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声声慢 课件+教案 (7)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声声慢 课件+教案 (7)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6:09:37

文档简介

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运,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2学情分析
1.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来渲染和传达的。.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3重点难点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声声慢
一、导入设计: 展示李清照的作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活动2【讲授】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3.词家一大宗
豪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美读感知
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
提问:读罢全诗,你能从文中体会得到愁,但你能从文中找出有何愁,缘何愁吗?
四、整体把握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
秋风秋风渲染愁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梧桐: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提问: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明确:不好。奠定凄婉哀伤的感情基调。 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小结: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提问: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为什么而寻觅?寻觅的结果如何?)
学生讨论并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
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情景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小结:创设了“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六、共同总结
体味作者的感情:愁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活动3【活动】声声慢
七、拓展训练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活动4【测试】声声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答: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
答:                                    
活动5【作业】声声慢
九、作业设计
1.完成《全优课堂》的相关练习。
2.背诵全词。
课件33张PPT。声 声 慢
李清照生自由朗读,理解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读罢全诗,你能从文中体会得到愁,但你能从文中找出有何愁,缘何愁吗?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三、作者简介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词家一大宗 豪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少女生活的无忧无虑 幸福的贵妇人生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是起晚期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思考:
  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词眼”以情结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
(行为动作)冷冷清清
(寻找结果)外部环境冷清内心空冷以情入手凄凄惨惨戚戚罗大经:“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组叠字 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
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1、形式上,⑴音乐美、音韵美
⑵增强感情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心 情 感 受茫然无着寂寞冷清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环 境寻寻觅觅(寻觅什么?为什么而寻觅?寻觅的结果如何?)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寻觅的结果:冷冷清清
感觉中既有秋风的萧瑟,又有异地的冷清,更有孤寂生活的清寒。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解读意象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
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何
特殊意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酒愁李白 “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是何等的愁苦。三杯两盏淡酒,酒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秋风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点明时间:秋《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几道《思远人》:“飞云过尽,旧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旧时相识思念之情过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黄花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样守 秦观《鹧鸪》:“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孤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白居易《长恨歌》
“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细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主要通过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意象-意境-情感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添愁、助愁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情景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创设了“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愁愁愁愁愁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