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登 高杜 甫草堂 杜甫旧居——草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诗歌中的登高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中的登高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诗歌中的登高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杜 甫诗圣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反复诵读,把握节奏,体味情感。七言律诗节奏划分规律: 七律一般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
第一联14个字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14个字写了6种景物: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自由发言:在这些意象中,哪一个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首联①风——急(身冷心更凉)
②天——高 (渺小、孤独)
③猿——啸哀(哀伤)
④渚——清
⑤沙——白 (色调凄清)
⑥鸟——飞回(无家可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面对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多病: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颈联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落木和不尽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明确:从第三联可见诗人还在为个人的颠沛流离、困顿潦倒的生活而悲叹。诗人仅仅是悲叹大自然之秋吗?所悲之秋还有何意味? 诗人采用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的笔法,使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更深刻地表达出来了。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可见诗人不仅在悲自然之秋,也在悲人生之秋。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不仅只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生命困顿、命运多舛;还指国势危艰。这位忧愤深广的老诗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关注天下苍生。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从那句可以看出?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 如此多的“悲愁”,诗人应怎样排遣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能借酒浇愁是最好的派遣方法,何况杜甫也特别爱喝酒。有诗为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九日》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而且此时正值重阳节,按习俗也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再喝了,因为他有严重的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排遣一些愁绪,可是他却因病戒酒,纵有千愁万绪,可怎生排遣?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颈联尾联直接抒情,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写景首联颔联仰望云天秋风
俯视清渚白沙仰望天边落木
俯视不尽江水抒情颈联尾联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苦恨霜鬓
新停浊酒视野更开阔哀景写哀情 诗中采用了情景交融 的艺术手法,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和颔联着重渲染 整个秋天气氛。颈联和尾联表现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作者 羁旅愁苦与孤独以及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要点“悲秋” 情怀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拓展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