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24)三下信息科技_8单元_活动1 保护好个人信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2024)三下信息科技_8单元_活动1 保护好个人信息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6-27 10: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例名称 活动1 保护好个人信息
年级 三年级下册 章节 第八单元
课时安排 1课时
执教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保护好个人信息》这一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信息社会的实际情况,从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信息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详细阐述个人信息的分类,使学生对个人信息有清晰的概念;深入剖析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让学生了解潜在的风险;重点讲解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练习提升和拓展延伸,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较强的阶段,但他们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的当下,学生们频繁接触各类数字设备和网络平台,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的知识和应对策略。他们对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更感兴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认识个人信息,知道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方法。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个人信息,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防范措施。 教学难点: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五、教学环境(软、硬件)
硬件:计算机、互联网; 软件:多媒体课件、相关多媒体素材、浏览器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在信息社会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个人信息。例如: 通讯录中的亲友信息 车票里的出行信息 浏览器中的浏览信息 数字设备中的网络信息 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涉及到个人信息? 仔细观看展示内容,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思考并举例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涉及个人信息的场景。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学生对个人信息无处不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体验探索 昕昕的妈妈热爱生活,喜欢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和分享日常生活,风景、美食、行程、班级活动的集体照、家庭聚会的小视频等都会拿出来“晒一晒”。 思考: 1.你认为昕昕妈妈的做法是否存在安全风险 2.班级活动的集体照,未经同意就分享到社交平台,这种做法是否妥当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分析昕昕妈妈和分享班级集体照行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信息保护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任务一 认识个人信息 1.个人信息分类 个人信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生物识别信息、网络行为信息等。 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各类信息,都属于个人信息。 讨论交流: 下列文本框中列出了一些不同类别的个人信息。你还知道哪些个人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 帐户信息 隐私信息 社会关系信息 生物识别信息 网络行为信息 2.个人信息泄露危害 个人信息犹如一块块拼图,能拼凑出一个几乎完整的“人”。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我们可能会面临频繁的骚扰,这不仅干扰了正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财产损失。 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用于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不但会威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安定,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国家信息安全。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知道的各类个人信息,如家庭成员的职业信息、自己的兴趣爱好信息等也可能属于个人信息范畴。认真倾听教师讲解,理解各类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 认真倾听教师讲解,结合新闻报道或身边事例,分享对信息泄露危害的认识,讨论如何避免成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思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系统了解个人信息的分类,拓宽学生对个人信息范畴的认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信息的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增强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真实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任务二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1.常见泄露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看似寻常的举动,或许就在不经意间泄露了个人信息。 一些数字设备或应用程序会过度或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不法分子更是通过技术手段窃取或盗用公民个人信息,以此牟利或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随意丢弃各种单据 在社交平台上主动发布 随意连接免费Wi-Fi 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数字设备或APP违规收集 不法分子窃取或盗用 2.探究其他泄露场景 探究实践: 通过网络搜索,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或场景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彼此的发现。 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更多个人信息泄露的行为和场景,如在不安全的网站下载软件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参加街头问卷调查随意填写个人信息等。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整理出一份较为全面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清单,并在班级内汇报分享。 使学生清楚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警惕性
任务三 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关系到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作为合格的数字小公民,我们要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学会为自己的信息安全上把锁。 探究实践: ◆避免主动泄露 各类单据保管好,丢弃前先清除个人信息。 在线活动中不轻易留下个人信息 在社交平台上,尽可能避免发布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或视频、地理位置等 通过验证码登录设备、确认支付时,拒绝向他人透露验证码等验证信息…… ◆安全操作防泄露 不随意点击短信、社交软件中的未知链接 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谨慎使用公共Wi-Fi 注册账号或安装软件,授权时不应直接全选,要谨慎授权 ◆用法律保护自己 法律是最好的武器,若个人信息被违法使用,造成自己或他人权益被侵害时,可以搜集相关证据(如保存相关记录),积极使用法律武器,捍卫合法权益。 根据教师讲解和引导,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如在模拟社交平台上发布内容时注意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查看自己常用 APP 的授权情况并取消不必要的授权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在个人信息被侵害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法律维权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有效措施,通过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练习提升 1.以下哪些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什么 按商家要求关注公众号 拒绝APP获取不必要的信息 扫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后免费领玩偶 2.在老师或家人的指导下,查看数字设备或APP的隐私使用权限,取消涉及个人隐私且与APP功能无关的授权,如定位、手机联系人、短信等。 独立思考并回答练习题目,分析每个行为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老师或家人的帮助下,实际操作查看数字设备或 APP 的隐私使用权限,按照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授权,并记录操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判断能力和对保护个人信息方法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实践能力
课堂总结 (见配套思维导图) 和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总结 梳理本课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观看视频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道德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有法律保障的重要权益。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