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7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2024七下全部内容。
5. 难度系数:0.8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民在播种前松土,主要目的是为种子萌发提供( )
A.适量的光线 B.充足的空气 C.一定的水分 D.肥沃的土壤
2.小明学习“植株的生长”时走神了,下列笔记中错误的是( )
A.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是分生区
B.幼根的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
C.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
D.植株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3.下图是桃花的结构示意图,桃树在开花季节,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影响花粉落到图中哪一标号所示结构上,常会导致减产?( )
A.① B.② C.④ D.⑥
4.为了解叶片结构,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并绘制了相关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叶脉,内有输导组织 B.③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⑤是蒸腾失水的门户,对应图2中⑧ D.与⑦细胞的结构相比,⑥内含叶绿体
5.蒜黄和蒜苗都是大蒜瓣培育成的。蒜黄是在遮光条件下生长的,叶片呈黄色;蒜苗是露天生长的,叶片呈绿色。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 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
C.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合成 D.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6.如果经常在绿地上行走,不仅会损伤植物的茎秆,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绿地植物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导致土壤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导致土壤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导致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导致根部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7.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是“水库”,植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B.森林是“钱库”,植物的茎能提供木材,茎中的导管能运输有机物
C.森林是“粮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D.森林是“碳库”,能通过蒸腾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8.试管婴儿技术,又称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该技术通过将不孕不育夫妇的卵细胞和精子取出体外,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完成受精并发育成胚胎后,再将胚胎移入子宫腔内以实现妊娠,是辅助生殖的核心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中,“试管”相当于女性体内的( )
A.卵巢 B.阴道 C.子宫 D.输卵管
9.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的这些变化,有利于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关于青春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入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都会增强
B.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C.学会悦纳自己和接纳别人,应具有摆脱不良心理的勇气和毅力
D.进入青春期,男性喉结突出,不属于第二性征
10.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航天员的饮食需科学搭配,以应对微重力环境对身体的挑战。下列关于营养物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保障航天员对能量的需求
B.维生素D和钙可预防骨质疏松,保障航天员骨骼的健康
C.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的组成成分,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和更新
D.脂肪对人体没有任何作用,航天员完全可以不食用脂肪
11.如图是淀粉和蛋白质在消化系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生理过程,a、b表示小分子物质。结合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淀粉可在口腔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B.a表示葡萄糖,b表示氨基酸
C.过程②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
D.过程①都需要胃液和肠液的参与
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三支试管均充分搅拌,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的变量有3个
B.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只有乙
C.该实验能证明37℃更利于淀粉的消化
D.甲和乙证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13.小军做了一份丰盛的午餐:米饭、蒸鸡蛋、红烧肉和麻婆豆腐。为使营养搭配更合理,应再增加的菜品是( )
A.鸡蛋羹 B.小米粥 C.清蒸鲈鱼 D.爆炒青菜
14.下列不是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
A.气管、支气管 B.口腔 C.肺 D.咽
15.下列关于呼吸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管壁由“C形”环状软骨支撑,保障气体通畅进出
B.经过呼吸道的处理,使到达肺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C.呼吸系统由口、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D.吞咽时,会厌软骨的存在可以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16.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胸廓扩大和缩小时,膈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
A.收缩 舒张 B.舒张 收缩 C.收缩 收缩 D.舒张 舒张
17.构建模型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图1是小明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生物模型,图2为模拟呼吸过程中肋间肌的舒缩引起有关骨运动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 橡皮膜下拉是膈肌的收缩状态
B.图1 所示是在模拟肺的呼气过程
C.图2肋间肌收缩时胸骨向下向内移动
D.图2模拟呼吸时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18.下列关于献血和输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健康的初中生可以参加献血
B.输血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C.一次献血300mL不影响健康
D.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
19.如图是张某的血常规化验单,推测他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
医院血液检验报告单 姓名 张某 性别 男 年龄 41
项目 测定值 正常值
RBC(红细胞) 3.59×1012/L (4.0-5.5)×1012/L
WBC(白细胞) 4.8×109/L (4-10)×109/L
Hb(血红蛋白) 107g/L 110-160/L
PLT(血小板) 140×109/L (100-300)×109/L
A.坏血病 B.炎症 C.血栓 D.贫血
20.下列实验中实验用品与使用目的相匹配的是( )
A.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酒精———检验淀粉是否产生
B.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湿纱布————防止小鱼呼吸
C.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点燃的蜡烛———检验二氧化碳的产生
D.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碘液————更清晰地观察细胞核
21.图示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以下哪项解释合理( )
A.血管2是毛细血管,管腔极细,应用高倍显微镜寻找
B.血管3是动脉血管,流静脉血
C.湿棉絮包裹小鱼以免其乱蹦
D.血管1的血流速度最快
22.当患者肺功能严重衰竭并伴有心脏停跳时,ECMO(题图)可将氧合的血液不经心脏直接泵至全身,此时送回人体的血液先进入的血管是( )
A.肺静脉 B.主动脉 C.肺动脉 D.下腔静脉
23.下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
B.B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能力最强
C.C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D
D.D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b
24.人工肾脏是根据肾脏的工作原理而制成的一种医疗仪器,它可以模拟肾脏的工作,过滤人的血液,进行血液透析。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 )
A.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B.肾小球过滤作用
C.膀胱贮存作用 D.尿道排尿作用
25.医生对甲、乙、丙、丁四名成年男子体检,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检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尿检 血检
红细胞 葡萄糖 蛋白质 白细胞(个/升) 血红蛋白(克/升)
甲 — ++ — 4.8×109 140
乙 — — — 5.2×109 80↓
丙 — — — 3.0×1010↑ 140
丁 ++ — ++ 4.6×109 140
注:①“++”表示检出该成分,“—”表示未检出该成分;②白细胞正常值为(4~10)×109个/升,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20~160克/升。
A.甲一定患有糖尿病 B.乙不宜去高原地区旅游
C.丙可能患有某种炎症 D.丁可能患有肾小球肾炎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2分)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如图为绿色植物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农作物的收成主要在于有机物的积累。制造有机物的场所主要位于叶片结构中的【 】________内。对木本植物来说,制造的有机物主要通过茎的________来运输。
(2)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 】________,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吸收的水由根运送到叶,通过叶片结构的【 】________来运输,然后由叶片表皮上的【 】________散失到大气中,参与促进生物圈的________循环。
(3)根尖结构图示如果想观察根冠,需要向________移动玻片标本。
(4)科学家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一定比例溶解到水中配制成营养液,用此培养植物的方法就是________,在设施农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7.(8分)图1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2是消化系统示意图,图三是小肠壁纵切示意图。请回答:
(1)图1中E层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是_______,该物质在图2中[ ]被彻底消化成_______才能被吸收。
(2)图2中[ ]_______分泌的_______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
(3)_______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其中所含的消化液有肠液、胆汁、还有⑥分泌_______。
28.(10分)读图理解:如图是呼吸系统和肺泡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 ]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吃饭时说笑,容易吃呛,引起咳嗽,这是因为[ ]______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2)甲图中的支气管末端与图乙中的[ ]______相连:由图乙可以看出,其外缠绕着许多[③]______,且②和③的壁都非常的薄,与气体交换相适应,此处的气体交换,指的是肺泡与______之间的气体交换。
(3)图乙中B代表的物质是______,B由③进入肺泡至少穿过______层细胞。
29.(10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通过怎样的途径输送给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利用呢?
(1)馒头中的淀粉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分子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图中[7],然后随血液流经[ ]________进入心脏,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
(2)从心脏运出的葡萄糖分子,经过[ ]________及各级分支,然后进入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___________,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血液中红细胞中的__________会把它结合的氧释放出来,进入组织细胞。
(3)进入组织细胞的葡萄糖,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供______________利用。在生物学上,此生理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该生理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___。
30.(10分)尿毒症的发生是由于肾单位病变,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身体中毒。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常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代替”肾脏工作,以缓解病情。如图1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①~⑦表示结构,A、B表示尿液形成的生理过程。图2为血液透析示意图。请回答:
(1)肾单位是由图1中的[③]肾小球、[ ]____和[ ] _____三部分组成。
(2)图1中④内的液体被称为_____,正常情况下,与血液成分相比,该液体中不含_____和血细胞。
(3)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路线依次是①③②⑤⑦,其中①②⑦中流动的血液分别是_____(选出正确答案)
A.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 B.动脉血、动脉血、静脉血
C.动脉血、静脉血、动脉血 D.动脉血、动脉血、动脉血
(4)若尿液中检测出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则可能是图1中_____(填序号)出现病变导致的。
(5)图2的透析装置中,半透膜管道系统的作用类似于是图1中[ ______ ]过程;在流出的透析液中,_____的含量会明显上升。
参考答案
1. B
【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农民在播种前松土,能够使土壤疏松,缝隙变大,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种子的呼吸作用,从而促进种子萌发,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A
【分析】(1)根尖结构: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旺盛,使细胞数量增加。伸长区的细胞快速伸长,使细胞体积增大,是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
(2)生长所需物质:水(参与代谢、运输)、无机盐(构成细胞或调节功能)、有机物(是光合作用产物,提供能量和原料)。
【详解】A.根尖的伸长区是细胞迅速伸长的区域,因此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实际上是伸长区,而不是分生区,分生区主要负责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A错误。
B.根尖是幼根生长的主要区域,特别是伸长区,细胞在这里迅速伸长,使得幼根得以快速生长,幼根的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B正确。
C.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例如,在幼苗期,对含氮无机盐的需求相对较多,因为氮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在开花结果期,对含磷无机盐的需求增加,磷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在生长后期,对含钾无机盐的需求较大,钾能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C正确。
D.水是植株生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参与了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过程。无机盐则是构成植株组织和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物则是植株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合成的,为植株提供能量和构建物质,D正确。
故选A。
3. A
【分析】图1中①柱头、②花药、③花柱、④子房、⑤花丝、⑥胚珠。
【详解】传粉是指雄蕊花药中的成熟花粉粒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桃树在开花季节,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影响花粉落到①柱头上,常会导致减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D
【分析】图中:①叶脉,②上表皮,③叶肉,④下表皮,⑤气孔,⑥是表皮细胞,⑦是保卫细胞,⑧是气孔。
【详解】A.叶脉(即③)贯穿于叶片的上下表皮之间,它主要由两种管道组成:导管和筛管。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向上输送到叶片;筛管则负责运输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因此,叶脉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A正确。
B.③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制造有机物,B正确。
C.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气孔的大小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气孔是气体进出和水分散失的门户,所以 ⑤和⑧表示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 ,C正确。
D.⑥是表皮细胞,其内无叶绿体;⑦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5. 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但这并不能直接解释蒜黄和蒜苗颜色差异的原因,故A错误。
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这与蒜黄和蒜苗叶片颜色的不同没有直接关联,故B错误。
C.蒜黄在遮光条件下生长,叶片呈黄色,说明没有形成叶绿素;蒜苗露天生长,有光照,叶片呈绿色,说明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合成,这很好地解释了二者颜色差异,故C正确。
D.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强调的是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而非叶绿素合成的条件,不能解释蒜黄和蒜苗的颜色差异,故D错误。
故选C。
6. C
【分析】 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详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的根要进行呼吸作用,土壤板结,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容的氧气就少,从而影响根的呼吸作用,不利于植物的生长,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 C
【分析】1.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大自然中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在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向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导管是由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上下两个细胞的细胞壁消失,因此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正是利用根、茎、叶等中的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筛管可以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从上往下的运输到根等器官。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 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内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所以森林是“水库”,植物主要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A错误。
B.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B错误。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复杂关系,以及细菌、真菌分解利用,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C正确。
D.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所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错误。
故选C。
8. D
【分析】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详解】A.卵巢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之一,主要负责产生卵细胞和分泌性激素,与试管婴儿技术中的“试管”功能不符,A不符合题意。
B.阴道是女性的性交器官,也是排出月经血和娩出胎儿的管道,同样与试管婴儿技术中的“试管”没有直接关联,B不符合题意。
C.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在试管婴儿技术中,胚胎最终会被移植到子宫内以继续发育。然而,在试管婴儿技术的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试管”并不直接对应子宫,C不符合题意。
D.输卵管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之一,具有拾取卵细胞、使精子和卵子受精以及将受精卵输送到子宫的功能。在试管婴儿技术中,“试管”相当于替代了输卵管在体外完成了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因此,“试管”相当于女性体内的输卵管,D符合题意。
故选D。
9. D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详解】A.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神经系统、心脏、肺等器官的功能会显著增强,以适应身体快速生长和代谢需求,A正确。
B.遗精和月经是青春期性发育的标志,男孩的睾丸和女孩的卵巢开始分泌性激素,导致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功能的成熟,B正确。
C.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克服不良心理(如自卑、焦虑)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C正确。
D.第二性征是指除生殖器官外,男女在青春期出现的性别差异特征。男性喉结突出、声音变粗、胡须生长等均属于第二性征,D错误。
故选D。
10. D
【分析】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营养合理的饮食,应该是每日均衡地吃“平衡膳食宝塔”中的五类食物,每日的早、中、晚餐能量比例合理,并按时进餐.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详解】A.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的。因此,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保障航天员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
B.钙和维生素D的作用包括支持骨骼健康、维护牙齿健康等,缺乏维生素D和钙儿童会患佝偻病,成年人会患骨质疏松症,因此维生素D和钙可预防骨质疏松,保障航天员骨骼的健康,B正确。
C.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C正确。
D.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构建,D错误。
故选D。
11. D
【分析】(1)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够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图中①消化、②吸收。a葡萄糖,b氨基酸。
(2)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其中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称为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称为化学性消化。
【详解】A.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A正确。
B.淀粉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所以a表示葡萄糖,b表示氨基酸,B正确。
C.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所以过程②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胃液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所以淀粉的消化过程①不需要胃液参与,D错误。
故选D。
12. C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该实验中,甲和乙对照,变量是唾液(有无唾液);乙和丙对照,变量是温度。所以实验中的变量有2个,并非3个,A错误。
B.甲中加入的是清水,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会被分解,滴加碘液会变蓝;丙处于0℃,温度过低,唾液淀粉酶活性受到抑制,淀粉不能被充分分解,滴加碘液也会变蓝;乙中有唾液淀粉酶且温度适宜,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颜色变蓝的是甲和丙,不是乙,B错误。
C.乙(37℃)和丙(0℃)对照,变量是温度,结果乙中淀粉被分解,丙中淀粉未被充分分解,说明37℃更利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即37℃更利于淀粉的消化,C正确。
D.甲和乙对照,变量是唾液,结果甲变蓝,乙不变蓝,证明了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但不能证明分解产物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13. 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小军设计的这份中餐食谱中,米饭中富含淀粉,蒸鸡蛋和麻婆豆腐中富含蛋白质,红烧肉中富含脂肪,可见小军的午餐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较多,而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含量偏少,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添加爆炒青菜会使该食谱的营养更合理;而鸡蛋羹、清蒸鲈鱼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小米粥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添加之后营养搭配仍不合理,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 B
【分析】呼吸系统的器官从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A.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属于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A不符合题意。
B.口腔属于消化系统,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起始部位,主要参与食物的咀嚼和初步消化等过程,不属于呼吸系统,B符合题意。
C.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C不符合题意。
D.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既属于消化系统,也属于呼吸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C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不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还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详解】A.气管壁的“C形”环状软骨可支撑气管,使其不易塌陷,从而保证气体能够顺畅地进出肺部,A正确。
B.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鼻腔内有鼻毛可阻挡灰尘,鼻黏膜能分泌黏液,对空气有清洁、湿润作用,还能温暖吸入的空气;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纤毛和黏液也能对空气进行清洁等处理,B正确。
C.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口不属于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C错误。
D.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避免引起呛咳,D正确。
故选C。
16. A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详解】肺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吸气过程;
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形成被呼气过程。
因此,胸廓扩大和缩小时,膈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收缩、舒张,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A
【分析】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详解】A.在图1中,橡皮膜下拉模拟的是膈肌的收缩状态。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位置降低,增加胸腔的容积。这个过程中,肺也会随之扩张,使得肺内的气压降低,外界空气得以被吸入肺内,故模拟肺的吸气过程,A正确,B错误。
C.在图2中,肋间肌收缩时应该使得胸骨和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从而增加胸腔的容积。这个过程中,肺也会随之扩张并吸入空气,C错误。
D.在图2中,肋间肌收缩使得胸骨和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上下径和前后径都变大;肋间肌舒张使得胸骨和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上下径和前后径都变小。故图2不能模拟呼吸时胸廓上下径的变化,模拟呼吸时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18. A
【分析】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终身的荣誉,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近半世纪以来,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健康、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每次可献血200-400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期应为6个月。
【详解】A.根据我国献血规定,献血者的年龄应在18到55岁之间,初中生年龄太小,不符合献血条件,A错误。
B.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是正确的,可以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B正确。
C.一次献血300mL对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是安全的,不会影响健康,C正确。
D.我国确实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公民自愿无偿献血,保障血液安全,D正确。
故选A。
19. D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的数量,可通过与正常值对比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详解】A.坏血病由缺乏维生素 C 导致,主要症状为牙龈出血等,故A错误。
B.有炎症时白细胞通常会增多,患者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故B错误。
C.血栓与血小板功能有关,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故C错误。
D.贫血指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计数低于正常范围, 故可能患有贫血,故D正确。
故选D。
20. D
【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详解】A.酒精用于“脱色”(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后续淀粉的观察。 检验淀粉的试剂应为碘液(淀粉遇碘变蓝),A错误。
B.湿纱布的作用是保持小鱼体表湿润,维持其正常呼吸(鱼用鳃呼吸,需湿润环境),而非“防止呼吸”,B错误。
C.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常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蜡烛的用途用于检验氧气含量(如“燃烧的蜡烛在缺氧环境中熄灭”),C错误。
D.碘液的作用作为染色剂,可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成深色,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D正确。
故选D。
21. D
【分析】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1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3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2毛细血管。
【详解】A.血管2是毛细血管,管腔极细,红细胞当行通过,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此实验适合用低倍镜,A错误。
B.鱼没有肺循环,3动脉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而不是静脉血,B错误。
C.在实验中,使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小鱼正常呼吸,C错误。
D.通常动脉血管中的血流速度最快,血管1是动脉,故血流速度最快,D正确。
故选D。
22. B
【分析】ECMO主要由“氧合器”和“血液泵”两部分组件构成,其中“氧合器”的主要功能是使氧气融入血液并置换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模拟了人体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泵”的功能是驱动血液在管道中流动,模拟了人体心脏的功能。
【详解】A.肺静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肺部送回心脏左心房,不符合ECMO的工作机制,故A不符合题意。
B.ECMO是一种在患者肺功能严重衰竭且伴有心脏停跳时使用的医疗设备。它通过将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泵回人体。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不需要经过心脏即可完成循环。由于患者肺功能严重衰竭并伴有心脏停跳,血液无法通过心脏泵入主动脉。因此,ECMO需要直接将氧合后的血液泵入主动脉,以便血液能够流向全身各处,故B符合题意。
C.肺动脉负责将缺氧的血液从心脏右心室送往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也不符合ECMO的工作机制,故C不符合题意。
D.下腔静脉负责将下半身的静脉血送回心脏右心房,同样不符合ECMO的工作机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C
【分析】图中:a是主动脉、b是肺动脉,c是肺静脉、d是上腔静脉、g是下腔静脉、A是左心房、B是左心室,C是右心房、D是右心室。
【详解】A.a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A不符合题意。
B.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因此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故心脏壁最厚的是B左心室,B不符合题意。
C.C是右心房,右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由C右心房流向D右心室,C符合题意。
D.D是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由D右心室流向b肺动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 B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不是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滤过,A不符合题意。
B.肾衰竭的人肾脏的功能受损,肾脏不能产生尿液,血液中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不能排出,使人体生命受到严重的危害。血液透析是把人体的血液从动脉引出,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营养物质向血液中移动,然后将透析过的血液再通过静脉流回血管。通过透析达到了排出代谢废物的目的。因此透析相当于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肾小球滤过作用,B符合题意。
CD.膀胱、尿道属于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与人工肾脏的功能无直接关系,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 A
【分析】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对机体具有防护和保护作用,数量过多说明有炎症;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数量过少说明贫血。
【详解】A.甲的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患有糖尿病,但也可能是一次摄入过多的糖,导致肾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葡萄糖,或者是肾小管病变等原因引起的,不能仅根据尿检中出现葡萄糖就断定甲一定患有糖尿病,A错误。
B.乙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说明乙可能患有贫血。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贫血患者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到高原地区缺氧环境中,会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加重身体不适,所以乙不宜去高原地区旅游,B正确。
C.丙的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值,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等防御和保护作用,当身体有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以吞噬病菌,所以丙可能患有某种炎症,C正确。
D.丁的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作用会阻止大分子蛋白质和红细胞进入原尿,而丁的尿检出现这两种物质,可能是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异常,使红细胞和蛋白质进入尿液,D正确。
故选A。
26. (1) ② 叶肉 筛管
(2) ⑤ 根毛 ③ 叶脉 ④ 气孔 水
(3)下
(4)无土栽培
【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气孔、⑤根毛。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从根的顶端到着生者根毛的部分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长、分化、吸收最活跃的部位,从根尖顶端向上的四个结构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详解】(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叶片中的叶绿体,而叶绿体主要分布在②叶肉的细胞中。
(2)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⑤根毛,根毛大大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③叶脉、气孔等,叶脉中含有输导组织,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输导组织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最后通过叶片表皮的④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显微镜成的像与实际上下、左右均相反,因此要想要目标结构位于视野中心,应该偏哪移哪,根尖结构从下往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中根冠在视野的下方,要想其位于视野中央偏于观察,应该向下移动玻片标本。
(4)无土栽培,是指以水、草炭或森林腐叶土、蛭石等介质作植株根系的基质固定植株,植物根系能直接接触营养液的栽培方法。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且可随时调节。科学家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一定比例溶解到水中配制成营养液,用此培养植物的方法就是无土栽培,在设施农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7. (1) 糖类/淀粉 ⑦ 葡萄糖
(2) ④ 肝脏 胆汁
(3) 小肠 胰液
【分析】图1中A层主要是脂肪类,B、C层主要是奶、蛋类,富含丰富蛋白质,D层主要是蔬菜类,富含维生素,E层主要是糖类。图2中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肝脏、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小肠、⑧是大肠、⑨肛门。图3中①皱襞、②小肠绒毛、③毛细血管。
【详解】(1)图1中最底层的E,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或糖类),淀粉的消化从②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⑦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2)图2中④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的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属于物理性消化。
(3)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这是因为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胰液、胆汁和肠液,这些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能够对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彻底消化,同时小肠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其内壁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的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消化。所以说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其中所含的消化液有肠液、胆汁、还有⑥胰腺分泌胰液。
28. (1) D 肺 E 咽
(2) ① 肺泡 毛细血管 血液
(3) 二氧化碳 2/两
【分析】图甲示为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是鼻腔、B是喉、C是支气管,D是肺、E是咽、F是气管。
图乙中,①肺泡,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③毛细血管,A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详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D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D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E咽既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又是呼吸系统的器官,它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道路。吃饭时说笑,容易吃呛,引起咳嗽,这是因为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
(2)支气管进入肺后进一步分支,其细小分支的末端膨大形成①肺泡。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③毛细血管,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图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当吸气后,外界的空气进入肺泡,肺泡中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而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浓度,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图中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由于毛细血管壁与肺泡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B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需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2层细胞。
29. (1) 9下腔静脉 10→13、11→12
(2) 2 主动脉 毛细血管 血红蛋白
(3) 人体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分析】1是上腔静脉,2是主动脉,3是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网,4是肺部的毛细血管,5是肺动脉,6是肾部毛细血管,7是小肠处毛细血管,8是身体下部毛细血管,9是下腔静脉,10是右心房,11是左心房,12是左心室,13是右心室。
【详解】(1)人体内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肺循环: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图中7是小肠处毛细血管,3是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网,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淀粉消化后产生的葡萄糖分子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小肠处毛细血管,随后流经9下腔静脉到达10右心房,随着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进入13右心室,依次流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流回11左心房,再进入12左心室。所以葡萄糖分子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10→13、11→12。
(2)人体内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其中体循环路径为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从心脏运出的葡萄糖分子,经过2主动脉到各级分支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发生物质交换,将营养物质共计组织细胞利用,并把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带走,而血液中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其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进入组织细胞供其利用。
(3)细胞内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即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发生场所是在线粒体。
30. (1) ④ 肾小囊 ⑥ 肾小管
(2) 原尿 大分子蛋白质
(3)B
(4)⑥
(5) A 尿素
【分析】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④是肾小囊、⑤是肾小管外毛细血管、⑥是肾小管、⑦是肾静脉。
【详解】(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图中,肾单位是由图1中的③肾小球、④肾小囊和⑥肾小管三部分组成。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图1中④肾小囊内的液体被称为原尿,正常情况下,与血液成分相比,该液体中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
(3)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路线依次是①③②⑤⑦,其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⑦是由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汇集成的肾静脉。由于在流经肾小球时只发生了过滤作用,没有进行气体交换,故①和②中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⑦肾静脉中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若尿液中检测出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则可能是图1中⑥出现病变导致的。这是因为葡萄糖通常会在肾小管中被重吸收,如果⑥肾小管出现病变,可能会导致葡萄糖无法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出现在尿液中。
(5)图2的透析装置中,半透膜管道系统的作用类似于图1中的 A的过滤过程;在流出的透析液中,代谢废物如尿素的含量会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