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10: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见、为、于”等四个词语的义项;会翻译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孔子提倡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熟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抄检大观园”的一个片段,当时探春说了这么一句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先生说季康子的担忧,是在萧墙之内,也就是说在鲁国内部,换句话说就是乱自内生,如果这样,那么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走向倾覆的厄运也就不远了。
那么我们就走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看看我们先人的仁义与智慧,领略大家的论辩风采。
二、交流·展示
同学课上交流查阅的孔子及《论语》的相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三、师生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把不熟悉的字标注读音
①论语
(
)
②颛臾(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③社稷
(
)
④虎兕
(
)⑤
出于柙(
)
⑥焉用彼相矣(
)⑦干戈(
)
⑧冉有
(
)⑨椟
(
)
 
2.自主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来
 
4.学生齐读课文
 
5.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四、自主检测(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下面课堂作业 )
1.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3.下面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4.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6.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
___。
②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
__,二是__
____。
③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
,指出“君子疾夫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④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⑤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多选)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⑥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
______。
五、ppt课件展示答案(小组成员相互批改,相互交流)
答案:
1.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2.A
3.D
4.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5.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6.①季氏将伐颛臾②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③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④D
⑤bcd
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彰显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文章,是一篇充满着睿智与思辨的文章,也是一篇大师循循善诱教导学生的文章。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思考·合作·讨论
1.说说你对孔子的印象(讲《论语》中记载的孔子“三怒”)
2.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明确归纳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能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一段)
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3.提问:孔子与自己的弟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请画出来。
明确归纳
 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类比:“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类比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六人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归纳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
4.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归纳
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归纳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5.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孔子主张的这些原则,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归纳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归纳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课堂小结
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本文是孔子和学生的“攻防演习”,学生三次陈述,步步设防;老师三次反驳,针针见血。学生陈述得闪烁退让又振振有辞,孔子驳斥得有理有据且切中肯綮。这都是围绕其思想主张的核心“仁”字做文章。
孟子曰“仁者无敌”,古人也经常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胜于朝廷”,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我们国家当今奉行的对内实行韬光养晦,对外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真是:仁哉,孔子!大哉,孔子!伟哉,孔子!
 
1.板书课堂要点:
        ①孔子态度   “三怒”
        ②孔子反驳    用比喻讲道理
        ③孔子主张    “仁政”
 2.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讲的内容。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3.全班同学诵读全文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在尺幅当中尽显孔子的睿智风范。有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讲,有重点可抓,有疑点可设,这是好操作的一面;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很关键,怎么巧妙设疑,怎么调动思维都要事先考虑好。能把一篇古文讲得风生水起,师生合作交流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