课文感知:诵读全诗,理解概括每联写什么内容:
首联:一片秋风萧杀,凄凉冷清之景,鸟儿在狂风中盘旋。
颔联:落叶纷纷,无边无际在秋风中飞舞,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东逝。
前两联写“秋临大地”之景,为全诗奠定“沉郁悲凉”感情基调。
颈联“片言百意,内涵丰富
“万里”
登高望远,视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阔
离家之远
“悲秋”
季节的凄凉萧杀
内心之悲
“常作客”
四季更替,秋季又再临大地
常年漂泊客居异乡
“百年”
内心沉郁压抑之久
年老齿暮,壮志未酬
“多病”
作者体弱多病
家国内外忧患之多
“独登台”
无亲朋在身边,身心孤独
难以得到赏识认可
尾联:作者直言内心复杂和愁苦:精神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举步为艰,令诗人愁苦怨恨以致两鬓白发;物质上,生活上的潦倒与病痛让诗人连想借酒消愁都无法实现。
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和壮志未酬的复杂感情,体现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活动3【活动】探究与点拨
1、思考:诗人的复杂感情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常年客居异乡的悲苦。
二、晚年多病失友的孤独。
三、战乱苦难的国仇家恨。
四、壮志未酬的潦倒愁苦。
2、阅读《登高》,回答:①前四句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答: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了无处不在的悲凉气氛。
②颈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多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尾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活动4【活动】写法赏析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活动5【作业】1.古今异义
(1)空山新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空旷的山。
(2)王孙自可留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不离开。
(3)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百年。
(4)山围故国周遭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历史悠久的国家;②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