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念奴桥.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三》。章节及课题: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7课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词作,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并且在立意、写法、题材上也极具典型性。《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写景、怀古、思情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在教学中,
通过诵读、比较、讨论等方法,利用多媒体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常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2学情分析
这首词被放在必修三古典诗歌单元,在婉约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照下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进行学习,虽然,在之前已学过《赤壁赋》,使他们对这首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他的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并不能很好的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做的就是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增加理性的知识,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
3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浑之意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二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作者写作背景的回忆。
(二)利用多媒体超级链接范读全文,纠正文章的字词读音,学生朗读全文。接着分析文章,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来欣赏、讨论、分析整篇文章课文。
(三)利用人物比较图、多媒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演示、背景资料来讲解,特别是联系《赤壁赋》来理解此时东坡的精神世界。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讨论发言,从而更进一步领悟苏轼的人生观和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
4课前准备
学生充分阅读预习,收集有关苏轼的文字材料。
5渗透德育
通过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掘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感情因素,以情动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6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蕴含深刻的思想感情。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7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8教学过程
8.1
第一学时
8.1.1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8.1.2教学重难点
1.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2.回忆归纳诗词鉴赏方法
8.1.3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浑之意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二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作者写作背景的回忆并引入新课《念奴娇—赤壁怀古》。
8.1.4听录音朗诵,学生正音
8.1.5让学生回忆并回答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从表现手法入手
8.1.6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咏怀的地点
怀古:点名词的类别
(板书)
1、历史事件
题材
2、历史人物
3、历史古迹
怀古诗
1、感慨兴衰
目的
2、寄托哀思
3、托古抒怀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
8.1.7请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完善并补充,PPT展示出来)
苏轼(1036——1101),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出知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8.1.8请学生介绍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教师补充)
苏轼出狱后被贬往黄州,名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团练副使,其实是待罪之身,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或跟朋友们谈论古今,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
( http: / / www.21cnjy.com )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7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8.1.9学生集体朗读
我们已经对作者的生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同学们再一次齐声朗读一下课文,好好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学生集体朗读)
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读后感,教师补充归纳
8.1.10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其中不乏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学们需好好的去品读,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真谛。
8.1.11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8.1.12教学活动
8.2
第二学时
8.2.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蕴含深刻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8.2.2学时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8.2.3学时难点
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8.2.4整体解读
上片赏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来为人们称道,它的好处在哪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明确: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呢?(指定个别学生作答)
明确:此句点明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意象?(请集体同学回答)
明确:乱石、惊涛、雪浪
特点:正面描写赤壁壮丽的景色。这里只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接下来观看两张图片(PPT展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
明确: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5、细读下阕:你能否用一到两个词概括文中周瑜和词人本身的形象?
(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举手回答)
6、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那么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PPT展示)
7、思考:苏轼眼中的周瑜是年轻有为功成业就的,那么他自己呢?(学生齐读课文后展开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周瑜
苏轼
年龄:
34
47
婚姻:美女相伴
屡遭不幸
外表: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8、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8.2.5当堂练习
一、字词梳理
1.正音
浪淘尽( )
周公瑾( )
羽扇纶巾( )
强虏( )
还酹江月( )
答案:1.
淘táo,瑾jǐn,纶ɡuān,虏lǔ,酹lèi。
2.辨音
羽扇纶巾( )
满腹经纶( )华发( )
华山( )
精华( )
答案:2.
ɡuān,lún;huā,huà,huá。
3.辨形
周公( )(jǐn)
( )慎(jǐn)
( )奋(qín)木( )花(jǐn)
( )巾(ɡuān)( )理(lún)( )落(lún)
答案:3.
瑾,谨,勤,槿;纶,伦,沦。
二、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1~4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D
2.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线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答案:C
解析:开头三句大气磅礴,奔腾豪放。虚实结合,由实而虚,从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由对自然的歌唱转到对历史英雄的赞颂。
3.对写景三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浪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觉。
答案:C
解析:“卷”没有用拟人手法。
4.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间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词豪放中略见苍凉,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答案:B
解析:B项中“词人嘲笑自己”理解不准确,不是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5.对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年少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答案:C
解析:“小乔初嫁”是侧面描写
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
( http: / / www.21cnjy.com )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8.2.6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