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通过诵读,体会李清照所受到的国破家亡,四处飘零之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2学情分析
让学生抓取诗歌中几个典型的意象并并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营造出诗歌凄婉悲凉的意境,从而透析诗人“愁”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难点在于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声声慢
一、导入语:在中国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她的杰作《声声慢》。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她与丈夫都喜好读书。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从山东流亡到建康,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后来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岁时,丈夫病死建康。在旧时代,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因此,她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优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香料 金兽:香炉 纱厨:纱帐)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三、播放录音,诵读领悟
1.听读感知,整体把握。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想象词的画面之美,听后思考:
①你听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愁)
2.诵读领悟,学生齐读,感受意象。
朗读指导:应读缓慢些,每一个字尽量都读出感情来,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诗歌赏析
(一)诵读感悟,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1、整体感知: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非常有名,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还流传到国外,被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为《绝望》。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两首诗。
绝望 (法)克洛岱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思考: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痛苦,绝望,悲伤,忧愁,寂寞。
讨论: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而到了情感最深最浓的时候,也可以极明确、极直接地表达。《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2、提问:那么本词哪一句直接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呢?词眼是哪一个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进一步思考:那么那首词里是不是只有末句才有愁绪呢?
——不是的,从一开始就有愁绪了。
明确:前面是怎样写愁绪的呢?刚才我们说到,《声声慢》和《绝望》最大的不同就是《声声慢》抒情委婉含蓄,那么,它的委婉含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通过一些表示愁绪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二)感受意象,把握情感。
提问:诗中有哪些意象呢?(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请同学们找出来,这些意象是怎样体现出愁绪的?(提示:a、展开想象,由意象想到什么?b、为什么使用这个意象?使用意象后的效果。)
明确:
▲关于淡酒: 淡酒是“愁”的象征
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说是淡酒,为什么她认为酒很淡?
——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以前与丈夫与酒共度是那么的幸福,然而现在只身一人,所以现在即使酒再浓,对作者来说都是淡的。而酒的淡,却刚刚反衬情的浓。此时的淡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古代无论是抒发离别还是思乡、相思、不得志之愁,有酒之处必有愁情,我们还记得有哪些抒发愁情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关于急风:秋风渲染愁情
怎样理解“晚来风急”?它渲染了什么气氛?
——晚风急,说明风劲、风猛,给人一种非常凄寒的感觉。急风吹过,不单是身体凉爽,心也悲凉——这正是“愁”。
“急风”在谁的诗句中出现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关于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为何说是旧相识?为何是“正伤心”?
——a.雁用来干什么?送书信,“鸿雁传书”或“鸿雁传情”。可能当年李清照就是用这个雁来传递她对丈夫的思念。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因此,看见雁就有睹物思人之感,望雁思夫,可惜雁在而人已无,物是人非,怎能不愁呢?
——b.每年的秋天,大雁由北往南飞,而李清照也是由北方人流寓南方,所以说是旧时相识,这里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大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是从她故乡的方向飞来的,看见大雁,很自然的就会想起故乡)。到春天,大雁会由南飞回北,然而,李清照,能回北方吗?“正伤心”道出大雁可以回家,而李清照有家而不能回的思乡之心。
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本来就正在伤心之中,偏偏“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关于黄花: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黄花是什么花?写黄花要表现什么?
——菊花,“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的样子。“如今有谁堪摘?”:无人来摘,也就是无人怜悯。
作者写黄花,其实以以黄花自比。菊花憔悴得很,就好像她自己一样。她在《醉花阴》里曾写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有谁堪摘”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她和丈夫或亲人是曾经共赏过菊花的,而现在黄花都憔悴了,还是无人与自己摘花共赏,这里用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关于梧桐兼细雨: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
明确:秋风梧桐细雨牵愁惹恨,“梧桐雨”是一个引发愁思的事物,梧桐到老时枝干是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结:作者选取的“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文化底蕴都非常的丰厚,表现愁绪都特别的典型。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她的愁绪具体化,形象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更美的艺术享受。
(三)鉴赏品味:揣摩关键语句
提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思考:寻寻觅觅,诗人在寻什么?联系我们前面介绍的她晚年的生活状态思考一下。
——她在寻找年轻时的美好生活和精神的支柱。因为她晚年境遇非常凄惨,国破家亡,丈夫死了,独自寡居,大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也丢失了。这是一个动作描写
提问:那么,她寻觅到了吗?
——没有。从“冷冷清清”可以知道,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此刻的李清照,不但身体凉爽,然而心更悲凉。既指环境,又指心情。所以“冷冷清清”是一语双关。
提问: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呢?又是写她的什么?
——是她心里的感受,觉得自己非常凄惨悲伤。
小结:这三句依次写动作、环境、感受,词人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同时与末句呼应。
由此可见,本词开篇就见愁,结尾又点愁,愁绪满溢于全词的字里行间。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说过:“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可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那么,她愁什么?用一个句话怎么概括?(联系时代背景与词人遭遇)
——(国破家亡)词人的愁。愁在国破,愁在家亡,愁在丧夫,愁在孤独。
五、扩展延伸
可以说,愁这份情感,从古至今,诗人们在不断体味它,他们运用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5、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ɡ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愁的重量
六、能力提升:学写对联,赏意境。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课件13张PPT。声声慢李清照读懂词人:知人论世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她从小能诗作词。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不久,赵明诚不幸染病身亡,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中晚年的她尝尽了国破家亡之悲、丧夫之痛、故乡之思、沦落之苦。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字了得!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愁 绝望 (法)克洛岱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写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这些意象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意象,体会感情。 淡酒——愁的象征
急风——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容颜憔悴 、晚境孤苦飘零
梧桐——牵愁惹恨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特点凄惨悲凉
一种凄婉的美 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结果引发动作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环境、心境肃杀
凄清感受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感情基调:品味鉴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国愁 家愁 情愁
亡国之恨 家破之痛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1、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愁的长度)
——李白《秋浦歌》
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愁的 动感 ) ——辛弃疾《鹧鸪天》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的无绪) ——李煜《相见欢》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的形状) ——李煜《虞美人》
5、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ɡ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6、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的重量) ——王实甫《西厢记》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写对联,赏意境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同桌可以相互交流。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下联: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声声慢》译文: 生活中的你也有“愁绪”:乡愁、离愁、丝缕忧愁……请用你最得意的语言将这种情感传达出来,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