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不断地朗诵,深刻理解诗歌内涵,体验诗中所蕴含的青春活力
2.学习如何从韵律、构造、意象、情感等多角度欣赏诗歌,增进审美感受,提升诗歌鉴赏技巧。
3.探究背景知识,领悟时代与个体的联系,洞察作品所表达的青春活力与五四运动的精神。
教学重点:
剖析意象的特征,细品意境,掌握通过意象来解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勇于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20世纪之初,全球局势动荡,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青年郭沫若得知中华儿女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热潮,便毅然决然地从日本返回祖国。当他站在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那翻腾的巨浪与时代的洪流共同撞击他的心灵,激发出他无法抑制的激情,于是他放声高呼,吟唱出青春的战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后来,郭沫若将这首诗纳入他的首部诗集《女神》,并在序言中写道:“个人的憋闷,民族的憋闷,在那一刻找到了宣泄之道,也找到了表达的方式,我在那时几乎陷入了狂热。“郭沫若将他的“火焰”,他的“狂热”,他的青春激情,全部融入了诗歌的浪潮之中。
接下来,让我们穿梭时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去感受诗人最为奔放的情感。
诵读感悟
1.学生自行朗诵,为全诗标注韵律和重音。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教师指导朗诵并进行示范。
这首诗是郭沫若早期作品中“火山爆发式”的代表之一,它在情感澎湃之际一气呵成,如同火山爆发喷涌的熔岩,气势磅礴,热情洋溢,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激进的时代精神。为了精准传达诗人的情感,朗诵时应略微加快语速,特别是在排比句中,语速应逐渐加快;到了排比句的最后一小节,语速则需适当放慢。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应随着诗人情感的高涨而逐步加强。对于每一句的核心词汇,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都应加以强调。而对于“啊啊”的朗读,可以想象具体情境,放声长啸,尽情陶醉。
3.学生朗诵,教师进行点评。
三、文本解析
1.题解入门,深入诗歌情境
(1)立:指站立。形态挺拔,独立而昂扬。
(2)在地球边上:原指“横滨海岸”,诗人却用”地球边上”来表达,仿佛化身为巨人,屹立于地球之巅,将整个世 界尽收眼底,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3)放号的含义是释放和长声大呼。
点拨:在理解诗歌时,我们需要明确其结构并感悟情景之间的关系。例如,这首七行的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 行描绘景色的壮丽与雄奇,而后三行表达了诗人的热情与奔放。诗的结构清晰,先描景后抒情,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情感的狂放增强了景色的雄伟,而景色的壮阔又增添了情感的气势。这不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力,也为接下来对“力”的颂扬做好了铺垫。
2.让我们思考一下,本诗前四行的写景句中包含了哪些意象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又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当客观的物象进入诗词,它们必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能够传递诗人的情感和志趣。这样的物象被称为“意象”。通过意象与意象的相互作用,以及意象与情思的融合,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创造出“意境”。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运用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景,创造了一种辽阔而瑰丽的意境。
明确:
(1)白云:诗中的白云数量众多,无法计数,象征着无尽的可能性。诗人站在地球的边缘,如同一位巨人,仰望天空,白云汹涌澎湃,展现出一种急速动态。
(2)北冰洋:诗人对北冰洋的景色表达了高度的赞叹。站在地球的边缘远望北方,北冰洋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展现出一片雪白干净、清寒明亮的景象,象征着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3)太平洋、地球、洪涛:太平洋的广阔无垠和浩瀚无边,诗人以夸张的拟人手法,描绘了太平洋如同一位超级勇士,拥有推翻地球的力量,象征着无法抵御的自然力量,冲刷着地球上一切腐朽陈旧之物。
点拨:这些意象都极为宏大,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意境更显雄奇博大、瑰丽壮阔。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滚滚的太平洋洪涛共同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力,也反映了时代洪流的滚滚前进,预示着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
3.思考:这里的“力”是否仅指太平洋这样的自然之力 它具体指代了什么力量 结合诗句和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分享你的看法。
明确:
这里的"力"不仅指太平洋这样的自然之力,这力量包括两面:
(1)破坏的力量:对于旧事物的热切渴望和坚定追求,以及拆除它们的勇气。这是对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 旧文化的一次彻底清算 ……
(2)创新的力量:积极主动、不懈努力地创造新事物的热情。这是对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的一次伟大构建 ……
精神的洪涛已至眼前,那澎湃的伟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诗的后三行中“力”的反复出现,强烈表达了对“力”的颂扬
四、课堂小结
1.情感总结:
这首诗歌用激昂的情感颂扬了自然的神奇力量,描绘了自然界的宏伟与壮丽,表达了自然的雄伟、广阔、绚烂和深远;同时,它也以充满激情的呼喊歌颂了五四运动的精神,传达了摧毁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的勇气, 以及建立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的信念。
2.艺术特征小结:
诗歌想象力丰富,夸张而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句式灵活,长短句交织,节奏明显,展现了现代白话诗的自由风格;抒情氛围浓厚,使用了“啊啊”"哟"等感叹词,以及重复、排比等修辞技巧,情感饱满,激昂奔放,气势恢宏。
五、作业布置
尝试以“我爱( ),不爱( )”,或仅以“我爱( )”为首句,创作一首青春颂歌,奏响心灵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