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整理积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常见文言句式整理积累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11: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文言文常见句式疑问句一、表示疑问的词语:
1.奈何
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
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何以……?
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4.何所……?
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 5.如……何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7.何故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
(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
(兼表宾语前置,译 “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
(译“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6.安……哉(乎)?
(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耶?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表示感叹 1.何其??
(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得无......耶,得无……乎,
(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
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设问:
1.何者、何则
(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六、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2.……欤(耶),……欤(耶)?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表陈述语气 1、有以。
(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2、有所。
(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③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3、无以、无从。
(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没有办法,不能”)
①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②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4、无所。
(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
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③ 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5.比及
(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①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八、被动句(详见《走向高考》) 九、宾语前置 1“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
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十、假设 1.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
②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
(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十一、转折 1.然而:
(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十二、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②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7、既……且……:(可译为“又……又……”。) ① 既替余以蕙纕兮,且又申之以揽茝。《离骚》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①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①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③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
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④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7.谓……曰……:
(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③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④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②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③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
④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19.无何:(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①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
20.毋宁,无宁:(可译为“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①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
吾而死。”《与妻书》 21.无庸:(可译为“不用,无须。”)
①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22.无由:(可译为“不可能,无法,无从。”)
①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23.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③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4.一切:(可译为“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①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2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③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6.以故:(可译为“所以。”)
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褒禅山记》
②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27.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①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28.以是:(可译为“因此。”)
①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五蠹》
② 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29.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①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③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④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⑤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逍遥游》30.以为:
(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
③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④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31.以至于:(可译为“一直到;结果。”)
①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32.因而:(可译为“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①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黛玉进贾府》
② 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3.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
① 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
②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
③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④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⑤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34.……之谓:
(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3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践灭吴》
②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