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1 11:40:39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归纳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清孟子的论辩过程和论辩思路。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符合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已能大致疏通文意,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寡人之于国也
导入
了解孟子
1、由漫画《孟母三迁》引入孟子。
2、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学生回述孟子的名言(出示首句,学生补充完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活动2【讲授】寡人之于国也
二、熟读课文
1、录音朗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4、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三、疏通文意
学生分段翻译,教师点拨,学生完成重点字词和句式的归纳。
1、一词多义
之:①音节助词:“寡人之于国也”(“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②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指示代词,“这样”、“那么”:“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⑤人称代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代词,代指事物:“树之以桑”
补充其它用法: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动词,到……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于:①对,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②在:“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③到:“移其民于河东”
④与……相比:“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⑤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①用:“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凭,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把,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通假字
①无:通“毋”,“不要”
②颁:通“斑”
③涂:通“途”,道路
3、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②动词活用作名词
请以战喻(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④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⑤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以…为罪)
4、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状语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四、讲授理解内容
1、理解文章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2、分析“五十步笑百步”在文中的喻意。
五十步者笑百步者
梁惠王(移民移粟)笑邻国之政不用心
结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分析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孟子的“仁政”思想。
(1)正面分析(措施)
①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民养生丧死无憾)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王道之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反面分析(态度)
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对比)-----岁也
刺人而杀之(比喻)-----兵也
4、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五、孟子的辩论艺术
(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活动3【作业】寡人之于国也
背诵全文
课件30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
子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 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读准字音王好( )战hào弃甲曳( )兵yè数( )罟( )不入洿( )池ɡǔwū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únzhì庠( )序xiánɡ饿殍( ) 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 )者wànɡxù移其粟( )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 )tì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疏通文意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曳(yè):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无:通“毋”,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生:活着的人。
丧(sāng) :埋葬,办丧事。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代词,复指;
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
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
语言现象总结: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一词多义①音节助词:“寡人之于国也”(“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②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指示代词,“这样”、“那么”:“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⑤人称代词:“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代词,代指事物:“树之以桑”

补充其它用法: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动词,到……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 所之也。” 之①对,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②在:“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③到:“移其民于河东”
④与……相比:“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⑤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①用:“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凭,因:“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按照:“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把,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①无:通“毋”,“不要”
②颁:通“斑”
③涂:通“途”,道路 通假字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 (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②动词活用作名词
请以战喻(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③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④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⑤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以…为罪) 词类活用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状语后置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句式理解内容 理解文章思路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分析“五十步笑百步”在文中的喻意。
五十步者? 笑???? ?百步者
梁惠王(移民移粟)??? ?笑????? ?邻国之政不用心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孟子的“仁政”思想
(1)正面分析(措施)
①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民养生丧死无憾)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反面分析(态度)
王无罪岁 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对比) 岁也
刺人而杀之(比喻) 兵也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孟子的辩论艺术 (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作业
----------背诵全文