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念奴桥.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7)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念奴桥.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5:5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念奴桥.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读诗词,有感情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品读语言,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学生阅历尚浅,对苏轼复杂心情的体悟是难点。
3重点难点
感受本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刚才的画面仿佛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我们代入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三国古战场,三国鼎立,英雄辈出,今天我们也学习一首有关三国英雄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活动2【活动】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知识回顾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3)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4)书法方面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总结记忆: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2、诵读课文,找三名朗诵较好的同学朗诵,点评指导
整首的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一种感叹,回忆之感。所以要陶醉,“千古风流人物”,要稍微重度,但是注意缓慢,把调子提上去。
第二句:抒情,平淡,缓慢。
第三句:快,有节奏感。把气势读出来。“扬”。“穿”“惊涛”“千堆雪”重读。记住要读出“霸气”
第四句:降调,轻柔。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平和。“雄姿英发”,加重感情。读出,你崇拜你偶像的感觉。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轻松点。在“谈笑间”的尾音上加重。加点神秘色彩。“樯橹灰飞烟灭”,要快点。情感有一次上升。
第七句:是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的逝去。要读的空旷些。
最后:缓慢抒情。收尾。
3、概括主要内容
大江赤壁,起兴点题
状写江山,思慕故人
缅怀周郎,建功立业
感伤身世,祭奠江月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5分钟)两个小组一道题目,讨论结束后小组展示
①找出上片使用的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上片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式。(5分)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拿自己与周瑜进行比较?(5分)
③词作的结尾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5分)
④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 (5分)
解析①大江(长江)、浪、故垒、周郎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浪花)、江山
乱:山崖的险怪
穿:山峰的高耸
惊:巨浪的汹涌
拍:怒涛的力度
卷:波涛的强劲有力
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②周瑜  苏轼
年龄:24岁(公瑾当年)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小乔出嫁)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羽扇纶巾)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谈笑间)功业未成
③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④第一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
第二怀念功成名就的周瑜,怀想伟人
第三渴望建功立业,祭洒江月,豪放洒脱
活动4【讲授】魅力精讲,画龙点睛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末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无论是上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绘景致,还是下片的回忆英豪、感慨咏怀,我们都能读到苏东坡的这种“成熟”,无论是“江山如画”,还是“人生如梦”,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一代文豪的才情气度,豪迈情怀。
活动5【练习】落实巩固,当堂背诵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当堂背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活动6【测试】拓展迁移,检测反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①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②“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4分)
①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2分)
②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