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登高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登高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5:46:38

文档简介

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多次诵读,在详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诗人抒发的深刻感情。
3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高》
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
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再读。师生点评。
5、全班齐读。
研读鉴赏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
你怎样理解颔联所用的词语特征?
【明确】“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拓展了长江的勃大,“滚滚来”,又渲染了激流的态势。这一联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雄浑,对人们的触动不仅仅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也让人想到了生命的易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这一联对仗精工,沉郁悲凉,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如何理解前两联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4、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这里的“悲”包含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可悲,他乡作客;二可悲,长年作客;
三可悲,万里作客;四可悲,寒秋作客;
五可悲,暮齿无为;六可悲,亲朋亡散;
七可悲,孤独登高;八可悲,身患疾病。
这种种的可悲,使诗人倍感身世的凄凉。
情感: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总结
1、小结全诗
纵观整首诗,布局极为严谨,前半部分的四句,重在写景;后半部分的四句,重在抒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写法上又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技法,形、声、色、态:逐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技法,传神会意,含蓄深刻,让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颈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添、抑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这样的写法和布局,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艺术地跃然纸上。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意境深沉,含蓄不尽;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阅读古诗的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