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声声慢 课件+教案 (8)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声声慢 课件+教案 (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06:10:10

文档简介

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在词里诉说的“愁”情。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美,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3.赏析《声声慢》的意象,感受其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2重点难点
1.体味语言,解读意象,把握本词的艺术特色。
2.理解本词“愁”的内涵。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聆听宋祖英演唱作品《声声慢》。
2.开场语: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比作一盒装满朱玉翡翠的首饰盒,我想,宋词必定是里面一块最璀璨妖娆的宝石。她以冷艳高贵、千姿百态的丰韵, 与唐诗争奇, 与元曲斗艳。众所周知,宋词有两大派系。哪两大?婉约与豪放。没错宋词里有大江东去的豪放,比如苏东坡月下把酒, 向苍天发问,又有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比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黯然神伤。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抛开个人的烦恼,逆着时光流, 来一次心灵上的穿越,穿越到宋代去感受一下绝世才女李清照给我们吟唱的一曲《声声慢》。
活动2【练习】一、课前预习
1. 自我检测
正音
寻觅( ) 戚戚( ) 憔悴( )
乍暖还寒( ) 堪 ( ) 梧桐( )
翻译(先解释划线黑体字,再解句)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憔悴损
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
2.文学常识
早在《诗余图谱》(明)就有记载:“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后人以之将宋词分成两大流派。“婉约派”以_秦观、 柳永、 李清照 _为标杆,“豪放派”则由__苏轼、辛弃疾 主导。
声声慢 ,词牌名,原为“胜胜慢”。“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
3.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变”南渡为分水岭,其作也由此呈现出前后期鲜明的对比:
前期: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十八岁嫁给金石学家赵明诚为妻。夫妻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这个时期作品多为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如梦令》《一剪梅》等。
后期:金军入侵,北宋灭亡。赵明诚赴官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人,生活日益艰难,经历了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清苦而终。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悼亡之悲、孀居之苦和亡国之痛。如《声声慢》等。
活动3【活动】二、课堂研习
2.词人在这首《声声慢》中确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其词眼又为何?
忧愁,凄婉。词眼——愁。
(二)析语言,赏音律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历来为人称道。请问,这十四叠字好在哪里?
形式上:声律和谐,富有节奏,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内容上:“哀怨”之辞重重叠叠,增强凄清萧索的气氛,凸显心神不宁、孤苦无依、怅然若失的愁妇形象。
2.古诗词研究家叶嘉莹言:“一般人只知道赞美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在开端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实在只是从皮毛上的一种认识而已。”此言是劝诫我们去探究“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请补充下表,试体会这十四叠字中的“递进层次”。
词条属性结果情感程度
(寻寻觅觅):动作(外)寻之不得失落(浅)
↓↓↓↓
冷冷清清:环境(外)触景伤情(哀怨)渐深
↓↓↓↓
凄凄惨惨戚戚:情绪(内)心不堪任断肠(深)
小结:关于这种递进层次,傅庚生先生的的分析最为细腻(PPT):“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寻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三)悟意境,品愁情
1.词人在本词中设立了哪些意象?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从上题中任选三个意象,搜集有关这三个意象的古诗句,罗列在横线上。加以分析,尝试总结出该意象的象征义。(请参照以下示例的格式)
示例:意象:(柳树)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青门柳》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狄焕《题柳》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杜牧《新柳》
结论:“柳”即“留”,折柳送别是古代风俗。“柳”象征“离别”,常用来抒发离愁别绪。
意象:(秋风)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秋风象征萧索和愁情。
意象:(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邵雍《梅花诗》
结论:文人常以菊花自况,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在此,词人以菊花飘零,隐喻自己身心憔悴、苦闷难以释怀。
意象:(梧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漏子》温庭筠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寒闺怨》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在古时候多指离别,渲染悲凉氛围。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人说,此“愁”含义有三,你知道是哪三“愁”吗?请结合下列信息,试用简洁的词组概括词中“愁”的内涵。
李清照生平事迹:
10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
1126-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颠沛流离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州,可惜遇人不淑,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中的三“愁”:情愁--流离之苦、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活动4【讲授】三、情感熏陶
播放音乐《道爱》,教师诵读散文版的《声声慢》,学生闭眼聆听,想象意境,感受词的情感。
活动5【活动】 四、名句积累
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文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声响,甚至有生命的形象,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因此,古代文人骚客们的多愁善感,使“愁”成为古诗文里的一个高频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活动6【作业】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默写《声声慢》。
2. 把《声声慢》改写为一篇散文。要求:尊重原作,语词优美。
3.拓展阅读: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鉴赏提示:《武陵春》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把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情感,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语言上,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鉴赏提示: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上片忆旧。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非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课件8张PPT。聲聲慢·尋尋覓覓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变”、词人南渡为分水岭,其作也由此呈现出前后期鲜明的对比: 前期:多为大家闺秀的生活情 趣、闺怨离愁,如《如梦令》《一剪梅》等。
后期:多写悼亡之悲、孀居之苦和亡国之痛。如《声声慢》。作者简介一、整体感知傍晚家中冷冷清清 晚风 雁过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寻寻觅觅 淡酒
黄花堆积 点点滴滴凄凄惨惨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叠字历来为人称道。请问,这十四叠字好在哪里?
形式上:声律和谐,富有节奏,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内容上:“哀怨”之辞重重叠叠,增强凄清萧索的气氛,凸显心神不宁、孤苦无依、怅然若失的愁妇形象。
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梁启超二、析语言,赏音律 请补充下表,试体会这十四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层递性” 。
词条 属性 结果 情感 程度
寻寻觅觅: 动作(外) 寻之不得 失落 ( )
↓ ↓ ↓ ↓
冷冷清清: ( ) 触景伤情 ( ) 渐深
↓ ↓ ↓ ↓
凄凄惨惨戚戚: 情绪( ) 心不堪任 断肠 ( )二、析语言,赏音律环境(外) 哀怨内浅深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三、悟意境,品愁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人说,此“愁”含义有三,你知道是哪三“愁”吗?请结合下列信息,试用简洁的词组概括词中“愁”的内涵。
三、悟意境,品愁情《声声慢》中的愁: 情愁-- 流离之苦

家愁-- 丧夫之痛

国愁-- 亡国之恨 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