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杜甫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忧时伤世的伟大情怀。
2学情分析
《登高》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粤教版必修3第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这首诗是诗人杜甫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登高
一、新课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设计思路】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简介杜甫和写作背景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秋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设计思路】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三、诵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通过教师声情并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本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学生齐读。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设计思路】三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四、品味鉴赏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急风、高天、哀猿、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裳”。
思考: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应该是孤单一人在外漂泊。
【设计思路】首联问题的设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从意象和意境出发,但是在分解诗句后,要用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把握诗句的整体意境;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②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设计思路】颔联的问题类似于首联,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问题表述上渗入诗歌技巧。
③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
参考: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人罗大经认为颈联含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哪里看出有八悲?(小组讨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设计思路】介绍古人对诗句分析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热情;此问题是课后习题,正文讲解中应合理介入习题的讲解。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设计思路】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思想内涵也可理解为其他层面,理由合理均可,但大方向要对);问题解答需宏观把握诗歌。
五、把握诗歌情感
思考: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明确: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设计思路】选择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从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问题陈述以及参考答案对学生均具有启发性,参考答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多维的、有层次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六、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此诗被后人评价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它在艺术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明确: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②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上下句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而且句中自对,如:
“风”对“天”,
“急”对“高”
,“渚”对“沙”,“清”对“白”。音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例如
三、四句。
③错综变化,互相照应。一、三照应写山景,二、四句照应写江景,五、七句照应写悲苦,六、八句照应写多病。
【设计思路】让学生再次体会杜甫诗歌艺术的精妙。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高》这首诗歌,对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的一生以及他的诗歌的特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要记住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他那种不屈不挠,穷达皆兼济天下的精神会永远鼓舞着我们,令我们的精神园地郁郁葱葱。我们一定要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设计思路】课堂小结就如同作文时的结尾部分,起到了概括总结、升华提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
八、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九、作业布置。
课后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
【设计思路】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觉自己的导入新课设计比较合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并且对引用的两首词作简要分析,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鉴赏热情和兴趣.我还注意到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与《登高》的联系,它们同是写秋的诗歌,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同有异对学生理解本诗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让学生感到诗歌海洋的丰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在诵读诗歌时,我首先范背诗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学生对本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然后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齐读、自由朗读,并且对每次诵读都能做出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诵读要领。个人认为自己诵读指导方面比较得法。
我一直强调: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到意境,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境到主旨,从主旨到感情这样一个逻辑顺序在里面。分析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要从具体诗句中去体味,我在鉴赏本诗时,前两联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后两联紧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鉴赏程序,设置问题符合诗歌内在的逻辑顺序和人们的认知规律,鉴赏过程还算是比较细致。
在鉴赏表现手法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因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是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个瓶颈,也是诗歌鉴赏的一大难点,更是屡次诗歌考查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熟悉鉴赏程序,按照鉴赏步骤、积累这些鉴赏术语非常重要。对诗歌的赏析,最终要落脚到某些词语上,对词语的赏析要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使用的妙处。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像这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由于安排的任务相对较紧张,因此有些部分的过程难以充分展开,如在体会这首诗歌的情感时,就显得有些匆忙。另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比较差,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掌控课堂时间,同时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