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
扬州慢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掌握对比、情景交融及虚实结合写作手法。
3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吴涤清演唱的歌曲《烟花三月》,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烟花三月下扬州。古往今来,扬州一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美丽和富庶曾经牵动许多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游兴,(看扬州美丽图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读姜夔的《扬州慢》,看看他笔下的扬州又是什么样子?(板书课题)《扬州慢》姜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
2.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扬州,但对这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杜牧的笔下曾经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的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非常震惊,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了。当他目睹战争洗劫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顿时产生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21cnjy.com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词文。你有什么感触?悲(凄凉、凄清或悲凉)
2、让学生自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时间——冬至,夜雪初晴。地点——扬州。诗人感情——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师: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生:“悲”字。
师: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结合诵读提示,自我诵读涵泳这首词。
五、讨论探究,理解词的内容。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南宋初期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吧!(师生互动)
1、师:第一个问题,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www.21-cn-jy.com
(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桥边的红药可以看出。)
一个“空城”,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2、第二个问题,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惊”字概括性更强。)
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名都与“空城”相对。)
昔日的扬州:
“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昔日扬州繁华热闹。)
3、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富庶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呢?
明确: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万千。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21教育网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www-2-1-cnjy-com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夔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力表现他的“黍离之悲”。2-1-c-n-j-y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3)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21
cnjy
com
(4)寂寞红药――直抒胸臆
( http: / / www.21cnjy.com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2·1·c·n·j·y
六、归纳手法
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3、对比(昔盛今衰)
七、拓展延伸: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学过的诗词中再举出几个例子吗?
1、《春望》杜甫2、《子夜吴歌》李白
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义的,都以牺牲生命作为代价;无论输赢百姓都要生灵涂炭。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抒发他的“黍离之悲”,表达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产生的沉痛心情。让我们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生齐诵全词)21·cn·jy·com
八、课堂总结:春蚕吐丝,说不完今日的荒
( http: / / www.21cnjy.com )凉萧条;杜鹃啼血,唤不回昔日的繁华富庶;时光流逝,惜国土沦丧感时伤世;岁月蹉跎,叹江山易手忧国忧民。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词。21·世纪
教育网
九、作业
18
扬州慢
教学设计
1、背诵默写本首词。
2、就我们学过的反映昔盛今衰的诗作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