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词义及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2学情分析
经过对三本必修课本当中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版块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觉得此版块学习难度较大,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一遇到稍微变通了的题型就一筹莫展。针对此情况,本节课在把握基本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穿插各个文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同时明确教学重难点及相关文言知识,鉴赏孟子谈话的巧妙艺术。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归纳掌握
2.教学难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理解“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词义及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4.1.2学时重点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归纳掌握
4.1.3学时难点
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理解“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创设问题
请各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讲述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或其思想。
学生:“民贵君轻”、“性善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小结: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活动2【讲授】熟读课文 基础认知
一.检测预习情况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 养生丧( )死无憾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鸡豚( )狗彘( )之畜( )庠序( ) 孝悌(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殍( )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重点文言知识讲析,穿插于文意理解中,让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课文。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孟子是怎样解答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3、孟子认为梁惠王想要实现愿望,就要施仁政,行王道。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梁惠王的行为?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活动4【练习】创新思维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说出理由。
活动5【作业】拓展提升
1、孟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
2、各抒己见:你认为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