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声声慢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声声慢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6: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3重点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
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4教学过程
《声声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
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
一、课前五分钟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幻灯片1)。
二、课文导入——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提问:1、这两首词的作者是谁?
2、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
明确:1、李清照。
2、李清照开朗活泼快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3)。
三、李清照简介及《声声慢》创作背景。
1、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李清照的简介(幻灯片4)。
明确:李清照(1084-1155),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2、《声声慢》创作背景(幻灯片5)。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清照46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3、《声声慢》内容简介。
四、听录音(幻灯片6)。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朗读《声声慢》(学生分角色朗读)(幻灯片7)。
明确:朗读缓慢;低沉.
六、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愁(幻灯片8、9)。
第二模块(问题探究)
(一)怎样入愁
1、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抒发愁情的。(幻灯片10)。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2、那么,直接抒情的句子有那几句?(幻灯片10)。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3、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幻灯片11、12)。
体现
从寻寻觅觅入手————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果眼前景
冷冷清清————肃杀凄清

发     愁情
凄凄惨惨戚戚——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4、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幻灯片13)。
明确:1、音乐美;2、增强感情。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幻灯片14)。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15)。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16)。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渲染愁情(幻灯片16)。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7、18)。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9、20)。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幻灯片21)。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21)。
注意: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幻灯片22)。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23)。
1、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幻灯片24)。
2、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5)。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6)。
【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情
(词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境)
淡酒急风
间接抒情过雁黄花零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意象)梧桐细雨第三模块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小结)本词是李清照后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开头七组叠字,声请并茂,堪称创举。十四字分三层意思:写外在动作,写所处环境氛围,写内心感受。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本词语言浅俗自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语浅意深,自然真挚。
本词以抒情为主,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秋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了凄凉惨淡的意境。
第四模块(拓展训练)
一、合作完成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阅读这首诗,比较两首诗在抒情的方式上的不同。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克洛岱《绝望》
回答如下问题:
(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然后全班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幻灯片27)。
问: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1、痛苦、绝望、(至)愁。(幻灯片28)。
2、《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幻灯片29)。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跟原词有很大的区别。
或者:《绝望》直抒胸臆,感情直露,也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多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二、布置作业。(幻灯片30)。
1、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2、背诵《声声慢》【教学反思】
1、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适的指导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建构、个性发展等有机结合,使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
2、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还是显得不够理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是针对性和深度、灵活性、艺术性不够。因为所面对的已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廉价的表扬、什么是有分量的激励,他们能感到什么是敷衍性的搪塞、什么是真诚的回应。相当长时间以来,语文课堂冷漠化现象相当突出,原因很多,但课堂上缺乏真诚的师生交流及感情互促互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此中,教师的冷漠恐怕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想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对学生真诚而经常的激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激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标提倡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本人还很欠缺。
3、布置预习(寻找问题),这是在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思考结果呈现,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颇有价值的预习。课堂上,能根据时间的有限性,使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等基本上做到恰到好处、见好即收,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中,有让学生继续深化思考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续——而且是与生活相沟通、与生命完善相融合的深度延续。
4、语言还有欠欠流畅、欠艺术,力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