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设想
1、从初中学过的李词入手,解读本词;
2、抓住“愁”这一词眼,通过分析如何抒发这种愁情和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女词人愁情的理解。
3、反复进行朗读,帮助对诗歌的理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词的含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并了解词人人生经历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懂得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的方法之一。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赏析诗歌情感的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本词的节奏和韵味,感受词人用语精美、清新的艺术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诗歌情感,使学生体会女词人所感受到的国破、家亡、夫死、飘零之愁,加深对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出的“愁”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词,感受李清照的别样愁情。
2、诵读本词,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赏析诗歌情感,学会并运用鉴赏词的方法。
4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近诗歌情感理解感悟。
4、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5课时安排
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请大家看到PPT,画中女子乘着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禁使人想起一句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句词出自于我们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李清照,一起来学习她晚年时的一首传世名篇《声声慢》。
活动2【讲授】二、读懂词人,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她从小能诗作词。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由北南迁避难,不久,赵明诚不幸染病身亡,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中晚年的她尝尽了国破家亡之悲、丧夫之痛、故乡之思、沦落之苦。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新明快;
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师述:要读懂诗歌,就要先读懂词人。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李清照出身名门,早年家庭幸福,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感情笃厚。然而好景不长,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南渡是她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作品大多写其闺怨离愁,后期作品由于饱受国破家亡夫死沦落之苦而变得哀婉凄凉。一曲《声声慢》概括了她南渡之后的所有心境。
活动3【活动】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读感知,整体把握。
点击播放音频,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节奏。
2、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词人情感。3、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4【活动】四、研读诗歌,赏析情感
(一)齐读诗歌,寻找词眼。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声声慢》中李清照抒发了什么情感?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词的情感?
明确:词眼:愁。
(二)研读探究,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的是愁,虽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但情到浓处也可以有直接明确的表达。词中直接表现词人愁绪的句子有哪些?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情
2、鉴赏品味,揣摩关键语句
提问:词人起笔不凡,开篇就连用了七组叠词直抒胸臆,那么这七组叠词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愁情的?
思考:寻寻觅觅,词人在寻找什么?(联系词人的人生经历及晚年的生活境况进行分析。)
明确:她在寻找年轻时的美好生活及情感支柱。因为她晚年时孤苦无依、境况凄凉,国破家亡,夫死寡居,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了。这是词人的动作行为。(动作描写)
提问:那么她寻觅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明确:冷冷清清。展现的是一幅冷冷清清的景象——环境凄清肃杀,词人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出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冷冷清清既指环境也指心情,可谓一语双关。凄凄惨惨戚戚即是词人凄苦无告的心理感受的表白。
提问:作品开头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种叠词反复的艺术手法造成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韵效果,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愁绪基调。
师:全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愁滋味。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词,感受词人的别样愁情。(全班齐读)3、赏析意象,分析情感
(1)提问:词人的满怀愁情不仅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还借助了大量的外在景物,借景抒情,使得全词更有一种含蓄哀婉的美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蕴含词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词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词人的愁情的?
(2)小组讨论,赏析意象
①提问:在诗歌鉴赏中,分析意象如何体现诗歌情感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结合具体诗句、联系上下文;抓住意象特点和表现手法;一些意象的特定含义等等。
②提问: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词人的愁情的?
明确:
◆淡酒:【淡酒是愁的象征】
提问:词人喝了三杯两盏白酒,为何还说酒淡?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以前与丈夫与酒共度是那么的幸福,然而现在只身一人,所以现在即使酒再浓,对作者来说都是淡的。而酒的淡,却刚刚反衬情的浓。此时的淡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急风:【秋风渲染愁情】
明确:“晚来风急”,一个“急”字突出了秋风的猛烈和寒冷。急风吹过,不仅身体寒冷,心也悲凉,可见秋风在这里其实是在渲染愁情。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明确:为何说是旧相识?为何是“正伤心”?
——a.雁用来干什么?送书信,“鸿雁传书”或“鸿雁传情”。可能当年李清照就是用这个雁来传递她对丈夫的思念。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因此,看见雁就有睹物思人之感,望雁思夫,可惜雁在而人已无,物是人非,怎能不愁呢?
——b.每年的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飞,而李清照也是由北方人流寓南方,所以说是旧时相识,这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大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是从她故乡的方向飞来的,看见大雁,很自然的就会想起故乡)。到春天,大雁会由南飞回北,然而,李清照,能回北方吗?“正伤心”道出大雁可以回家,而李清照有家而不能回的思乡之心。
◆黄花:【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黄花是什么花?写黄花要表现什么?
——菊花,“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的样子。“如今有谁堪摘?”:无人来摘,也就是无人怜悯。
作者写黄花,其实以以黄花自比。菊花憔悴得很,就好像她自己一样。她在《醉花阴》里曾写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有谁堪摘”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她和丈夫或亲人是曾经共赏过菊花的,而现在黄花都憔悴了,还是无人与自己摘花共赏,这里用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兼细雨:【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象征爱情的零落和天人永隔的哀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
明确:秋风梧桐细雨牵愁惹恨,“梧桐雨”是一个引发愁思的事物,梧桐到老时枝干是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三)艺术特色小结
①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全词首句即连下七组叠词,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四)比较阅读,思考探究
提问:《声声慢》以叠词起笔,移情于物,通过多个典型意象,将漫天愁绪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剖析。那么与其早期作品《一剪梅》相比较,《声声慢》的“愁”是一种怎样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小结:《一剪梅》的愁是闺怨、离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声声慢》的愁则是经历了国破家亡之恨,丧夫寡居之痛,沦落飘零之苦之后“欲说还休”的愁,是国愁、家愁、情愁三者合一浓烈深沉的愁。尤其是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既用愁照应了全篇,也将愁推向了极致。诗人写愁大多极言其多,词人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国破家亡、生离死别、孤苦飘零一起涌上心头,只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表面上欲说还休,实际上痛苦哀愁已倾泄无疑,使人更深刻的感受到词人愁的沉重压抑,无以回避。
最后让我们再读一遍《声声慢》,体会一代词国皇后的凄婉和哀愁。(全班齐读)
活动5【讲授】五、课堂总结
诗歌鉴赏的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抓住关键词句、抓住意象感受意境分析情感等。
活动6【作业】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活动7【讲授】附: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直接抒情分析意象
愁淡酒、急风、过雁1、结合诗句
间接抒情2、特点、手法
黄花、梧桐、细雨3、特定含义
课件16张PPT。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饶平师范实验中学 邱曼洁声声慢一、读懂词人:知人论世李清照:
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她从小能诗作词。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由北南迁避难,不久,赵明诚不幸染病身亡,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中晚年的她尝尽了国破家亡之悲、丧夫之痛、故乡之思、沦落之苦。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新明快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思考:
(一)全词的词眼是哪一个?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二)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动 作 环 境孤苦无依若有所失肃杀
凄清三、赏析叠词:上片开头七组叠词从哪些角度抒写愁情的?一语双关结 果引 发凄凄惨惨戚戚 心理感受凄苦无告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一)词中的意象有哪些?
淡酒、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细雨
(二)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词人的愁绪的?四、赏析意象,体会感情。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急风结论:酒是“愁”的象征结论:秋风渲染愁情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似曾相识,勾起她对已故丈夫的思念。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何其伤心。结论:过雁象征离愁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象征爱情的零落、
天人永隔的哀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五、艺术特色小结1、叠词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起强调作用。
全词首句即连下七组叠词,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较阅读:《声声慢》的“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愁?六、思考探究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家破之痛
丧夫之悲 沦落之苦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